普通人做自媒体,为什么一定要选公众号?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-10-30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夜深的时候,屏幕上还亮着微信的聊天框。阿哲盯着那行绿色的文字发呆:“兄弟,短视频不行了,打算关掉。”他没回。他知道这句话背后,是一个三十岁的男人,彻夜拍片、熬夜剪辑、算法下被反复碾压后的叹息。沉默几秒,他轻轻敲出一句话:“要不,你来做公众号吧。”
对方愣了几秒,回:“公众号?那不是老黄历了吗?”
阿哲笑了笑。其实,这句话他听过太多次。2015年刚入行的时候,朋友圈已经有人喊着“公众号要死了”。九年过去,那些喊着不行的人,早就换了好几份工作,而公众号还在,安静、稳重,像一棵树。
这棵树的根,在微信里。
你可以不刷抖音,可以不上小红书,可以忘了知乎,但你不能不打开微信。它已经不是一个APP,而是一种生活基础设施。你的父母在用,它在;你的同事、客户、合作伙伴都在,它更不会消失。微信倒下的那一天,社会秩序可能都会短暂停摆。
而公众号,就长在这棵树上。它不需要外部输血,也不依赖流量的风口。它靠的是生态自养——社交、传播、内容、支付,闭环完整。这意味着,只要微信存在,它就不会死。
可很多人还是会问:都2025年了,为什么还要做公众号?
我想讲一个更直白的事实。
短视频是“短平快”的,它抓住的是注意力;公众号是“深沉长”的,它抓住的是信任。你刷短视频时,想的是放空,不想思考;但你点开公众号文章时,往往是因为想了解、想学习、想解决问题。前者靠娱乐续命,后者靠价值生长。
有个数据可以佐证。根据《2024年内容生态年度报告》,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平均停留时长超过150分钟,但其中主动搜索的比例不到8%;而在公众号,主动搜索阅读的比例超过60%。换句话说,人们刷短视频是“被动被推”,看公众号是“主动去找”。
主动行为的背后,是“意图”,而意图,就是价值。
这正是公众号最大的护城河。
短视频可以赚一时的流量,但公众号能积累长期的影响。你的视频可能火三天,别人记不住是谁;可你的一篇文章,哪怕只是被收藏、被引用、被转发一次,它就成了别人记忆里的节点。
我还记得2016年第一次写出10万+的那天。那篇文章叫《焦虑是一种温柔的毒》。发布三小时后,后台阅读数就爆了。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“私域”,也没什么粉丝基础,只是凭真诚写。到第二天早晨,邮箱里多了几十封合作邀请。那一刻我明白,公众号的能量,不在一篇文章火,而在它能留下印象。
很多人不理解这点。他们觉得公众号慢,不像短视频那样“有反馈、有爽感”。可慢,恰恰是它的价值。因为它允许人思考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连续一个月,我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和公众号发布同主题内容。视频播放量高得吓人,评论几千条,但点赞之外几乎没人深聊。反而公众号那篇,阅读数不到视频的十分之一,却收到了几百封长留言。有人说看完那篇文章后决定创业,有人说那天晚上哭了一场。
那一刻我明白了,内容的“热度”和“重量”,是两回事。
热度让你被看到,重量让你被记住。
公众号的价值,在于它允许你被“长期记住”。它让读者在你身上看到的是思考,而不是噱头。
张小龙曾说过一句话:“好的产品不是规划出来的,而是进化出来的。”公众号正是这种进化的样本。从最早的订阅号,到后来的原创保护、搜索推荐、视频号互通,再到“小绿书”和“问一问”的出现,它在十年里不断升级,始终能适应新的传播规律。
过去你需要粉丝才能被看见,现在只要写出好内容,就能被系统推荐。哪怕零粉丝,也能被精准推荐给感兴趣的读者。这不是神话,而是算法的进化。
我认识一个女孩,小璇,去年开始写公众号。她没团队、没经验、没流量。第一篇文章写了三天,发出去后她盯着后台数据整夜没睡。阅读量只有82。第二天,她想删号。我劝她别删,先写十篇看看。她咬咬牙继续写,到第八篇时,系统给她推上了原创推荐,阅读量暴涨到5万+。她哭着跟我说:“原来写字真的有人看。”
她后来说,那八篇文章,是她最孤独也最清醒的时光。孤独,是因为没人看;清醒,是因为那是她和自己在说话。
这就是公众号的意义。它不是爆火的工具,而是修炼的场。它逼你在无声中打磨思想,也让你在沉默中积累信任。
但凡跨越过一个内容周期的人,都明白一个真理:平台会变,算法会变,但人的心理不变。短视频可以让人娱乐,但无法让人信任。能让人信任的,只有时间和内容。
公众号,恰好掌握了这两样。
我曾经看过一组数据:一个内容创作者,如果连续发布文章两年以上,他的读者复购率会达到57%以上,而短视频创作者的复购率不到12%。为什么?因为公众号的订阅关系是“主动绑定”,读者点进来,是因为想看你。短视频则是被动推送,今天刷你,明天就忘了。
有时候我们说“私域”,其实公众号是最原始也最稳定的私域。它不依赖投流,不用追热点,你的受众就在那儿。
有读者曾留言给我:“粥老师,你的文章我读了七年。”那一刻我心头一震。七年,是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,是一个人从迷茫到清醒的时间。内容的力量,不在于传播有多广,而在于能陪伴多久。
这几年短视频热,我也试过去拍。结果第一条视频剪了三天,拍得像流水账。我试着总结失败原因,后来发现,不是我不会讲,而是那种形式里装不下“深”。视频是快刀,公众号是慢火。刀能破局,火能养人。两者各有价值,但如果你想长期被记住,只能靠火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:“一切建立在不变的东西上。”在内容世界里,不变的,是人们对知识、洞见和信任的渴望。而公众号,正是承载这些的容器。
有朋友问我:“现在AI都能写文章了,人类写还有意义吗?”我说,有。AI能写对的东西,人能写动的东西。公众号的读者不是在找“正确答案”,而是在找“共鸣感”。那种“有人懂我”的感觉,是算法复制不了的。
写公众号的人,不是信息的搬运工,而是感知的翻译者。你要用自己的经历、判断、思考去把一件事“翻译”给读者。哪怕他们不全同意,也会尊重你。因为真诚,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。
所以,当你觉得风口过去了,不妨问问自己:你想做的是“红一次”,还是“活得久”?
短视频像烟花,瞬间灿烂;公众号像油灯,长久温暖。真正的高手,从不靠风口成名,而是靠稳定的输出积累信任。
写公众号十年,我最深的体会是:它让人慢下来,但更深。它不是一条捷径,而是一条长坡路。坡上没有喧嚣,只有风声。
你可以在路上崩溃、停顿、迷茫,但只要不停,就会看到风景。
有人说,现在的互联网太快了,写公众号太慢了。我笑着回他一句:“正因为快,所以才更要有人慢。”
慢的人,才能留下来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 
            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