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原则》作者达利欧最新重磅分享:整个世界在悄悄的剧变
2025-10-25

他在凌晨三点醒来。窗外的风像是在撕扯什么,城市灯火还亮着,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寂静。手机屏幕上,一条推送闪烁着:Ray Dalio 的最新研究——《Changing World Order》。那一刻,他突然觉得,这个世界真的在变,而且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快。
他点开那篇文章,翻到第一段,看到一句话:我们正处在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殊时期。那句话像一颗钉子,一下子钉进他的脑子里。

Ray Dalio,这个名字几乎等于“世界趋势的温度计”。桥水基金、对冲之王、《原则》的作者,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,花了一辈子研究规律,现在又在提醒我们——规律正在被重写。

可怕的不是变,而是我们还以为一切照旧。

他在研究五百年的历史,研究每一个帝国的起与落——荷兰、英国、美国、中国。那些我们以为只属于课本的名字,其实是镜子,照着今天。Dalio 说,我们正站在一个大周期的末端,一个旧世界正在崩塌,一个新秩序正在重建。听起来很宏大,但落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,却是一种细微的战栗——房价忽涨忽跌、钱越来越不值钱、工作越来越难做、焦虑越来越贵。

桥水基金的模型告诉他,有三股力量正在合流。第一股,是高负债和低利率带来的增长困局;第二股,是贫富差距拉开的社会撕裂;第三股,是新兴强国崛起与老牌霸主的对抗。
听起来像宏观经济,其实是生活。债务困局对应的是我们每月刷卡的日子;社会撕裂对应的是朋友圈里“穷”与“富”的两种算法;而大国对抗,则是我们手里的每一部手机、每一次输入法自动切换背后的博弈。

Dalio 说,历史从不重复,但会押韵。1930 到 1945 年的世界,与今天的相似度极高:高负债、低利率、社会分裂、战争阴影。那段时间的结局,我们都知道。

他还记得 1971 年的那个夜晚,尼克松宣布美元脱离金本位。年轻的 Dalio 在电视前惊呆了——这意味着金钱的约定失效,信任开始浮动。他以为市场会崩盘,结果股市暴涨四个点。那一刻,他学到的第一课是:人性和逻辑,从来不是朋友。
于是他开始疯狂地研究历史,去找那些看似“前所未见”的事,其实早在别的时代发生过。

他后来总结,投资最怕的,不是风险,而是短视。
我们都活在一个太短的时间框架里,只看得见眼前的波动,却看不见底下那条长河。

历史上,每个帝国的兴衰都像一场呼吸。先是创新与繁荣,接着是债务与傲慢,然后是撕裂与坍塌。荷兰是这样,英国是这样,美国,也在这样。
Dalio 用 500 年的数据画出曲线:每一次崛起都伴随着教育的兴盛、生产力的提升、制度的稳定;每一次衰落都伴随着债务的膨胀、贫富的撕裂、货币的贬值和信任的流失。

他说,美元现在就像一个老去的国王。还在发号施令,却开始力不从心。2020 年,全球超过 10 万亿美元债券进入负利率状态,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。钱变成了负担,而不是动力。央行继续印钱,结果是货币贬值、资产泡沫、穷人更穷、富人更富。

他看到的数据令人不安——美国最富的 40% 人口控制了全国 90% 的金融资产,而底层 60% 的人几乎没有任何积蓄。疫情只是放大镜,把裂缝照得更亮。
他在报告里写道:一个国家的衰退,不是从战争开始的,而是从不再有共识开始的。

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讲国家,其实讲的是每一个正在被撕裂的社会,也讲的是我们自己。

他举了个例子,美国在 1930 年代的民粹主义兴起,与今天的状况几乎如出一辙。那时候的街头游行口号和今天社交媒体的言论一样激烈:一边喊“改革”,一边喊“保守”;一边要求“分配公平”,一边要求“自由至上”。
Dalio 说,那个年代的结局是战争。
他停顿了一下,又说,现在的冲突,也许不会是坦克,而是制裁、贸易、数据、AI。冷战的形态变了,本质没变。

他写下那句话时,COVID-19 正在全球蔓延。他在信里说,这是我一生从未经历过的事,但历史中它出现过无数次。瘟疫,总是新秩序的开端。
就像森林的火,不是为了毁灭,而是为了重生。

这不是末日论,而是冷静的观察。Dalio 一直强调,他不做预言,只做准备。
他在桥水的办公室里,带着团队用系统模型去比对数据,研究每一个经济体的“呼吸节奏”。
他们用上千个变量计算出未来十年的增长预期,用算法去重现过去的繁荣与坠落。结果显示,中国和印度的上升趋势明显,而美国、欧洲的增长动能在衰退。
他不是兴奋,而是忧虑。因为当力量此消彼长,冲突也随之而生。

他在书里提到过一个观点:文明真正的竞争,不是资源之争,而是时间效率之争。谁能更快地学习、修正、适应,谁就赢。

这也是他给个人的一条暗线建议。

他常说,我们都太急于预测别人,却太少理解周期。一个人如果能看懂周期,就不会被情绪带着走。
这听起来像金融智慧,其实是人生法则。

在他看来,人生的成功与投资一样,都遵循“if / then”逻辑——如果你能接受短期痛苦,就能换来长期收益;如果你只追求短期舒适,就会被周期反噬。
他在书里写道:最伟大的教训来自错误。最贵的代价,是不去犯错。

这句话我读了很多遍。后来有一段时间,我也学他做一个“小实验”。每天记录一次决策,失败的也写下来,然后问自己,错在哪里,是判断错了,还是认知太短?
一周后我发现,自己不是没能力,而是太急于证明自己是“对的”。
这其实就是Dalio 所说的——人最大的盲区,是被自我挡住的反馈。
真正的进步,来自于“痛苦+反思”。

我试着做第二个实验,把手机里的投资APP关掉七天。刚开始有点焦虑,后来发现,少看波动,反而更能看清趋势。
有一天晚上,我写下笔记:短期的波动只是情绪的回声,长期的趋势才是命运的底色。
那一刻我才懂,Dalio 的“Changing World Order”不是给投资者看的,而是给所有活在变局中的人。

他的研究其实在讲一件事:世界的外循环会崩塌,内循环要重建。而内循环的起点,是你自己。
他不是在教我们如何预测,而是在提醒我们如何修炼。
就像他后来那句名言:我所不知道的,比我所知道的重要得多。

这句话很冷静,也很谦卑。
越是站在顶峰的人,越明白规则不是为了控制世界,而是为了理解它。

他在八十岁时说,如果我还能活三十年,我想重新学习一遍历史,因为答案都在那里。
他用一辈子验证了一件事——规律是人类最大的财富,而学习规律的速度,决定了命运的坡度。

我常想,这样的研究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?
也许就是提醒我们,不要做被时代推着跑的人。
你不用非得预测世界的剧变,但你要在剧变中,稳住自己的节奏。

Dalio 说,未来不会回头,旧的秩序会塌,新的人才会立。
世界不是变乱了,而是重启了。

所以,最聪明的事,不是等风来,而是学会造帆。

经济有周期,人生也有。
通胀的是世界,保值的是人心。

有人在赌明天,有人在修炼今天。
前者怕输,后者怕停。

这世界正在悄悄重排,但能决定你命运的,从来不是周期,而是你面对周期的姿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