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原则》作者达利欧最新重磅分享2:2020年是这样天翻地覆的一年
2025-10-25

那天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早晨。纽约的街头,行人匆匆,天还没完全亮透。瑞·达利欧照例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站了很久,咖啡凉了一半,他的手指还在桌上轻轻敲着。那是2020年的三月,全球市场开始剧烈震荡,道琼斯在短短一个月内跌去了三分之一,美联储史无前例地宣布“无上限量化宽松”。那一刻,达利欧意识到,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危机。这是一次历史的回声。

在他看来,世界运转的逻辑从来不是线性的。它是周期,是螺旋,是人类一次次重复旧的错误。正如他说的那句话:“如果你研究过历史,就不会惊讶。你只会叹息——它又来了。”

那一年,疫情席卷全球。工厂停摆、边境关闭、航班消失。人类突然意识到,科技的高速并不能抵御一粒病毒。达利欧说,这是一个“必须重新计算”的年份。重新计算财富的意义,重新计算政府的权力,重新计算个人的安全感。

他打开电脑,开始重新调取1930年至1945年的经济数据。他要找的不是数字的对称,而是逻辑的重演。那是另一段天翻地覆的年代。大萧条、战争、债务、货币扩张、社会撕裂,所有今天的剧本,彼时都已上演。

当年美国债务飙升到GDP的120%,政府赤字高达20%。为了稳定局势,美联储制定了“收益曲线控制”政策,公开承诺长期利率不超过2.5%。这意味着政府可以无限发债,而央行会无限买单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市场的自由,交给了“计划”。

听起来熟悉吧?今天我们也在经历同样的故事。只不过那时的战争,是枪炮;现在的战争,是病毒与信任。

达利欧一向喜欢用“机器”这个词来形容经济体系。他认为每一次危机都不是偶然,而是机器的自我修正。只不过,有时候修正太猛,就像一个人发烧,体温烧得太高,会连好细胞一起烧掉。

他在笔记里写下几行字:“财政赤字与货币扩张,是短期救命的药,但长期是成瘾的毒。政府会一次次被诱惑——继续印钞,继续透支未来,因为那是最容易被掌声包裹的决定。”

这句话,在桥水基金内部会议上被不断引用。

那天,他让研究团队去复盘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细节。他们发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点:当年罗斯福为刺激经济,把美元与黄金脱钩,政府直接购买农产品、修铁路、建水坝。今天,美联储和财政部同样用巨额财政刺激向市场注入流动性,只不过货币的形态换成了电子信号。

他对团队说:“人类不变的,不是贪婪,而是害怕。”

害怕失业、害怕崩盘、害怕失控。于是所有政策都以“稳定”为名,而稳定恰恰是风险的温床。

这不是悲观,而是规律。

达利欧一生研究的,正是这种规律。他相信,理解过去,就能看见未来的轮廓。哪怕模糊,也足够让你不至于被浪潮淹没。

他讲过一个故事:上世纪70年代,他刚进入金融市场,第一次看见美联储降息救市。他兴奋地预测股市会暴涨,结果几个月后市场崩盘。他痛失数百万美金,也第一次意识到,“我以为我懂的,不过是自己的无知。”

那次打击让他养成了一个习惯——每次做判断前,都要去历史里找前例。找不到,就说明你根本不了解这件事。

所以当2020年这一切重演,他几乎没有慌乱。他只是皱眉,说了一句:“这一次,连选择都被压缩了。”

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冷静——全球的债务、货币、财政、政治、财富分配、社会信任,全都绑在一起,没有任何独立变量可以单独操作。每一个政策的调整,都像在一艘满载的船上换桨。

这也是他反复提醒投资者的一个核心观念:你以为自己在选产品,其实你在选系统。

经济不是孤立的。它是一场集体心理的博弈。金钱是共识,信心是货币的根。信心一旦动摇,哪怕印再多的钱,也不过是数字的幻觉。

他把这种机制总结成一句话——“债务是未来收入的提前消费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了桥水基金的基本原理之一。

这也是他提出“痛苦+反思=进步”的起点。因为每一次危机,本质上都是一个社会被迫面对自己的债。

达利欧说,他见过太多国家用同一种方式衰落——印钱、通胀、分裂、崩塌。所有文明崩坏的节奏,都出奇地一致:从道德的松弛开始,到货币的放纵结束。

他举了个例子。1945年,日本战败后,人均GDP腰斩,货币贬值超过90%。同样的事,在一战后的德国也发生过。印钞机开得越快,社会崩得越快。因为金钱失去了信任,社会就失去了秩序。

他并不是在警告,而是在提示。他说:“这不是预言,而是概率。”

如果人类不能从历史中吸取反馈,机器就会自动重复。

所以,他提出了一个看似古老的建议:在一切不确定的时代,唯一值得投入的,是自我修炼。

他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:“面对这种不确定,你不害怕吗?”他笑了笑,说:“当然害怕。但害怕没用。我只能让自己强大到,哪怕风暴来,也能稳住方向。”

这句话后来被粥左罗引用过——“自己变强,是解决一切的关键。”

读到这里,你也许会觉得,这些是宏观的、远离个人的叙事。可其实,达利欧讲的,不是国家的宿命,而是每个人的命运。

每一场危机的逻辑,和我们个人的焦虑一模一样。我们花未来的钱、透支时间、急于求成,然后陷入通胀般的疲惫。我们以为短期的“刺激”能救自己,却不敢面对真正的系统性问题——缺乏节制,缺乏反思。

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:真正的原则,不是成功的秘诀,而是面对混乱时的秩序。

2020年之后的世界,确实变了。货币的边界模糊,国家的债务膨胀,AI、战争、气候、极化、信任缺口……每一样都在逼迫人类重新学习“韧性”这门课。

达利欧说:“人类的韧性,不来自希望,而来自规律。”

他不劝人乐观,也不主张恐慌。他只是冷静地指出:未来依然会反复,世界依然会失衡,而唯一能确定的,是个体在混乱中是否能守住自己的原则。

你可以穷,但不能糊;可以错,但不能不学。

因为世界不可控,但自我修炼是完全可控的。

这大概就是《原则》这本书最深的精神:你无法控制风,但你能调整帆。

达利欧现在已七十多岁,依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读历史。他说那不是习惯,而是一种敬畏。他不再追求预测,而是追求理解。因为理解能让人不再恐惧。

他说:“我年轻时想赢,后来我只想看清。”

那天夜里,他在日记里写下最后一句话:“历史并不会重复自己,它只是押韵。”

读到这里,我突然明白,他研究的不是经济,而是命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