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永浩卖货1.1亿翻车被怼背后:任何领域赚钱,别想拿业余挑战专业
2025-10-25

那天晚上,我刷到一个视频,罗永浩在直播间里,声音沙哑,背有点佝偻。那是一场普通的带货直播,他在推一款空气炸锅,说到一半,笑着道歉:“抱歉各位,我又说错型号了。”弹幕一片哈哈哈,也有一片叹息。那一瞬间,我突然意识到:一个曾经被叫做“理想主义代表”的人,如今靠吆喝卖货养家糊口。可他并不悲伤,他仍然在认真地卖每一个产品。那一刻,我对“专业”这两个字,有了新的敬意。

这几年,中国互联网最热的两个词,一个是“赚钱”,一个是“业余”。前者是焦虑的出口,后者是幻想的入口。无数人相信,凭着聪明、流量或情怀,随时能在任何领域插一脚分杯羹。但现实就像那场直播:舞台上光很亮,站上去的那一刻,你才知道什么叫“功底”。

罗永浩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悖论:他太聪明,也太真诚。聪明的人以为可以用跨界解决一切问题,真诚的人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赢。但在商业世界里,聪明和真诚都不是货币,专业才是。

当年李佳琦站在专柜上,一天要给上百个顾客化妆。有人嫌他动作慢,有人笑他是男生卖口红。他没解释,只是一天又一天地重复“试色—讲解—成交”的流程。三年之后,他站在灯光前说出那句“oh my god,买它!”,全中国都听见了。那不是天赋,是重复的结果。

罗永浩首场直播卖了1.1亿,却被骂惨。有人说他不专业,没激情,不像薇娅那样流畅,也没有李佳琦那样带感。可很少人问:你凭什么要求一个刚上赛道的中年人,像练了十年的运动员那样熟练?

我们习惯看结果,却忘记过程的成本。李佳琦那套“秒杀级话术”,背后是数千小时的练习;薇娅的直播间能让你觉得“清晰、高级、氛围好”,那是几十万的设备和两百人的团队在支撑。而老罗的直播,是他和十几个年轻人临时拼起来的。你可以说不够专业,但你不能说他不努力。

这个时代太急了。急得让人忘了“业余到专业”这条路有多长。每个行业的顶层,都是千万人训练的结果。知乎上有个回答我印象深刻,有人问:“为什么我努力却还赚不到钱?”底下有条高赞说:“因为你努力的地方,还没到专业的门口。”

我身边一个朋友,去年辞职做短视频。前两个月每天拍,涨粉两千,他以为自己离爆火只差一点运气。半年后,他放弃了。不是没坚持,而是他才发现,这个行业的“专业”,远比他想象中残酷。要学剪辑逻辑,要懂脚本节奏,要研究平台算法。连一个简单的“标题断句”,都可能决定视频的生死。他说:“原来专业不是难在技术,是难在重复。”

这句话我一直记得。重复,是通向专业的唯一道路。

很多人不愿意重复,因为重复没有快感。重复是枯燥的,是要你在一个技能上每天进步0.1%,还要忍住那99.9%的无用感。可所有的高手,都从重复里走出来。那天看李佳琦的采访,他说自己一年试了上千种口红,有时候嘴巴都肿了。记者问他:“值吗?”他说:“如果不懂产品,怎么对得起观众?”这句话,简单得让人心疼。

赚钱的世界,从来不是“谁聪明,谁赢”,而是“谁专业,谁赢”。

有人说,专业是时间的副产品。我更同意另一种说法:专业是敬畏的副产品。你敬畏一件事,就不会轻易说“我也能做”。你尊重一门手艺,就不会拿“试试看”当借口。

我见过太多人自以为“能复制李佳琦的模式”,也见过太多创业者觉得“我也能做出一个小米”。他们忘了,这世上没有“简单复制”的成功,只有“复杂复现”的代价。

有人问我,为什么罗永浩会被骂得这么惨?我想,因为他太像我们自己了。那些骂他的人,其实是在骂一个幻想——“我以为努力就能立刻成功”。但事实是,即使是罗永浩,也得从零开始。

我有个学员,学写作的时候,最怕看到别人的爆款。他常说:“我写了三天的文章,连个点赞都没有。”有一次我问他:“你写了多少篇?”他说:“五篇。”我笑了,说:“你写五篇,就想超过写五百篇的人?”他愣住了。半年后,他终于发了一篇十万加。他在朋友圈写了一句话:“原来成功不是慢,而是我太快放弃。”

成长从来不缺天赋,缺的是守得住孤独。

罗永浩那天在直播间道歉的时候,我突然想起十年前的他,在讲台上激情满满地说:“我不是教你成功,而是教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。”那时候他还不卖货,不欠债,也没被时代裹挟。他以为理想是最高级的专业。现在他明白了,专业才是理想的根基。

他不是在堕落,他在还债,也在学习。一个人能在快五十岁的时候,面对全网的嘲讽,重新做学徒,这本身就需要勇气。你可以不同意他的选择,但不能嘲笑他的坚持。

因为真正的失败,不是没赚到钱,而是不再成长。

在这个时代,任何一个领域赚钱,都别想用业余挑战专业。那是自欺。你看到的每一个“轻松赚钱”的人,背后都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熬。你以为他运气好,其实他只是更早开始。

有人问李佳琦成功的秘诀,他说:“我每天都在被淘汰的边缘跳舞。”这句话,也适合任何一个行业。

我曾经见过一个做插画的女孩,每天画八小时,连续三年。刚开始没人买她的作品,她靠兼职维持生活。三年后,她接到了国外出版社的邀请。我问她怎么坚持下来的,她说:“我怕有一天真的被叫‘业余’。”这句话我听完,起了鸡皮疙瘩。

专业不是标签,是一种自我要求。你可以暂时业余,但不能永远糊弄。

我写这篇文章,不是为了捧谁,也不是为了劝谁别尝试。我只是想提醒:当你决定进一个领域,就该有为它付出代价的觉悟。代价不一定是钱,可能是时间、是孤独、是反复的自我怀疑。但那正是成长的证明。

罗永浩还在直播,债还没还完。我相信他最终能行。因为他至少还在路上。

我见过太多人三十岁就放弃了成长,觉得世界太难,觉得一切都定了。可你看老罗,五十岁了,还能重新出发。有人嘲笑他“卖货的理想主义者”,可我想说,他是时代的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那个“想重新开始”的部分。

赚钱不是丢人,丢人的是明明想赚钱,却还要装清高。业余不是错,错的是你以为业余也能一直混下去。

专业的尽头,是尊严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