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则》作者达利欧重磅分享3:财富与权力正在大转移
2025-10-25
那是一个清晨的北京胡同,薄雾还在院落里缓缓散开。楼道里,广告公司文案阿哲扶着墙缓步上楼,他的呼吸有些急促,因为他刚从半夜三点的加班中回。那一刻,他终于听到自己脑海里那句一直回响的话:我忙得像个陀螺,却根本没在转动。这个场景简单,却折射出一个非常真实的问题:在“忙碌”看似满满的今天,我们真的在深度工作吗?还是只是在消耗注意力和时间?
人们常说“高效率”,但很多时候,我们搞错了“效率”的含义。资料显示,Cal Newport提出的“深度工作”概念所聚焦的,是那些“无干扰状态下,用认知能力进行的职业性活动”。(FLOWN)他的论断很尖锐:当人们花大量时间在会议、邮件、聊天工具上时,他们放弃的恰恰是能产生稀缺价值、难以复制的那部分能力。(Thinkers50)而我们常见的“忙”——会议连连、通知不断、任务切换频繁——常常只是“忙”的表象,而非“价值产出”的本质。
阿哲的困境并非个案。在信息经济时代,知识工作者每日面临30至60次主动或被动的注意力切换,有研究指出,一次被打断后,平均需要23分钟才能重返专注状态。(Asana)也就是说,当你回复完一条聊天,又开会,再回复邮件,你真正用于“思考”的时间可能只剩下少数。我们面前的矛盾便清晰:我们忙于做事,却忽略了做“值得做的事情”的能力。这就是深度工作的核心所在。
那么,深度工作为什么至关重要?因为它是少数人的优势。信息时代并不是“忙起来就好”,而是“专注起来才能赢”。在深度工作的语境里,那个表面上“忙得像陀螺”的人,其实可能还不如一个静下心来、两小时凝聚一项难题的人。纽波特指出:在几乎任何知识工作行业,那些能把“深度工作”作为常规安排的人,会在价值产出、技能提升、工作满足感方面领先大多数人。(Cal Newport)
上文说到阿哲凌晨三点加班,看似努力,实际上他的问题并不是时间不够,而是“专注结构”断裂。夜晚的电脑屏幕、微信提示、腾讯会议、客户需求、创意修改,这些构件让他陷入“忙而不专注”的循环。表面上他在战斗,实际上他一直在用碎片化的注意力在救火。从“为什么失败”的角度看,他缺少的是一种可操作的、可量化的“专注机制”。
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,和一位营销总监小宋合作,他刚从国际品牌跳槽做创业公司。他的困境同样典型:日程上满满当当,却总感觉“做了很多,但项目还是迟迟没有提速”。我建议他尝试一个“小实验”:选择连续90分钟,将手机静音、关闭邮件推送、关掉微信,桌上剩下的只有那份PPT及一个计时器。从我建议到他开始执行,只用了两天。那天他看起来很迷茫,却说:“我这90分钟像坐电梯直达地下一层,很痛,但很响亮。”他写完一个关键模块,再也没有那种“半醒半睡”的写稿感觉。这个实验虽小,却抓住了“专注·时间块”的核心。实验之后,他在两周内完成了之前拖了一个月的方案,团队评价他:“这次方案太快了,有点吓人。”可其实他只是把“时间×专注”当成了武器。
这个实验恰是“弱新”层级:旧工具(时间块、静音模式)在新约束(少中断、高专注)下产生了“旧法新用”的快感。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。我们要理解结构:为什么80%的知识工作者被“多任务”和“通讯工具”绑架?研究指出,“多任务”导致的是注意残留(attention residue),即当你从任务A跳到任务B时,任务A的思绪仍占据大脑部分资源。(wellexcel.com)换句话说,你以为自己在切换,但其实你的大脑还在消耗在旧任务里。这正是“浅表工作”耗掉你的专注的机制。
我们继续看一个更强一些的案例:设计师林瑶(化名)。她曾是多窗口战士:项目有码头版块、客户立即反馈、内部邮件、群聊、新需求……她困惑自己为什么“好忙但不出效果”。我建议她采用“双峰工作法”:早上9点至12点做深度工作(关闭社交软件、设定专注目标),之后处理其他任务。开始几天,她非常抗拒,总觉得“错过通知就是犯错”。但坚持一周后,她发现自己那三小时完成量,是之前一天的两倍。一个月后,她的作品入选公司季度展示。她说:“我终于不再被消息牵着鼻子走,而是用消息之外的那个时间制造价值。”这就是“中强新”——新约束(固定段、断联通知)+新目标设定,让体系重排。她的改变不仅在“更专注”,而在“专注意味着价值”的视角转变。
在这里,我也要指出一段失败的返工桥段。我自己曾尝试在家用早晨6点至8点写作深度稿件,但环境控制不佳:手机关不掉、家人早起、猫闹铃打断。结果两周后,我发现自己疲惫不堪,文字反而疏散。那次失败让我认识到:没有真正设计仪式,不仅没有深度,还可能严重消耗能量。于是我重返设计:制定“关掉网络、定咖啡时间、设定‘不可打扰’状态、写完一句话再休息’”的仪式。两天后,我恢复状态,并用连续三小时完成一章稿件。这才是“返工”的价值:看清失败原因、重构环境、再出发,而不是简单坚持。
此外,我们需要一个“可执行的小动作”供你今天就用:晚饭后一小时,挑一个30分钟任务,关掉社交媒体通知,使用番茄钟25分钟专注,剩余5分钟反思:“我刚才做对了什么?我还可以改进什么?”这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“专注练习”。如果你完成了,记一句话:“我今天做了一点深度”。这样你就开始建立专注的肌肉。第二天,再用45分钟。你会感觉不同。
再一个小实验:在接下来的五天里,选定一件重要但拖延已久的事——比如读一本专业书、做一份报告、写一篇长文。在每天早上固定45分钟(比如7:30–8:15),而其他时间如常。记录每天完成量与状态。周末复盘:专注时间是否流畅?中断几次?如果中断超过三次,就总结原因并设定第二周的改进。这个实验显示给自己“可控深度窗口”,让你踏出“深度工作不是偶尔的灵感闪现,而是可规划的习惯”。
回到阿哲,他后来告诉我,他调整了整日节奏:早上先“深度60分钟”,然后才开邮件;午饭后做“缓冲30分钟”,下午到傍晚处理浅表任务;晚上断联30分钟反思第二天。他说那盏凌晨还亮着的灯终于熄了,取而代之的是晚上九点他关电脑时,能放下“我是不是在忙”的心跳。团队给他的评语变成:“他现在声音少了,但效果多了。”那是他真正从“忙碌”换成“有效工作”的标志。
我们回到主题:致所有低效率者——别再浪费时间了,学会深度工作吧。关键点在于:你不只是用时间,更要用“专注”。你不只是忙碌,更要创造价值。你不只是工作,更要思考为什么要做。你的能力不是时间的积累,而是专注的积累。这个时代的优势,不在于谁的邮件发得多,而在于谁的思考得更深。
我看到很多人在做“看起来忙”,签到、开会、刷屏、回消息,但真正能够在认知层、技能层、价值层突破的,却是那些愿意调整自己的“工作结构”、重塑自己的“专注习惯”,从做事者转变为创造者。从此刻起,把“深度工作”变成你的底层能力,而不仅是一句口号。
如果你愿意,我建议你今晚关掉社交软件30分钟,打开一个文档或笔记本,写下三个你想深度思考的问题。无需立即答出,只要写。你会发现,第二天你的思维多了“沉”的感觉。不急于外部反馈,而让内心有一个安静的答复空间。那就是真正的起点。
那么,就让我们不要再把时间当作奖励,也别把忙碌当成荣誉。真正的胜利,是能在碎片时代中守住专注,是能让认知成为你的资产,而不是负担。训练专注,就是训练你看清世界的能力,就是训练你拉出“忙碌—无效—疲惫”循环,进入“沉静—聚焦—产出”的轨道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