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知识付费贩卖的“成长学”,是没营养也毒不死人的鸡汤么?
2025-10-25

那天晚上,我在咖啡馆角落,看见一个年轻人,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课程视频,眼神里有一种奇怪的光。不是兴奋,也不是焦虑,更像是某种悬浮的希望。他嘴里轻声念着:“成长思维、原力思维、变量思维……”我听了几句,笑着摇头。那个语气太熟悉,像极了五年前的我。那时候我也相信,知识可以救人。现在我知道,知识不会救你,只有行动会。可我也明白,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我面前,毫无说服力。

“成长学”这个词,从2018年开始就像春笋一样冒出来。知乎上、公众号里、视频号里,全是“普通人如何爆发式成长”“十倍速升级职场力”“三十岁前要学会的25个思维”。看起来像一场全民觉醒,人人都想变得更聪明、更自洽、更优秀。可仔细看完你会发现,那些课程更像一种“软镇定剂”,让人觉得自己在变好,却其实只是在原地画圈。

但为什么人还是会买?因为焦虑比逻辑快。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的数据显示,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已超过6.8亿,平均每人每年花费约780元。而购买动机里排在第一位的,不是“获取知识”,而是“寻找方向感”。这就是当代人的困局——不是没路,而是太多路。

那天我在地铁上听到一个女孩打电话,她说:“我报了那个爆发式成长营,一个月三千,老师说能帮我突破自我。”语气里带着一点骄傲,也有一点不确定。她的手上拿着一杯半冷的美式,指甲上闪着粉色的光。她的朋友在电话那头问:“那你打算学完干嘛?”她愣了一下,说:“还没想好,先学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了“成长学”为什么能流行。不是因为它提供了答案,而是因为它给人提供了“正在变好的幻觉”。

成长学的本质,其实是现代版的“心灵鸡汤”,但它聪明得多。它不谈“成功”,因为那太俗;它谈“成长”,因为那更高级。它不告诉你“要成为谁”,它告诉你“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”。看似谦卑,实则更危险。因为一旦你把“成长”变成一种消费品,就再也分不清哪一部分是进步,哪一部分只是安慰。

我也曾经掉进过那个陷阱。2019年,我买了十几门课程:时间管理、思维训练、表达力提升、管理学导论。每天晚上边洗碗边听音频,边听边记笔记,像是在给自己的焦虑交作业。可一个月过去,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。我仍然加班、抱怨、拖延。唯一的变化是,我能用更高级的词汇解释自己的低效——“我缺乏方法论”“我还没掌握底层逻辑”。那段时间,我学会了用“成长”的语言为“停滞”辩解。

直到有一天,我在公司会议上犯了一个低级错误,被领导当众点名。我当时还想着用“反思能力”来挽回场面,结果领导说了一句:“你先把活干对,再反思。”那句话像一记闷棍,我突然明白,成长不是被讲出来的,是被干出来的。

后来我开始做一个小实验——不再听任何课程,只做一件事:每天写一篇200字的复盘。不是鸡汤,不是反思,是复盘,比如今天的项目推进了什么,沟通哪里卡住,时间浪费在哪儿。三周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变化:我变得更冷静了。那些课程里说的“结构化思维”“时间掌控力”,其实我早就在行动里学会,只是当时没意识到。

成长的第一个陷阱,就是以为“知道了”就等于“做到了”。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:人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后的24小时内,如果不进行实际应用,遗忘率高达80%。换句话说,你听的每一节“爆发式成长”课,第二天醒来时已经少了八成。真正的成长,不是靠听,而是靠练。

但人喜欢“知道”的感觉。知道让人安全,练让人不安。知道像一张地图,练像走荒野。成长学的生意,正是卖地图的生意。地图不会骗人,只是它不会替你走。

我有个朋友,去年花了一万块上“个人品牌打造营”。她每天在朋友圈发“行动打卡”,拍视频、写感悟、列目标。三个月后,课程结束,她停了所有更新。她说自己“倦了”。我问她:“学了那么多,有什么用吗?”她沉默了一会,说:“至少我感觉自己不是一滩死水。”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。感觉,不等于改变,但感觉是改变的起点。

我承认,成长学不是骗局。它确实能激发人短暂的行动力,提供一种“临时秩序”。就像健身房的月卡,买下那一刻,你已经比昨天更好。可真正的分水岭在于:有人买完月卡去锻炼,有人拍完照就安心。

有一阵我研究过“学习动机”的心理学资料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在她的研究中提出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: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提升的人,更可能坚持并取得成功。这种理论后来被大量成长课程引用,但它被滥用了。Dweck后来亲自澄清:所谓成长型思维,不是“凡事只要努力就行”,而是“努力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”。可绝大多数成长课,只教你“更努力”,不教你“怎么判断方向”。

所以我们陷入第二个陷阱——努力的幻觉。努力确实能缓解焦虑,但也能制造更多焦虑。当你不断在“成长”这条跑道上加速,却发现前面没有终点,你就会开始怀疑人生。有人说成长是蜕变,可蜕变也意味着疼。问题是,很多人只想“变好”,不想“疼”。于是课程成了麻药。

真正的成长是什么?是敢于面对自己不喜欢的部分。是承认自己普通。是接受有些问题暂时无解。是能在“我还不够好”和“我已经尽力了”之间找到平衡。成长不是一条通向更好的直线,而是一场不断崩塌又重建的循环。

去年秋天,我又开始听课,不过换了方式。我设了一个小目标:每次听完十分钟,就立刻去做一件相关的“小实验”。听时间管理,就试着用番茄钟写稿;听沟通技巧,就主动给上司发一条总结信息;听情绪管理,就写一页“糟糕日记”。这次不一样了,因为我把“知道”转化成了“做”。有一次太累忘了打卡,第二天补上,发现延迟执行的效果只有一半。失败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:原来成长不是连线游戏,而是打磨的过程。

后来我总结出一句话:“学习,是输入;成长,是重构。”重构意味着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,这个过程一定伴随痛苦。那些课程里说的“爆发式成长”,其实只是营销词汇。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缓慢的,是一厘米一厘米挪出来的。

去年年底,我去参加了一个关于知识付费行业的线下论坛。会上一个数据分析师展示了趋势:过去三年,知识付费用户的复购率持续下降,从52%降到29%。他问台下:“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?”有人说课程质量,有人说内容同质化。我举手说:“问题不在内容,在用户。人们想被教,不想被动手。”全场安静了一秒,然后有人鼓掌。那一刻我明白,知识付费不是在卖知识,是在卖“学习感”。那种感觉就像咖啡——能让你清醒一阵,但不能让你清醒一生。

我不再否定“成长学”。它确实让很多人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,哪怕只是一瞬间。问题是,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“审视”。成长这件事,本质上是生活的副产物,而不是主业。你爱一个人、丢一份工作、跑一次马拉松、读一本彻底颠覆你的书,那些痛苦和喜悦交织的瞬间,才是你真正的成长。不是学会25种思维,而是学会在没有思维的时候仍能活下去。

朋友问我:“那你现在还买成长课吗?”我笑着说:“买,但不信。”她愣住。我解释:“我买是为了学习他怎么讲,而不是相信他讲的每一句。”她笑了,说:“这叫免疫力。”是的,这种免疫力,是在一次次掉坑、爬出的过程中练出来的。

成长学不是毒鸡汤,它是低浓度的麻药。喝多了不致命,但会麻木。真正危险的不是它的内容,而是你以为那就是全部。

真正的成长,不在屏幕那一端,在你此刻的选择里。是你关掉课程的那一刻,决定去做点什么。不论是什么。哪怕只是收拾房间、写一封信、跑一公里。成长不需要证书,只需要证据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