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在北大读研,做过N种副业后反思:成长上省钱,一辈子没钱
2025-10-25

那天是三月,北京的风还带着一点冬末的冷意。北大未名湖边的水,灰白一片,天光照不进来。林子里有几只喜鹊在叫,远处图书馆的钟声慢悠悠地敲着。她提着电脑包,走出自习室的时候,天已经黑透了。食堂的灯是黄的,饭菜的香气混着油烟,飘到操场那一头。她站在风里,忽然有点迷茫——自己已经在北大读研了,可为什么,还是觉得不确定?

那天她心里反复转的一个念头是:我到底在干嘛?

她叫李蔚,一个标准的“好学生”。从小到大,家长一句话,她听得比圣旨还认真。大学专业是父母选的,考研也是家里鼓励的,她按部就班,一路顺滑地进了北大。可当她真正坐进教室,看着身边一群比自己还“自律”的人时,忽然生出一种深深的恐慌。

“我努力没错,可我到底在往哪走?”她这样问自己。

她不是没试过找答案。
大一开补习班,被中介骗了两千块;大二去做口语助教,觉得枯燥得像背单词;大三做公开演讲,被台下观众问到哑口无言;后来,她报了一个写作训练营。

她原以为写作只是个副业,写点文赚点钱。可没想到,这件事让她整个人变了。

她说那种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。每天都有想写的内容,早上五点能自然醒,晚上十二点还能写。那段时间,她第一次觉得——原来“热爱”是个可以被身体感知的词。

可热爱不能当饭吃。

她很快就焦虑了。写作课写了一篇爆款,阅读量过十万,可那之后就陷入低谷。再写的几篇,都没有上稿。她开始怀疑自己:“是不是我其实没天赋?是不是这只是一次巧合?”

她翻开朋友圈,看到别的写作者一篇篇高赞、一单单变现,心里像被石头砸了一下。她开始逃避,不敢再写,甚至不敢点开自己那篇旧文。

那天晚上,她关掉电脑,对自己说:“也许,我不适合这条路。”

可就在那天,她刷到了粥左罗的那堂课——《个人爆发式成长的25种思维》。

她点进去,本来只是想“再看一次就退出”,结果一节接一节看到了凌晨三点。

其中有一句话,让她忽然坐直了身子:“成长上省钱,一辈子没钱。”

那一刻,她愣住了。

那句话像一根针,扎进了她一直小心翼翼避免触碰的真相——她一直在成长上“省”。

她花钱买衣服、买化妆品、请客吃饭,却在买课程时犹豫,在自我投资时犹豫。她说:“我花一百块买口红毫不心疼,可花一百块买本书就会想半天。”

她发现,自己省下的,其实是未来的可能。

第二天,她做了一个小实验——在一张纸上写下“我过去花过的所有钱”,标出每一笔花费带给自己的长期收益。结果发现,那些让她变得更强的支出,几乎都来自“投资自己”:学英语的课程、一次写作营、一本彻底改变她想法的书。

那一刻,她想明白了:钱可以被花掉,成长不会。

她想起自己大二学英语那会儿,所有人都说看美剧最划算,她偏偏咬牙报了一个贵得离谱的口语课。半年后,她口语几乎接近母语水平。面试时老师问她科研问题,她直接用英文阐述,语气流畅,逻辑清晰。老师笑着说:“你是第一个在我面前讲英文的学生。”那一刻,她感受到“投资”的复利。

她说:“那不是口语的胜利,是思维的胜利。”

她也开始重新定义“努力”。

努力不是多做,而是做对。

她不再每天机械地写,而是拆解粥左罗的文,看节奏、看逻辑、看读者停顿的点。她学着写人物细节,学着用留白和转折制造节奏。她甚至用一个小动作测试写作思维:每天选一段旧文,用新思维重写,看哪种表达更打动人。

两周后,她惊讶地发现,重写后的内容更简洁、更有力,也更像“自己”。

这就是她的第一个“升维动作”。

那次之后,她更坚定了一个想法——成长不能靠节省,得靠投入。

但投入的不是钱,是思维。

那段时间,她开始研究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比我努力,结果却更慢?”

她发现,关键在“思维层次”。

有的人在低层次努力——用时间换成果;有的人在中层次努力——用能力换机会;而真正厉害的人,在高层次努力——用思维换系统。

她想起课上讲过的“动态思维”:静态看到的是结果,动态看到的是路径。她终于明白,过去焦虑是因为她在用静态标准评判自己。她把“此刻的不完美”,当成“永远的不行”。

那天,她做了第二个实验——在笔记本上画了两条线,一条是别人当前的成绩,一条是自己未来的成长线。她惊讶地发现,只要持续积累,交叉点迟早会出现。

她笑着在那页旁写了一句话:“不要急,成长在路上。”

那次觉醒之后,她开始主动投资自己。

她报名高阶写作营,花了699元。朋友笑她:“你就不怕被骗?”她笑着回:“被骗也算交学费。”结果两个月后,她不仅拿了稿费,还赚回学费四倍。

她说:“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‘杠杆思维’的力量——花小钱撬动大改变。”

可成长从不单行。

她也经历了低谷。写一篇稿子被拒四次,改了十版还是不过。她一度崩溃,在朋友圈写下:“可能我不适合写作。”那天,写作营助教留言:“你不是写得不好,是写得太想赢。”

她愣了半天。

后来她反思,原来那篇文章写得“正确”,但没有“情绪”。她写出了逻辑,却丢了温度。她重新修改,把自己的亲身故事写进去——一个北大学生被生活碾压、被自己逼哭的夜晚。

那篇文章,第二天就被选中推送。

她说:“那一刻,我才懂得什么叫‘写自己’。”

从那之后,她开始用“原力思维”审视自己。

原力,是推动一个人长期前行的那个“深层动机”。

很多人以为原力是“兴趣”,其实不是。兴趣只能支撑一阵,原力能支撑一生。

张小龙说:“原动力是内心的认知和期望,它能让你坚持很久。”

李蔚的原力,不是赚钱,而是创造价值。她说:“我想让我的文字,能帮到一个人。”

那句话听上去很小,可它成了她的信仰。

有一次,她收到一个陌生读者的留言:“我看了你写的女排精神那篇文章,这半年每天都在坚持早起跑步,谢谢你。”

那天,她哭了。不是因为感动,而是第一次感受到“被看见的意义”。

那一刻,她终于明白:成长的尽头,不是成功,而是影响。

所以她更坚定地写。写凌晨三点的灯光,写地铁上打瞌睡的姑娘,写那些努力活着却被忽略的普通人。

她写给别人,也写给自己。

她说:“我以前以为成长靠努力,其实靠认知。”

她也逐渐意识到一个深层的事实:成长不只是行动的累积,更是思维的进化。

动态思维,让她看到了路径;投资思维,让她看到了杠杆;原力思维,让她看到了方向。

这三者叠加在一起,才构成一个真正的成长闭环。

半年后,她在北大演讲比赛上做了一个分享。她讲自己从自卑、焦虑到觉醒的过程,最后说:“成长上省钱,一辈子没钱;思维不升维,一辈子原地打转。”

那场演讲的视频,被学院公众号转发。

有同学留言:“听完你讲的,我去报了课,不为赚钱,只为不再原地走。”

那天,她在寝室笑着对室友说:“原来成长真的能传染。”

这句话后来被粥左罗看到,转发时写了一行评语:“她不只是学会写作,更学会了思考。”

再后来,她去了一家内容公司实习,每个月能靠写作赚几千块。有人问她:“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”

她说:“我不再怕穷了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我知道,成长永远能生钱。”

成长不是一次突变,而是一次次试错、一场场返工、一个个小动作的积累。

她还在北大,她还在写,也还在学。可这次,她不再慌。

她知道自己在往哪去,也知道该怎么去。

因为她终于懂得,成长的底层逻辑,永远是思维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