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优秀的人,都有一段至暗时光
2025-10-25
那天的夜,像被谁掐断了声。
空气湿冷,连呼出的气都带着雾。
我坐在出租屋的床边,灯光昏黄,一页简历摊在脚边,没填完。手机的屏幕暗了又亮,亮了又暗,所有消息都没回。那是一段连自己都觉得陌生的时间。
有人后来问我,那段时间在想什么?
我说,不想。
不是不愿意想,而是——连“想”都成了一种奢侈。
那段时间,我刚刚离职,积蓄快见底,项目没成,感情断了,连朋友圈都不敢刷。看谁都像在往上爬,只有自己在往下掉。
后来我才知道,那段时间,有个名字,叫“至暗时光”。
它不是简单的“低谷”,也不是一次“挫折”。它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塌方——你能听到石头滚落的声音,却来不及逃。
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夜晚?
窗外的灯一盏盏灭掉,街上没什么人,你的脑子还在转。转着过去的错误,转着那些“要是当初我不那样”的假设,直到天亮也没想出一个答案。
我后来在书里看到一句话,出自丘吉尔——“If you’re going through hell, keep going.”
如果你正穿越地狱,那就继续走。
原来每个优秀的人,几乎都在地狱里走过一程。
——
很多人以为优秀的人生,是一条平滑向上的曲线。
但事实是,大多数时候,它更像是断裂、混乱、甚至倒退。
心理学上,这叫“非线性成长”。
就像股票的走势,永远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一阵暴跌之后,才有暴涨。
那天我和娜娜聊天,她是我认识的少数极度理性的人。她在咨询行业,常年加班,习惯用模型分析人生。
她说,她不害怕挑战,只害怕自己没反应。
可偏偏,今年,她遇上了。项目失败、团队重组、男朋友离开。她笑着说:“我像是被生活按了个暂停键。”
她问我:“为什么那些看起来很优秀的人,也会有崩溃的时候?”
我说:“因为他们习惯把成长看成爬梯子,却忘了,有时候梯子就是断的。”
——
我记得看过一个实验。
2012年,哈佛大学做过一项关于心理韧性的长期研究,跟踪了724个人,跨度整整75年。
研究结果显示: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出困境的,不是智商,不是出身,而是对“挫折的解释方式”。
那些在低谷时,依然能把失败当作反馈的人,比起那些认为“我完了”的人,平均能提前三年恢复状态。
也就是说,关键不在你摔得多狠,而在你怎么看那次摔。
娜娜那阵子试了一个小实验。
每天晚上,她写下“今天我学到的三件小事”,不论多小。
比如“买菜时听到收银员对客人微笑”,比如“今天我没被老板的语气气到”。
她说:“那像是在黑暗里点小灯。”
一开始她以为这没什么用,但坚持一个月后,她发现自己情绪稳定了很多。那是第一个可被量化的“走出”。
——
有一次我问一个创业者朋友,什么是他最黑暗的时刻。
他想了很久,说:“不是亏钱,不是倒闭,而是那天员工集体走了,我发现,我连骂的力气都没有。”
他说那晚他一个人回办公室,把所有账本撕了又贴,贴了又撕。
第二天早上,他泡了一杯速溶咖啡,重新开机,写了一个文档,标题叫《复盘——我为什么失败》。
我问他那份文档写了什么?
他说:“前半部分写别人,后半部分写自己。”
我笑了:“那你知道你从什么时候重新开始的吗?”
他说:“从那一刻。因为我终于不再躲着看自己。”
原来所谓的“走出”,不是一瞬间豁然开朗,而是一次次让自己不逃避。
——
我曾在一所大学里讲过课,主题是“面对失败”。
讲完后,一个女生跑来问我:“老师,怎样才能不怕失败?”
我笑着说:“怕是正常的,但你可以练习不被它绑架。”
她愣了。
我接着说:“你可以做个小实验。明天在地铁上,刻意观察五个陌生人,去想他们也许也在经历什么。这个动作会让你从自己的困境里短暂抽离。那不是逃避,而是重置。”
那是一个简单却有效的动作。
当你开始关注外部世界时,你的视角在改变,你的情绪也会随之松动。
心理学称之为“认知切换”,是一种帮助大脑打断负循环的手段。
——
那天回家,我翻出以前写的日记。那是我自己那段“至暗时光”的记录。
我在一页上写着:“我是不是太没用了?”
隔两页,又写着:“其实也没那么糟。”
那就是人走出低谷时的真实节奏——一天悲观,一天乐观,第三天麻木,第四天再有点希望。
那是个反复的过程,不可能一步到光明。
任何试图用一句“振作起来”掩盖的安慰,都是对痛苦的侮辱。
痛苦该有它的重量。
但它不该决定你的方向。
——
2018年,剑桥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发表了一项研究,题为《Resilience and Neural Adaptation》,他们发现:人在遭遇巨大压力后,如果能持续进行哪怕最小的正向行动——比如收拾房间、写日记、散步十分钟——大脑前额叶的活性会显著提升,从而恢复决策力。
也就是说,“行动”是情绪的解药。
我后来在最低谷的时候,也做了一个小动作。
每天早上写一句话:今天我能控制的是什么?
有时候答案是“洗衣服”。有时候是“回一封邮件”。
但就是这些微小的动作,慢慢让我重新感到——我还在生活。
那是一次自我“返工”。
不是返工任务,而是返工心态。
我曾试图靠“想明白”走出困境,却发现脑袋比陷阱还深。
直到我开始去“做”,事情才慢慢变了。
——
很多人以为走出低谷靠的是动力,其实靠的是惯性。
你每天都做一点点,就像推滚石。它刚开始很难,但当它开始滚动,你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力量。
后来娜娜升职了。
她说那不是因为她变得更聪明,而是因为她学会了慢一点。
她学会了不急着给自己结论,不再动不动就说“完了”。
她笑着说:“我现在懂了,人生不是爬山,是穿越森林。”
那句话我记了下来。
因为森林的特征就是——有阴影,也有光斑。
没有一个人能一直走在光里。
——
罗琳曾说:“失败意味着剥离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。”
我理解那句话时,已经不再年轻。
我明白,所谓“剥离”,不是丢掉什么,而是被逼着看清,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就像那段失业的日子,我以为我失去了一切,但后来才发现,我重新拾回了“自己”。
很多人害怕“至暗时光”,
但真正让人枯萎的,从来不是黑暗本身,而是我们以为黑暗永远不会过去。
其实它会。
它总会。
因为光,从来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。
光,是人一点点往前走出来的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