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辑思维CEO脱不花:关于工作和成长,这是我的121条具体建议
2025-10-25

夜深了,屏幕的光在她脸上闪烁。脱不花坐在办公室的最后一张桌前,窗外是北京十一月的冷风。楼下的保安打着哈欠,咖啡机已经停止工作。她盯着那一份刚发出去的年终复盘报告,沉默良久,嘴角露出一点笑,像是对自己说:“我还没做够。”

她的微信签名一直没变——“做一个长期有用的人。”在那之前,她也曾焦虑,也曾陷在“够不够好”的漩涡里。可是后来,她发现一个更重要的命题——努力不是往前冲,而是往深想。那一年,她开始写下属于她的121条心法。不是写给别人,是写给那个在凌晨三点还不敢松口气的自己。

她说:“人生的本质,不是做完什么,而是做明白什么。”

我第一次读到那份心法,是在2019年秋天的地铁上。那天车厢里很挤,隔壁女孩的屏幕上正闪着“脱不花的121条建议”。我随手一瞥,看到一句话:“不要用血拼、喝酒、滥交来缓解压力,否则一觉醒来你会面对压力2.0。”那一刻我笑了出来,又沉默。那种话,太像一个看透生活的人说的。

后来我去查资料。脱不花,本名李倩蓉,罗辑思维CEO,一个从17岁北漂的小姑娘,成长为能带着几百人团队一路打仗的管理者。她的经历并不神奇,神奇的是,她能把自己所有的摔跤与爬起,都翻译成具体可行的句子。那些句子,不是灌鸡汤,而是教人怎么活。

有一次,她在公开课上讲:“很多人问我怎么变厉害,我说,你先从‘不再害怕被批评’开始。”那天她穿一件藏青西装,语速很慢,像在对着镜头里的另一个自己说话。她顿了顿,补了一句:“没有人喜欢被骂,我也不喜欢。但我学会了不反应,先思考。”

那时她已经是公司的CEO,却依然习惯每天复盘,把自己当天的错误写下来。她说那是她最好的止损方式。后来我试了一次。那天我在会议上和同事争执,回家写下:“我不想输。”写完这四个字,才发现,很多冲突其实和对错无关,只是自我防御的惯性。那天的自省,是我第一次意识到——成长不是变强,而是变透。

她的文字,总有一种“以退为进”的力量。比如她说:“单身过得不愉快,有伴侣也不会愉快。”听起来像句玩笑,其实藏着深意。那是一种彻底的自洽。她不劝人结婚,也不劝人独处,她只告诉你,幸福的根源,不在别人,也不在标签,而在你有没有掌控生活的能力。

她写到:“单身时最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,是投资一切能长本事的事。”这句话我印在了日记本上。那一年我去上写作课,报健身班,甚至硬着头皮去参加陌生人的酒局。刚开始特别尴尬,后来慢慢发现,原来“舒适圈”真的是一种幻觉。人一旦长时间不动,心就会慢慢钙化。

我记得那次课上老师讲过一个小实验——“七天扩圈法”。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,哪怕只是微信打招呼。起初我敷衍着做,后来居然真遇到了一个合拍的合作者,我们一起做了个项目,那次让我彻底理解了脱不花那句“积极参加有意思的社交活动”的分量。社交不是取悦,是自我更新的过程。

但她也失败过。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:“38岁那年,我发现我对公司没用了。”那是她职业生涯里最黑暗的时刻。她每天坐在办公室,看着员工比自己年轻、比自己懂新工具。那种失落不是被替代,而是被时间抛下。她说那一年她整整哭了三个月,后来她决定重新学习,用学习抵抗焦虑。她开始系统地研究组织行为学,学心理学、学写作、学管理。她说:“当我再次能教别人时,我就不怕了。”

她的复盘能力,简直冷静得像外科医生。每一次跌倒,她都不浪费。她总结:“凡是让人疼的事,一定能长出点东西。”

我喜欢她关于“形象管理”的那部分。她说:“对普通人来说,好看等于体面。”我曾经觉得这是外貌焦虑的变种,但后来发现,她指的“体面”,其实是尊重。她讲过一个细节。她的一个下属,总是穿得皱皱巴巴来开会。她私下提醒过一次,那人却说:“我做的事比衣服重要。”脱不花笑着说:“那你先说服别人吧。”那人愣住。几个月后,那位下属改头换面,升职速度反而更快。她总结:“世界从来先看得见,再看得懂。”

她从不假装坚强。她承认焦虑、恐惧、迷茫都是真实存在的。她说:“压力是公平的。”那句话我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那年读到,突然就哭了。她继续写道:“职场压力和生活压力无法互换消解,不要在错误的地方释放它。”那一刻,我放下手机,第一次认真对自己说——别再拿生活出气了。

我后来试过她的“写下法”。她说,当你焦虑得快喘不过气时,就拿笔写下来,只给自己看。那天我写下十页,写完发现事情没那么糟。原来“写”真的是一种排毒。心理学家詹姆斯·彭尼贝克在实验中也验证过:持续写作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。这是脱不花没引用但她用行动印证的科学。

她不止一次提过“贵人”。她说贵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你走出去求来的。那句话像一记重锤。她解释:“他们帮你,是因为他们修行高,不是因为你有用。”我见过很多人,遇见高人就急着攀附,结果反而被疏远。脱不花提醒我们:“不要黏着对方,也不要成为负担。”她讲得太实了。

她还教人怎么感恩——“务必让人看到帮你的结果。”她说,贵人最怕“无回应”的关系。听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场景。有次我请一位前辈帮我修改稿子,改完我就沉默了。半年后再见面,他淡淡说:“你那篇后来怎么样了?”我当场脸红。那天我才真正明白,“感谢”不是口头禅,而是回报行动的完成。

脱不花还有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:“良性关系只有一种,叫独立自主、强强联合。”那是一种成熟到极致的冷静。她反对“抱团取暖”,因为那会让人失去成长的筋骨。她说:“人与人之间,最健康的距离,是彼此都能独立发光。”

后来我看到她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年轻人。她说:“你们要有能力让人喜欢,也要有能力让人离开你。”她笑的时候眼神很温柔。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她不是在教别人怎么做人,而是在教人怎么不被关系吞噬。

她也谈选择。那一段话我反复听了三遍。她说:“成大事者不纠结。一旦决定,全力以赴。”她举了个例子。有人问她怎么判断选择对不对,她说:“看做完后你身边的人是谁。”她解释:“人和圈子共振,一个决定改变的不只是结果,还有同行者。”

这句话后来救了我。那年我面临一个换工作机会,一个高薪但庸散,一个辛苦但有成长。想起她那句话,我选了后者。现在回头看,幸亏如此。

她的人生态度,像是用理性写出来的温柔。她相信概率,也相信人心。她说:“人生的命运,其实是关键时刻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。”这句话后来被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引用,放进了职场决策力的研究报告中。她那种不激烈却有穿透力的智慧,正是时代最稀缺的。

她的121条心法,不是教人取巧,而是教人怎么在混乱世界里保持清醒。她强调“彩排”,强调“复盘”,强调“慎独”。她说:“每天问自己,今天有什么比昨天做得好。”那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,其实是一种极高的自律。

我试过那种“慎独”的练习。每天独处十分钟,不看手机,只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今天做得好吗?我在哪件事上逃避了?我还想坚持什么?刚开始特别难,三分钟就想找点声音。但坚持两周后,我发现那十分钟成了我最清醒的时刻。那就是她说的“守心如镜”。

脱不花的生活方式,不是精致,而是有序。她把生活当系统经营。她说:“尽快建立自己的生活资源系统。”我第一次读这句的时候,以为是成功人士的专属。但后来我照做。找靠谱的维修工、固定的发型师、常用的医生,把生活放在一个有序的网里。没想到那种“掌控感”真的能治愈焦虑。

她还教人面对诱惑。她写过一句:“世界上最大的陷阱,叫机会型陷阱。”那一年我刚创业,别人天天拉我进各种项目群。后来我开始照她的“评估法”去判断——对多少人有利?有几个人愿意出力?只要答案模糊,我就谢绝。事实证明,那些项目后来都烂尾。她的标准看似冷,却精准得可怕。

我常想,她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“具体的心法”。后来我发现,她不是在输出观点,而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结果。她说:“我写下这些,只是为了提醒自己别再犯同样的错。”

她用过一个比喻:“人生的成长像缝衣服,我们生来不完美,所以要用一生缝缝补补。”那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,却没人能复刻她那种平静的力量。

她不追求完美。她说:“能做好这些全的人,不是人,是神。”然后加一句:“但我们至少要知道清单上写了什么。”那一刻我才明白,她不是教人“变强”,而是教人“知道该往哪儿走”。

在她的世界里,成长不是奇迹,而是累积。她相信复利,相信努力的延迟回报。她说:“早晚你会知道,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,你看到的都是自己的镜像。”那句有点玄,但仔细想来,是极深的自我觉察。她提醒我们,所有关系、问题、困境,其实都在折射自己的模式。只有看见自己,才有改变的可能。

我常在想,像她这样的人,会不会也疲惫。直到看见她一次直播的结尾,她笑着说:“我们生来不完美,但可以越来越清楚。”那一刻,她眼里有光。

后来有人问她:“你最想教年轻人什么?”她说:“别急着成为谁,先弄清楚你在学谁。”

她说话的语气一如既往地淡,却让人沉下心。

我记得那晚读完那篇文章,坐在灯下,脑子里一直回荡着她那句“做一个长期有用的人”。那不是一句格言,是一种选择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