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高段位的人「深度思考」,背后是一套简洁的模型
2025-10-25

那天雨下得很小,像有人用针尖戳破了天,一丝一丝地渗下来。
地铁站外的风混着潮气,娜娜撑着伞,低着头在笔记本上写字。她刚下班,金融行业的会议密集得让人喘不过气,但她仍然坚持每天读三十页书。那天,她读的是《经济学原理》。
她抬头问我:“是不是掌握了思考能力,就能解决人生的大部分问题?”

那一刻,我没急着回答。她的问题太常见了,常见到几乎每个想成长的人都问过。可又太深,深到多数人以为“思考”就是想得多一点,想得久一点,却没意识到,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,是思考的结构。

很多人把思考当作一种“才华”,其实它更像是一台CPU。
CPU再快,如果逻辑不清、输入混乱,也只会加速崩溃。
思考,不是拼算力,而是拼模型。

——

什么是思考?
有个孩子在整理玩具。毛绒玩具一箱,积木一箱,塑料的、能拼的,分门别类。这就是归类。
另一个孩子在选去动物园还是海洋馆,这就是排序。
一个警探在案发现场看到脚印、雨伞、打火机,他推测出罪犯身高、性别、行踪,这是推理。
而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的电车上看钟楼,突然想:如果车速等于光速,我看到的钟是不是停了?那一刻,他完成了一次“假设”,也就是一次对未知的跃迁。

你看,思考的动作其实从我们三岁起就有。
归类、排序、推理、假设,这四个步骤贯穿一生。
只是后来,我们把它弄复杂了。

复杂到,我们把信息堆成山,以为那叫思考。
复杂到,我们在数据和观点中迷路,却忘了,思考的本质是补偿未知。

——

我曾给一家创业公司的团队做过一个小实验。
我让他们在白板上写下最近做决策时的全部思考步骤。
结果大部分人的逻辑都是这样:听到一个问题→凭感觉判断→找两个例子→拍脑袋决定。
这不叫思考,这叫“反射”。
真正的思考,永远包含一个主动的空白区——你得知道哪些信息你还不知道。

比如一个产品经理问我:“为什么我的广告投放转化低?”
我问他:“你确定问题在广告吗?也许在用户,也许在文案,也许在产品逻辑。”
他愣了。
我告诉他:“当你习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时,你得到的结论只是角度的影子,不是真相。”

那天之后,他开始在每次复盘时写一句话:我今天忽略了哪个维度?
这句话成了他的思考模板,也成了他的升维起点。

——

思考的提升,不靠“想多”,而靠“结构清”。
人脑处理信息时,会自动建立层次。心理学家罗伯特·迪尔茨曾提出过一个逻辑层次模型:环境、行为、能力、价值观。层次越高,影响越深。
多数人终其一生,都卡在行为层。
他们忙着行动,忙着补漏洞,却从不问自己,为什么要这么做?
那就是思考停在表层。

娜娜曾经连续三个月都在复盘自己的理财策略,Excel表格密密麻麻。
她说:“我很努力,可结果总不稳定。”
我看了她的表,问她:“你分析的是市场,还是人性?”
她怔了一下。
那一刻,她的思考从“行为层”被迫跳到“价值层”。
因为市场的波动你控制不了,但人性的反应你可以理解。
她后来读了卡尼曼的《思考,快与慢》,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:
你无法控制风向,但你能调整帆。

——

深度思考,意味着你知道该往哪补。
浅度思考的人,只处理感知。看到香蕉,就觉得黄;看到股价跌,就焦虑。
中度思考的人,追问原因。为什么香蕉是黄的?因为叶黄素。为什么股价跌?因为供需错配。
深度思考的人,直接追问本源。
为什么香蕉会进化成黄的?因为动物喜欢明亮色,它用颜色吸引传播种子。
为什么股价会跌?因为恐惧是人性的一部分,而市场是人性放大的镜子。

这就是层次的区别。
你越能抵达底层信息,就越不被表象牵着走。

——

在一次课程里,我请学员做一个练习:
拿出你手边的一个问题,用三句话写下你认为的原因。
然后,在每一句原因后面,再问一句“为什么”。
重复三次。
他们一开始很轻松:“我焦虑是因为加班多。”“为什么加班多?因为任务重。”“为什么任务重?因为领导安排多。”
继续问下去,就会停住。
“为什么我不拒绝?”
“为什么我害怕拒绝?”
到这里,思考开始真正发生。

因为真正的深度思考,不是回答,而是拆穿你自己。
你拆掉防御,才看见底层逻辑。

——

有一次失败让我记忆深刻。
我尝试用数据模型预测用户留存,结果完全错。
我以为是算法问题,换了模型,精度依旧低。
后来我静下心来复盘,发现问题根本不在模型,而在定义。
我把“活跃”定义成“登录”,但用户真正的活跃是“使用核心功能”。
这次失败让我明白,思考的关键不在数据,而在定义。
定义错了,整个逻辑都是幻觉。
这就是一次典型的“返工”,也是一次深度思考的洗礼。

你可以当天试试。
拿出你正在纠结的事,先写下你默认的定义,比如“成功”“幸福”“自由”。
然后问自己:这定义是谁给的?社会?父母?还是我自己?
当你敢于重新定义,你的思维就已经脱胎换骨。

——

深度思考的另一个核心,是能跳出感知的陷阱。
感知让我们快速反应,却也让我们误判。
比如,我们总以为看到的是事实,其实那只是“感受版的事实”。
心理学研究显示,人类每秒钟能接收1100万条信息,但有意识处理的只有40条。
换句话说,我们看到的世界,其实是被大脑剪辑过的版本。

所以,你越相信“我感觉”,就越容易被偏见操控。
深度思考的人,做的第一步往往是“延迟判断”。
不急着对错,而是先让信息沉淀。
这看似慢,其实是最高效的快。

——

有个经济学家朋友告诉我,他每天晚上都会做一个思维复盘。
他不写总结,也不做计划,只写两个问题:
今天我在哪个层次思考?
我补全了多少未知?
他说,这比读十本书更有用。
因为它逼他每天面对那个最难的事实——自己其实没想明白。

他后来在一次公开课上说:“思考的本质,是让混乱变得可控,而不是让复杂变得简单。”
我非常认同。
这句话听起来冷,但藏着力量。
深度思考不是消灭问题,而是看见问题之间的结构。

——

有时候,我会想起《论语》里那句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
孔子两千多年前就看透了人类的困境。
你不停地输入,不停地积累,却没有结构去整理,它们只会变成噪音。
而你若只沉浸在思考,不接触新信息,就会陷入循环自证。
真正的深度思考,是“输入—整理—验证—再输入”的闭环。

这闭环听上去抽象,其实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动作开始:
每天花十分钟,把当天学到的三件事写下来,
再问自己一句:我能把它们连接起来吗?
如果能,那你就开始思考;
如果不能,那你就开始成长。

——

深度思考不是天赋,它是一种习惯。
是一种在混乱中保持清醒,在确定中保留怀疑的能力。
是你在无数次信息轰炸后,仍能静下心来问:
“这件事背后的结构是什么?”
是你面对复杂的世界,依然能看见最初的那个“为什么”。

娜娜后来升职了。她说那不是因为她更聪明,而是因为她终于不急着回答了。
她学会让问题自己发酵,让思维先呼吸。
那天她发消息给我:“我以前是拼命找答案,现在我更关注提问。”
那一刻,我想起维特根斯坦说过的那句:“一个问题的边界,就是一个人世界的边界。”

你的世界有多大,看你能思考多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