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疫情让我反思:与其无效社交,不如精致独处
2025-10-25
那天是个阴雨天,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。我在家楼下的小便利店买了一杯咖啡,看着街上稀稀落落的人群。突然意识到,自己已经一个多月没和任何人见面吃饭了。不是刻意疏远,而是疫情让一切都慢了下来。朋友圈安静了,饭局取消了,连那群曾经每天喊着“出来喝一杯”的朋友,也渐渐消失在消息列表的底部。起初不适应,后来竟有点轻松。原来,不见面,也没什么大不了。
那段时间,我过得前所未有的安静。每天早起泡茶,看书、做饭、写字,晚上偶尔听听雨声。刚开始,我也焦虑过,觉得自己是不是“被世界抛下”了。可慢慢地,我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满足。手机不响,脑子也不吵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也许我们忙着维系的,不是友情,而是被需要的幻觉。
疫情像一面镜子,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照得赤裸裸。有人消失得无声无息,有人忽然变得亲切热络,还有人,你以为他会问候你,却一句“在吗”都舍不得发。那时我第一次真正地想明白:有些社交,不值得那么多时间。
过去的我,像很多人一样,把“人脉”当成一项投资。工作日忙到深夜,周末还要赶赴各种饭局。喝着不喜欢的酒,笑着听不感兴趣的话。那种场合最消耗人——明明很热闹,却比独处更孤单。
我有个朋友阿远,是那种“人脉王”。手机通讯录几千人,几乎每天都在饭局上。他常说:“社会就是关系。”可去年年底他被裁员,朋友圈里那几千个“关系”,没有一个人愿意转发他找工作的消息。他在电话那头笑着说:“我原来以为自己朋友很多,现在才知道,不过是酒桌上的影子。”那一刻,我沉默了。因为我也曾是那个以为“多认识人就能改变命运”的人。
其实我们都高估了人脉,低估了实力。麦肯锡曾有一项研究指出,一个人在职场中获得晋升的决定因素里,专业能力和执行力的权重超过70%。真正能决定我们高度的,不是认识谁,而是能做成什么。
我记得那段疫情居家的日子里,看到过一篇报道:2020年,中国社交网民人数达到8.59亿。也就是说,几乎所有人都在线上保持着联系。可奇怪的是,那一年,焦虑、抑郁、失眠的搜索量也创下历史新高。越是连着更多的人,越是感到孤独。这种矛盾的背后,其实是“无效社交”带来的集体疲惫。
我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时我清空了微信通讯录里的一百个“点头之交”,屏蔽了朋友圈广告、退出了十几个群。结果那一周,我每天多出了近三个小时。那三个小时,我用来读书、散步、整理家。晚上关掉灯,心里忽然有种久违的平静。原来,时间一旦不被消耗在无效的人身上,它就会流向自己。
但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,我们渴望连接,也害怕孤独。那种矛盾,就像拉扯灵魂的绳索。你想逃开喧嚣,又怕自己被遗忘。可独处,真的意味着孤单吗?
我记得那年秋天,我一个人去了厦门。那天黄昏,我坐在鼓浪屿海边,看海浪一波一波地推上沙滩。海风有点凉,我拿出耳机,听到村上春树的那句话——“孤独本是人生的常态,不必惧怕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那种一个人的时光,其实挺高级的。没有人打扰,没有人迎合,世界也变得清晰。
回到城市后,我开始练习一种“精致独处”。比如早晨不碰手机,先花二十分钟写晨页;每周有一晚,留给自己做饭、听歌、发呆。那种仪式感,让我重新拥有生活的主动权。独处,并不意味着逃避人群,而是有能力一个人过得好。
我身边也有一些正在练习“独处力”的朋友。
小西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设计。以前她最怕周末没人约,一天发十几条朋友圈求搭子。疫情期间,她开始自学手绘,画下自己想去的地方——京都的清水寺、云南的大理古城、北欧的极光。画着画着,她成了小红书的博主。去年,她辞职做自由设计师,粉丝十几万。她说:“我不是被孤立,是终于遇见了自己。”
还有我同事阿哲,原来是典型的“社交动物”。每天下班都要去喝一杯。有次他说:“不出去就浑身难受。”但去年年底,他因为喝酒过量住院,医生警告再不戒酒就可能猝死。那之后,他戒掉酒局,开始跑步。前几天我见到他,整个人都变了。皮肤晒黑了,眼神却明亮了。他笑着说:“我以前以为人脉能救我,现在才明白,是自律救了我。”
这些故事让我明白,真正的社交,不是广度,而是质量。不是你认识多少人,而是你能和谁共成长。
在哈佛大学的《幸福研究》里,研究者花了七十五年追踪七百多名参与者,得出的结论是:决定幸福感的,不是财富和地位,而是有深度的关系。而这种深度关系,不需要数量,只需要真诚。
我开始重新定义我的关系圈。那些一年见一次面,却能推心置腹的人,留下。那些三天两头打扰,却从不带来能量的人,删掉。人际关系,就像衣柜,太多无用的,反而遮住了真正喜欢的那几件。
当然,这个过程不容易。刚开始我会害怕被误解,会担心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变冷漠了”。可后来发现,人真正的自由,就是不必解释。
独处,是一种修行。它迫使你面对自己,听清内心的声音。
我记得那段时间,我在阳台种了几株绿萝。每天浇水、修叶,看着它一点点攀上窗台。那种静静的生命力,让我忽然懂了什么叫“自我滋养”。成长,不一定要喧嚣。很多时候,最安静的努力,最有力量。
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句话:“孤独并非因为身边无人,而是因为自己无法与自己相处。”当你开始喜欢和自己待在一起,你就真正成熟了。
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——每周末都独自去咖啡馆,不带电脑,只带一本书。有时候坐两小时,一句话都不说。偶尔抬头,看到阳光从玻璃窗里洒进来,落在桌上的咖啡杯上,那一刻,我觉得,这样就够了。
独处不是远离人群,而是学会从喧嚣中抽身。社交不是罪,但无效社交是。与其在无意义的关系里耗尽力气,不如留一点时间,让灵魂慢下来。
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世界喧闹,但你要有能力静下来。”我想,这才是成年人的底气。
如果有一天你也觉得累,不妨试试关掉手机,泡一壶茶,坐在窗边。看一本书,或者发一会儿呆。让世界暂时离开你一会儿,也让你重新靠近自己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