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深扒鲍毓明,一些尚不为人知的事实
2025-10-25

夜色沉沉的那天,北京的春天刚过完一个轮回。
朋友圈被一条新闻炸开了——“鲍毓明事件”。
有人骂,有人惊,有人沉默。
信息像被打翻的墨水,一夜之间流满了屏幕。

但奇怪的是,越吵,越模糊。
人们谈论“收养”,谈论“女权”,谈论“道德”,
却没人真正搞清楚——鲍毓明是谁。

那天凌晨,我坐在电脑前,屏幕的光刺得人眼酸。
所有新闻都在重复同样的几句话:
“跨国公司高管”“中美双执业律师”“精英海归”。
但这些词堆叠起来,拼不出一个人。
一个真正的、有血有肉、有过呼吸和欲望的人。

于是,我开始挖。
从一个名字开始,从一段消失的网站,从几份模糊的档案。
越往下看,越像掉进一个黑洞。
他的人生,看似一条通往上层的高速公路,
可路灯下的影子,却越来越长。

鲍毓明,1972年生。天津人。
TruthFinder.com上的记录冷冰冰地写着:
“出生日期:1972年6月22日”。
这一行字,像是他人生的起点,也像是一道命运的序幕。

他住在南开区师北里,离天津大学不到五百米。
他本科在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读书。
可故事从这里开始变得诡异。
一个还在念本科的年轻人,竟成了香港超级国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助理,
协助管理投资项目。

你没听错,一个二十出头的学生,管理的是数亿元的合资项目。
那家公司投资的项目里,有一个叫“安全地带”的夜总会——
当年天津最豪华的娱乐场所,开在市委市政府对面。
他在那里“协助管理”。
那年,他二十二岁。

在后来的访谈里,他说那是“人生起飞”的起点。
他在那里“学习管理,接触社会精英”,
但没人知道,那些夜晚,他到底看到了什么。

后来他升得更快。
参与筹建凯悦饭店外籍公寓、津安大厦涉外酒店、百富利西餐厅……
一个又一个豪华项目,他的名字都在。
那年,他还不到二十五岁。
年轻、体面、有头衔、懂外语。
一个完美的履历模板。
可是,完美有时是掩饰的另一种形式。

1995年,他考下中国律师资格。
1996年正式执业,成为天津正大律师事务所最年轻的合伙人。
他写在个人网站上的话是——“我决定为正义奋斗一生”。
这句话现在读来,像一把钝刀。

1997年,他入读硕士,加入国际律师协会。
从那时起,他的生活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会议上。
1998年,他作为中国律师代表赴美国参加年会。
1999年,他成为赴港工作律师团的一员。
照片里,他微笑着站在人群中,西装笔挺,眼神笃定。
没人知道,那眼神的背后,是野心,还是空洞。

2000年,他去了纽约。
攻读计算机硕士,写下论文《在线股票交易系统》。
那年十月,他登记结婚。
新娘叫马婧,43岁。
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纽约婚姻登记网站上。
2009年,两人离婚。
离婚地在加州。理由是:无子女。

从结婚到离婚,九年。
这段婚姻,几乎被他从人生中彻底抹去。
所有公开资料都说他“未婚”。
可数据库不会说谎。

有人说,那些年他在加州律师协会注册,成为执业律师。
有人说,他在St. Jude Medical公司任高级软件工程师。
更巧的是,这家公司在北京的办公室,就在他后来的工作单位楼上。
两家公司楼上楼下。
他在上层,还是下层?没人知道。

从2005年起,他在美国和中国两边跑。
在北京做律师,在洛杉矶设办公室。
网站上挂着各种头衔:
美国最高法院律师、中国律师协会会员、国家外国专家局认证专家。
那些头衔闪闪发光,像盔甲,也像面具。

他在网站里贴了大量合影——
和副总理、和大使、和名人学者。
照片上他笑得体面,衣着考究。
站在他身边的人,或许永远不会想到,
几年后,这张脸会出现在“性侵案”的新闻里。

2014年,他注册了天涯账号。
ID叫“goodbob”。
发的第一条帖子,是“诚心收养孩子”。
他自我介绍:“高知家庭高学历海归,大型跨国公司高管,收入丰厚,身体健康,无不良嗜好。”
语言体面得像律师函。
底下的留言区,他留下了QQ号。

一年后,他认识了那个女孩。
她十四岁不到。
她叫李星星。

从那一刻起,一条看似成功的人生轨迹开始塌陷。
事件曝光的那天,人们骂他、唾弃他、解构他。
有人说他是变态,有人说他是恶魔。
但很少有人问——一个人,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里的。

我找过他的网站存档,看过他写的简历。
那里面的语气永远平稳,像是对命运有十足把握的人。
可越往后读,越觉得那不是一个人在叙述自己的人生,
更像一个AI在为自己编造一个“成功人设”。

他的人生被包裹在“精英叙事”里。
但精英叙事有一个共同点——
它允许你展示野心,却不允许你暴露欲望。
于是,欲望被藏得更深。
深到某个时刻,会反噬一切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,叫“道德分离”。
人可以在一个领域表现出高度自律,却在另一个领域完全失控。
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“成功模板”里,他会开始相信自己不可能犯错。
因为他的履历、头衔、圈子,都在给他背书。

鲍毓明的问题,不只是“做错了事”。
而是他从未意识到,自己可能会错。

他以为,他仍在管理“项目”,仍在掌控“关系”,仍在“指导”别人。
可他早已变成了那个无法被指导的人。

媒体报道的焦点,大多落在那段“收养之后的关系”。
但真正的谜,在“收养之前”。
是谁,让一个未成年的女孩,进入了那段不对等的关系?
是谁,默认了那种力量的不平衡?
当一个社会对“精英”的权力失去警觉时,灾难往往已经在发生。

很多人说,鲍毓明代表的是“个别”。
但如果你去查每一个类似事件,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共同点——
他们都有一张“完美的履历”。
学历高、背景强、语言好、圈层广。
可那些光鲜的标签下,往往藏着制度的缝隙与伦理的真空。

我记得鲍毓明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说:“真正的成功,不在于财富,而在于影响力。”
那句话如今听来,像是一种反讽。
他确实拥有了“影响力”——
但不是他想要的那种。

我们调查组去过他在北京的办公室,
门口空无一人,玻璃上还贴着“烟台杰瑞集团”的旧牌。
隔壁的保洁阿姨说:“那人早就不在了,几个月前有人来收东西。”
收的是什么?没人知道。

可有一点可以确定——
那栋大楼曾经光亮的名字,已被灰尘掩盖。

我常在想,这个故事真正的警示是什么。
不是某个律师的堕落,不是某个案件的争议。
而是我们集体的盲点——
我们总是急于相信“成功的人不会坏”,
却很少去问:他成功的代价是什么?

人们太容易被履历眩惑。
但履历不是人格。
头衔不是底线。
一个人若没有被约束的自我认知,
他走得越高,摔得越狠。

或许这才是这件事真正的黑洞。
不是某个男人的堕落,
而是一个时代的镜像。
它提醒我们:不要轻易相信闪光的故事,
也不要忽视阴影的边界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