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样的人,会越来越优秀?
2025-10-25
清晨的风带着一点潮意,像是夜雨还没散尽。街角的面包店重新开门,一个年轻人推着电动车经过,低头刷着手机。那条推送的标题很短——“他失业了,却更快乐了”。他看了一眼,笑了笑,又收起手机。那笑不是讽刺,而是某种共鸣。因为他知道,那句话也可以写他。
过去几年,我们都太容易陷入一种错觉:好像优秀是一种天赋,一种被命运眷顾的结果。可真正让人变好的,从来不是外部的好运,而是那种在混乱、焦虑和不确定里,依然能让自己一点点变强的内在力量。什么样的人,会越来越优秀?这问题听起来宏大,其实答案就藏在每个普通人细微的选择里。
前段时间,一个朋友辞了稳定的国企工作去做咖啡。他说那天早上醒来,忽然觉得每天坐在办公室数着日子太可怕了。他租了间十几平的小铺,自己装修,亲手刷墙。开业那天,他只卖出三杯拿铁。晚上他坐在吧台边,和我通话,声音很平静:“至少今天,我终于有点像自己了。”
他不是冲动的人,只是终于接受了一个事实——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,是能力堆出来的。那种勇气,是成长型思维的起点。
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研究中发现,成功并非源自天赋,而取决于思维模式。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“我就是这样”;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“我可以变得更好”。看似简单的区别,却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。
我身边有两位同事,几乎是同一时间入行。一位总说:“我就这水平,再努力也那样。”另一位则每天逼自己学一点新技能。三年过去,第一个人还在抱怨公司不给机会,第二个人成了团队主管。不同的,不是智商,而是思维。
成长型思维的人,总能在挫折里找到继续前行的理由。他们不会害怕失败,因为他们知道,失败只是数据,不是结论。
我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阵子,我连续被拒了三个项目提案,心情一落千丈。于是我每天强迫自己写一份“失败复盘报告”。不是为了惩罚自己,而是去找规律。三天后我发现,我的问题不是创意不够,而是呈现逻辑混乱。调整完第四次提案,直接过审。那一刻我明白,优秀不是不摔跤,而是摔完知道怎么站起来。
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曾提出“习得性乐观”理论——人能否变好,取决于解释失败的方式。固定型思维会说“我不行”;成长型思维会说“这次我没行”。看似一字之差,决定了未来的可能。
如果说成长型思维是一种信念,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,它不是喊口号,而是行动。
我认识一位画画的女孩,小名叫芒果。疫情那年她的工作全停,靠存款度日。那段时间,她开始在家画小画上传网络。没人看,没人点赞,她却每天坚持更新。后来有个设计品牌找到她合作,她的作品被印在环保袋上。她说:“我画画不是因为有人看,而是因为画的时候我在变好。”
变好这件事,从来不是结果,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。
人为什么会停止成长?很多时候不是不想,而是怕。怕失败、怕被笑、怕没用。怕,是固定型思维的根。成长型思维的人也会怕,但他们知道:越怕什么,就越要去做什么。
有人说,“凡事试一试,不设限”是成长的开始。我做过一次这样的尝试——那年我对视频完全不懂,连剪辑软件都不会。于是我逼自己用一周时间拍一支短片。拍得一塌糊涂,光线糊、声音杂,连自己看都尴尬。可当我真的把它发出去的那一刻,我忽然不再害怕。因为我发现,最可怕的不是做不好,而是一直不做。
成长的另一面,是承认自己的不足。
通用电气前CEO杰克·韦尔奇在一次公司丑闻中,主动给管理层打电话道歉。他没有推卸,也没有隐瞒,只说:“我必须承担这件事。”那份坦诚,不只是领导力,更是成长力。只有敢面对错误的人,才有可能真正进步。
微软CEO萨提亚·纳德拉也做过类似的事。他上任后提出“点击刷新”的理念,让整个公司从封闭转向开放。他让员工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今天我在哪件事上保持了固定思维?”这句自问,成了微软重新崛起的起点。2019年微软市值突破一万亿美元,这个被人认为“已死”的巨头,再次起舞。
真正的优秀,不是天生的,而是愿意“刷新”的勇气。
我曾经采访过一位老人,八十岁仍在学画国画。他笑着说:“你知道我为什么每天画吗?因为每天我都能看到昨天的错误。”那种不服老的劲儿,正是成长型思维的最高形态——相信“我还能更好”。
褚时健的人生,也是一种注脚。七十多岁保外就医,本可安享晚年,却重新种橙。他说:“我不服输,不是因为要赢别人,而是要赢回自己。”这种自我更新的力量,让他的人生开出了第二春。
而那些拒绝成长的人,往往困在自己给自己画的圈里。
蔡康永曾说:“十五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,十八岁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,你只好说‘我不会’。”这一句“我不会”,看似无害,却是人生里最致命的句子。固定型思维的人,总在用“我不会”保护自己,却也因此错过了无数可能。
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一样。他们不轻易说“我不会”,他们会说“我还不会”。那个“还”字,是对未来的信任。
我常常建议年轻同事做一个简单的动作——每天写下一件“我今天学到的东西”。哪怕只是一个快捷键,一个沟通技巧,一个观察。持续一周,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期待“明天要写什么”;持续一个月,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寻找新的可能。这是我最推荐的“小实验”。
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:“你不一定要成功,但一定要在成长。”那天我记在了手机备忘录里。几年后回看,依旧有力量。
因为人只有在成长时,才是鲜活的。
当然,成长路上不可能一直顺。有一次,我在做一个项目时判断失误,导致团队损失了几万元。那晚我几乎没睡,一直在想要不要承认错误。第二天早会,我主动复盘,把所有决策过程公开,说明问题出在哪里。领导没批评,反而说:“你这次反应比项目本身更值钱。”那一刻我意识到,真正的成长,不是避免失败,而是修复失败。
我们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,可优秀从来不是结果,而是选择。选择面对、选择尝试、选择学习、选择成长。
成长型思维是一种隐形的肌肉,越用越强。它让我们在挫折里找到方向,在混乱中保持清醒,在孤独时仍然相信明天。
就像泰戈尔说的:“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,那你也将错过群星。”那些越来越优秀的人,不过是在哭完之后,抬起头的人。
或许你现在还在低谷,或许你正被生活推着走。但请记住,成长这件事,不需要天赋,不需要幸运,它只需要你愿意比昨天的自己,再多走一步。
哪怕这一步小得几乎没人看见。
可你会知道。你在变好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