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抱歉,我就是那个喜欢存钱买奢侈品的穷人
2025-10-25

那天,我在地铁上,看见一个女孩,提着一个橙色的爱马仕包。她穿得简单,白衬衫、牛仔裤、球鞋,整个人显得清爽干净。可那只包亮得有点刺眼。旁边有人低声说:“这不可能是真的吧?”女孩听见了,笑了一下,没解释。她低头滑手机的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一句话——有时候,一个人买的不是奢侈品,是尊严。

你好,我是粥左罗。今天想聊聊一个可能让人有点不舒服,却又绕不开的话题:穷人和奢侈品。

我得先坦白,我是那个喜欢存钱买奢侈品的穷人。

在我小时候,奢侈品这个词根本不存在。我们那儿的“好生活”标准是:冬天不漏风,夏天能开风扇。那时候我爸穿的鞋,是他结婚时的那双黑皮鞋,底磨破了,用钉子打补丁。我们全家都觉得,那是“值钱的东西”。

后来我考上大学,进城以后才知道,世界的价格,是分层的。一双鞋可以49块,也可以4900块。一个包可以淘宝买,也可以专柜抢。有人说这不公平,但我那时候没觉得愤怒,只是觉得好奇:为什么同样的东西,贵十倍就能卖出去?

那时候我还穷,穿的是49块的帆布鞋。看到别人买正品匡威,我嘴上说“傻X才买”,其实心里是羡慕的。那种羡慕,不是嫉妒别人有钱,而是嫉妒别人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,不用算计。

你可能也体会过这种感觉。看着橱窗里的东西,喜欢,却掏不出手。不是买不起,而是买了就要节衣缩食。那种“明明想要,却必须克制”的心情,是穷人最熟悉的自律。

后来我赚钱了。开始给自己买贵的东西。不是为了显摆,是为了验证一个想法——贵的东西,除了贵,没有别的缺点。

那时候我喜欢玩滑板。别人花两百买个初学板,我硬是省吃俭用半个月,买了个专业款。那一刻我第一次发现,“贵”带来的不是炫耀,而是稳定、顺滑、安心。它让我明白,钱能换的不只是商品,还有体验。

这就是我的第一个“小实验”:当你舍得为品质付钱,人生的某些维度会悄悄变宽。

有人说,穷人买奢侈品是因为虚荣。可我更想说,穷人买奢侈品,是因为渴望体面。因为穷久了的人,太知道被轻视的滋味。

你可能见过这样的画面——一个姑娘在地铁上小心翼翼地拎着香奈儿包,不敢放地上,也不敢太显眼;一个男孩穿着AJ,却在夜班车上打瞌睡。外人看笑话,他们自己知道,那是靠加班一点点攒下来的。那种“终于能配得上自己喜欢的东西”的满足,是别人看不懂的。

我理解那种心情,因为我经历过。

但我也见过另一种穷。那种穷,比没钱更可怕。是见识的穷,梦想的穷,野心的穷。

我高中时在镇上第一次上网。别人打游戏,我去搜俞敏洪和马云的演讲。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:原来“穷”不只是钱包里的数字,还有脑子里的世界。那之后,我拼命看书,看纪录片,看成功学,看商业传记。有人笑我“装”,我不在乎。因为我知道,我要靠信息去翻越命运的围墙。

那时候我对自己做了第二个“小实验”:每个月用生活费买一本贵的书。买得起的,我买内容;买不起的,我抄笔记。那本《穷查理宝典》,我看了六遍。

很多人说“知识改变命运”是陈词滥调。可对我这种穷出来的人来说,那是唯一的路。

所以当我后来有能力买LV、买Gucci,我并不觉得羞耻。那是我努力的证明。可我也知道,买这些东西的意义,早已超越了它本身。

我买它们,是为了研究。

我开始研究奢侈品的逻辑:为什么越贵越难买?为什么店员不热情反而更有气场?为什么你要排队,他们还微笑?

后来我明白,那不是傲慢,而是品牌的姿态。它们不是在卖包,是在卖“你想成为的人”。

那一刻,我发现了一个底层规律:贵的本质,不在价格,而在稀缺。

稀缺的是体验、时间、专注、信任。奢侈品之所以能“贵”,是因为它懂得慢。懂得不迎合、不打折、不讨好。

这让我想到自己做公众号。以前我拼命追热度、蹭热点,生怕错过流量。后来我学会了慢。学会只写自己相信的内容,只推荐自己真心认可的产品。那一刻,我理解了“贵”的第二层含义:稀缺的,不是物质,是态度。

当然,我也走过弯路。刚创业那会儿,我买了人生第一块机械表。三万八。我戴了一个星期,就开始后悔。不是后悔花钱,而是发现自己太想“显得有钱”。那一刻我明白,买奢侈品最危险的陷阱,不是掏空钱包,而是掏空自信。

我把那块表收了起来。告诉自己:等哪天真的不用在意别人看不看见它,再戴。

那是我的一次“返工”。也让我学会了第三个原则:真正的贵,不用证明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到,人们消费时追求的,不只是效用,还有“感受的自我”。我们买贵的东西,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值得。问题在于,如果内心不值得,再多的标签也盖不住空洞。

我曾经认识一个姑娘,在某品牌门店做导购。她月薪八千,却总穿得一身名牌。我问她累不累,她笑着说:“我不舍得吃好点,但我舍得穿漂亮点。因为那样我能挺直腰板。”那句话,我记了一辈子。

有人说她虚荣,我觉得她有尊严。因为穷人最怕的,不是穷,是被穷打垮的样子。

我也遇到过那种人——他们看不起一切“贵的东西”,嘴上说“我不稀罕”,其实心里早就放弃了可能性。他们穷得不是钱包,是灵魂。他们失去了对“更好”的渴望。

这种穷,最可怕。

因为它不是没钱,而是没梦。

我爸妈那代人,觉得“有饭吃就行”;我这代人,开始觉得“得吃好点”;但我希望下一代能想,“怎么吃得更健康、更优雅、更有选择”。这不是奢侈,这是成长。

有人说,追求贵的东西会让人焦虑。其实,真正让人焦虑的,是一辈子都不敢追求贵的东西。

我希望你也能做个小实验。选一件你真正喜欢、但觉得“太贵”的东西。不是让你去买,而是去认真研究它。看它为什么贵,看它背后的工艺、理念、历史。你会发现,你买的不只是商品,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。

当你能理解“贵”的逻辑时,你就不再是被价格驱动的人,而是能定义价值的人。

我也想提醒一句:喜欢奢侈品没错,但别让奢侈品定义你。你可以像我一样,花钱去买品质、买体验、买成长,但别为了标签去买归属。真正的贵,是你活得像自己。

作家周国平说过一句话:“人活着要有一点奢侈,那就是不向庸俗低头。”

我很喜欢这句话。因为在我看来,穷不可怕,怕的是精神上的廉价。

你可以没钱,但你不能不想变好。你可以暂时买不起贵的东西,但你必须学会尊重贵的价值。

因为,当你尊重贵的,你其实是在尊重自己。

所以,我从来不嘲笑那些努力攒钱买奢侈品的人。那是一种“我值得”的宣言。

只是希望你记得,最贵的奢侈品,不是LV,也不是爱马仕,而是持续成长。它没有logo,却能让你闪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