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知乎扎心高赞:30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,后来怎么样了?
2025-10-25

他三十岁生日那天,风刮得有点狠。
办公室的窗户半开着,文件边角被吹得微微翘起。
他趴在电脑前,盯着那封写了一半的辞职信,手指悬在“发送”键上。

“算了。”他轻声说,语气像是在安慰别人。

桌上放着两杯咖啡,一杯冷掉,一杯还冒着热气。那杯热的,是新来的实习生刚端来的。女孩笑着说:“哥,我以后也想做主管,像你一样。”

他笑了笑,没回答。那一瞬间,他有种奇怪的恍惚——
自己刚进这家公司那年,也对一个主管说过同样的话。

那年他24岁,满脑子都是“我要往上爬”。
如今他30岁,成了主管。可那份当年憧憬的“成就感”,
早就变成了沉甸甸的压力。

外界看,他体面、有团队、有位置;
现实里,他在背指标、裁人、写报告。
每天像被时间催着跑,越跑越喘。

“我以为当上管理岗,日子会好过一点。”
他说,“结果发现,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”

这话我听过太多次。

人到三十,尤其是那些还没当上管理岗的人,总会焦虑。
他们一边劝自己别慌,一边又被各种文章、视频和职场鸡汤吓得失眠。
“30岁还没升主管,是不是废了?”
“30岁了,还只是普通员工,会不会被淘汰?”

可真相是:
多数人三十岁时,都还在职场中段拼命找方向。

《LinkedIn全球职场报告》显示,2023年全球30岁职场人中,只有不到18%的人在管理岗位。
而这些管理者的平均离职周期,比普通员工还短。
这说明什么?
说明当上主管,并不代表你赢了。

我认识一个人,叫杜海。
北漂十年,终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到了部门经理。
手下十几个人,年薪三十万。
可他说:“我从没这么不开心过。”

那段时间,公司要裁员,老板让他出名单。
他选了三个业绩最差的。第二天,其中一个女生哭着来找他:“我刚贷款买房,你能不能帮我留一下?”
他沉默了半分钟,只说了一句:“我没办法。”

那天晚上,他喝了六瓶啤酒。
他发现自己变了。
以前他觉得升职是自由,现在他觉得升职是负担。

“原来我不是在管理团队,我是在被管理责任。”
他说这话时,语气特别轻。

很多人以为“管理岗”是职场的终点,
其实只是一个分叉口。

有人往上走,成为真正的管理者;
有人被推着走,最后掉进“空心岗位”——
名片上写着“经理”,实际干着协调琐事,没产出、没成长、没归属。

我在一家科技公司做过一阵顾问。
那时有个项目总监,四十多岁,头衔好听、收入可观。
可有天他悄悄跟我说:“我已经三年没写过代码了,现在让我写,我都不敢。”
他苦笑着说:“我不是在管理人,我是在远离自己的专业。”

职位的提升,有时候也是能力的流失。
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三十岁焦虑的人,到后来才明白——
升不升职,根本不是问题的核心。

真正的核心是:你有没有积累能让自己被需要的能力。

一位朋友,在一家外企做数据分析师。
入职五年,从没管过人,但她的工资每年涨得飞快。
我问她秘诀,她笑着说:“我每年只做一件事——让自己比去年多一个别人请不来的技能。”

去年她学了SQL和Python,今年她研究AI建模。
有次项目卡壳,领导一筹莫展,她用脚本跑出方案,省了两周时间。
项目结束时,奖金全组她拿最多。
她说:“我不想做管理岗,我想做‘不可替代’的人。”

她说的这句话,我记了很久。
因为这正是很多人忽视的东西。

我们总以为“上位”才算成长,
可真正的成长,是让自己拥有长期竞争力。

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曾指出:“在不确定的时代,个体的生存力来自‘可迁移能力’,而非职位的高度。”
意思很简单:你能带走的能力,才是你的底气。

但遗憾的是,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一点。
他们在职位上卷,在头衔上焦虑,却很少问自己——
我到底能做什么,是别人替不掉的?

有位朋友想升主管,天天加班,学着当“领导”。
他学讲话、学激励人、学汇报,结果半年后团队解散。
他被调去另一个部门,发现自己什么都派不上用场。
“我花半年学会了开会,但忘了怎么做事。”他说。

那天我们聊了很久。
我问他:“你后悔吗?”
他说:“后悔。不是没升职,而是没成长。”

我记得他后来做了一个小实验。
他每天晚上九点,把手机静音一小时,只专心复盘当天的工作——
哪件事做得好,哪件事浪费时间,明天能优化什么。
一周后,他发现效率提高了20%。
一个月后,他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团队。
结果整个小组的绩效上升了。

他笑着说:“这次我终于带人了,但没靠职位。”

这是一个很小的动作,但特别有意义。
因为成长,不在职位变动的那一刻,而在你愿意改进的每一刻。

还有一次,我在咨询项目中见到一个“失败的返工”。
那是一家制造业公司,老板为了“年轻化”,硬是把一位生产线老主管换成了30岁的MBA。
结果半年后,产线事故频发,效率下降。
最后公司不得不请那位老主管回来。
他第一天回厂房,就没说话,只蹲在地上检查一条传送带。
他抬头说:“机器不是坏了,是你们的人太急了。”

那一刻,我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
经验、判断、节奏感,这些东西,没有职位就没有了吗?不是的。
真正的价值,不是名片上那几个字,而是你能让系统重新运转的能力。

所以,当你焦虑自己三十岁还没升职,不妨试试这个实验:
写下三件别人因为信任你才找你的事。
可能是你写得最快的报告,也可能是你能把冲突讲和的能力。
这些,就是你的“核心竞争力”。

别笑。这真的有用。
我有个朋友照做了,后来发现自己擅长的是“讲人话”——能把技术语言翻译成客户能懂的方案。
他干脆辞职去做独立顾问,三年后收入翻了四倍。
他说:“以前我想升职,现在我只想升值。”

升职靠别人给,升值靠自己造。

我们常常忘了,所谓“管理岗”,只是一个外壳。
真正的管理,是管理自己,是管理认知。

我在北京一个创业活动上,遇到一位创业者。
他原本是银行的中层,年薪百万,却毅然辞职去开了一家小公司。
我问他:“你不怕吗?”
他说:“怕,但我更怕被职位绑死。”
他顿了顿,又说:“职位是公司给的,能力是自己长的。公司没了,我还得活。”

他那句“我还得活”,让我心里发凉。
因为这句话背后,是太多三十岁人的真实处境——
我们都想上升,但不想被困。
我们都想成功,但不想失去自我。

职场的天花板,往往不是别人设的,是自己立的。
有些人忙着往上爬,忘了抬头看看天;
有些人忙着往前跑,忘了问一句:我还在喜欢现在的自己吗?

《纽约时报》在2022年的一篇调查中提到,一个人真正的职业成熟期,大约发生在35岁到45岁之间。
也就是说,三十岁远不是终点,而只是开始。

所以,不必慌。
三十岁没做管理岗,你还来得及。
三十岁升上去了,也别太早庆祝。

你要做的,不是赶着和别人比,而是稳稳走在自己的节奏里。

有人说,职场就像一场长跑,三十岁只是第一个坡。
我更愿意说——它像一场修行。
每个阶段都有迷雾,但只要你不断更新自己,风向就会变。

别急着做别人眼中的“管理者”,
先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“负责人”。

当你能自己设目标、管节奏、带动周围的人,
那一刻,你早就比职位更高级了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