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4个月很多人才明白: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副业收入
2025-10-25
那天我在街角的咖啡店,遇见一个熟人。她曾是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,如今坐在我对面,穿着宽松卫衣,眼神却疲惫。她端着拿铁,轻轻叹了口气,说:“四个月了,我没上班,也没收入。”那一刻,阳光打在她手边的账单上,数字像是某种冷静的判决。她苦笑着说:“以前觉得副业是焦虑的人才搞的,现在才知道,是清醒的人早就开始准备的。”
那是疫情的第四个月。
很多人这才真正意识到:我们所谓的“稳定”,其实只是没有被风浪波及而已。
一个城市停摆的时候,最先慌的不是没钱的人,而是只有一条收入来源的人。
那种感觉,就像在一艘船上,你以为甲板够坚固,结果风暴一来,才发现没有救生艇。
我问她,那你有想过做点别的么?她摇摇头,说:“后悔啊。之前有个朋友劝我学写作,或者拍短视频,哪怕搞点线上课也行。我嫌麻烦,现在倒好,连麻烦的机会都没了。”
她不是个例。
在那段漫长的停滞里,无数人都被迫面对一个问题——如果你今天的工作突然停了,你还能靠什么活下去?
北京的一位广告人,我认识他时正值年后开工的日子,他说这次疫情让他“彻底清醒”。广告公司客户预算一刀切,项目停摆,他一个月的提成收入直接归零。最惨的是,他还在还贷款——房贷、车贷、信用卡账单像潮水一样压上来。那天晚上他失眠了,凌晨两点,他翻开手机备忘录写下几个字:“必须有第二条命。”
第二天早上,他在知乎上发了自己的第一个回答,用了两个小时写的,讲广告行业的转型。没想到那条回答火了,后来被头条转载,带来了第一笔稿费。他在朋友圈发了张截图,配了一句话:“这钱不多,但我重新呼吸了。”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一个人开始写作、副业、甚至学着赚钱,不一定是贪心,而是自救。
副业,从来都不是焦虑的产物,而是抵御风险的本能。
资料显示,2020年疫情初期,全球有超过4亿人失去主要工作来源,而同一时间,YouTube和头条创作者的增长量翻了一倍。也就是说,当有人陷入停滞的时候,另一部分人开始用副业建立起“第二生命系统”。
我们总以为副业是“赚点外快”,其实它是给命运留一条后路。
有个姑娘叫林沫,在杭州做新媒体运营。她从2018年开始尝试写作,刚开始没赚什么钱,每天晚上写到凌晨一点,只为那一点“想表达的冲动”。到2020年疫情爆发时,公司停摆,她反而不慌。因为那时,她已经有一个稳定的公众号,每月稿费加广告分成,能抵上主业一半工资。她笑着说:“我的写作,一开始是为了自我表达,现在成了生存方式。”
这就是区别。
有人靠主业过活,有人靠主业生钱再靠副业活着。
我记得那段时间,很多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“小实验”:打开支付宝账单,把一个月的开销列出来,然后问自己——如果下个月收入清零,我能撑多久?大多数人不敢往下算。那是赤裸裸的恐惧,但也是真正的觉醒。
有个朋友分享他的做法。疫情那年,他每天晚上花半小时做“技能清单”,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写下来——剪视频、写文案、帮别人写简历、带小孩学英语。第二周他在豆瓣接了一个小活,帮人改论文赚了600块。他说那笔钱没改变生活,却改变了信心。那之后,他每天至少让一项技能对外可见。半年后,他有了稳定的副业客户。
他总结得很好:“你不能控制风向,但你可以提前造伞。”
我非常认同。
这个时代最大的幻觉,是“我有工作,所以我安全”。
可现实是,没有谁真的稳定。2023年,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2亿人,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疫情后被动转型。换句话说,曾经以为“一份工作干到老”的人,已经成了最容易被淘汰的一批。
而那些早早就尝试多元收入的人,却在风暴中活得更稳。
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摄影师,他在疫情期间靠线上教学课程赚到人生第一桶金。他说:“我以前只拍婚礼照,疫情一来,全停。后来我把拍照的技巧录成短视频,放到抖音上教人拍生活照。结果居然火了。那时候我才明白,副业不是副产品,而是新的起点。”
你会发现,这种转变并不是突然的顿悟,而是一次次试错、返工、重启的结果。
比如他刚开始录视频的时候,声音太小、光线太暗,没人看。前三十个视频,播放量几乎为零。他一度想放弃,直到有个网友留言:“你讲得挺好,就是画面有点糊。”他花了一周研究灯光布置,重新拍了一条教程,那条视频播放量10万+。
失败、修正、再出发。每一次调整,都是在逼近更好的自己。
写作、拍视频、做副业,都一样。你不需要天赋,只需要开始。
我见过很多人等完美时机——等我不忙了、等我学会了、等我准备好了。可现实是,没有人能“准备好”。就像一个朋友说的:“我不是准备好了才写,而是写着写着,才慢慢准备好。”
副业的意义,也正在于此——它让你重新掌控人生的主动权。
很多人以为副业是赚点零花钱,其实它更像一种“命运保险”。当主业突然中断,它是你的缓冲区;当焦虑来袭,它是你的出口。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在2021年的报告里提到,一个拥有多元收入来源的人,其心理安全感比只有单一收入来源的人高出48%。而心理安全感,是稳定工作的最大隐形红利。
这意味着,你赚的不只是钱,还有底气。
我认识一个学员,原本在国企上班,朝九晚五。她白天写文件,晚上写故事。半年后,她的故事上了十点读书,稿费2000块。那天她给我发消息,说:“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公司的一颗螺丝钉。”我回她:“那是自由的味道。”
你要相信,那一小笔“副业钱”,不只是钱。那是一种证明——你可以靠自己创造价值。
而且,这个时代,副业的机会比任何时候都多。内容经济的崛起、短视频的普及、AI工具的普遍使用,都在降低门槛。你不一定非要写作,可以做知识分享、运营小红书、开播、做配音。关键不是形式,而是行动。
很多人看着别人月入过万,心里羡慕,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往往只有一个动作——对方比你早开始一周。
你今天能做的“小实验”,其实很简单:拿出一张纸,写下三个问题——我会什么?别人需要什么?我能如何用最小成本验证?然后挑一个去试。哪怕只是开个公众号、发一个视频、接一单微活,都比空想更靠近改变。
记得,不要怕小。所有大的成功,都是从一个微小的“多余动作”开始的。
那个曾经靠写作自救的广告人,如今成了一家内容公司的主编。他说:“我一直记得那天的恐慌,但更记得那篇带来第一笔稿费的文章。那一瞬间,我不再害怕未来。”
或许,这就是副业真正的意义——让你不再把命运交给单一的选择。
因为人生不会一直顺风,风停的时候,你要有自己划桨的能力。
有人说,副业是聪明人的必修课。其实,它更像是普通人的生存必备。
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努力的人,缺的是多一种可能的自己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