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残酷真相:给你加薪的人,永远都不是老板
2025-10-25
夜里十二点半,杭州的风有点凉。天猫大楼的灯还亮着,玻璃幕墙里隐约能看到几个忙碌的身影。那晚,阿里的员工群炸开了锅——蒋凡,被除名合伙人。有人说“真是可惜”,也有人说“早有预兆”。可惜什么,预兆什么,没人能说得清。只是那一刻,屏幕前的无数双眼睛,都盯着同一个名字。
命运就是这样。它不会给人彩排,也不会提前通知。一个人爬得有多高,跌下去就有多痛。
有人说,蒋凡是阿里最像“故事”的人。他不是最聪明的,却是最典型的。复旦61分毕业,谷歌录取时被否决,又因真诚留下;28岁卖掉公司财富自由;33岁成阿里最年轻的合伙人。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路线图——早慧、努力、命好。可命运的反转总在最顺风时。
4月27日,阿里发布调查结果:除名、降级、记过、取消奖励。理由只有八个字——“家庭问题处理不当”。冷冰冰的公文语言,像是敲在所有奋斗者心头的警钟。一个帝国的“太子”,就这样跌落。
我记得蒋凡刚被调任天猫那年,阿里内网有人调侃他“逻辑帝”,也有人称他“流量王”。他的照片在办公楼的走廊上挂着,一身黑衬衫,神情冷静,像极了那种不靠情绪取胜的人。可越理性的人,越容易在私人生活的裂缝里栽跟头。
有一次阿里的内部会议,他说了一句话:“产品的逻辑是理性的,但人性不是。”那天没人太在意,现在回头看,这句话像是一种预言。
表面上,这是一个商业人物的兴衰故事,实际上,它折射的是这个时代的真相:财富从来不属于风险之外的人。
阿里的处理速度很快,从舆论爆发到内部决策,不到十天。那种速度背后,是大型组织的危机本能。所有巨头都明白,在公众时代,声誉比利润还贵。2019年,阿里巴巴的净利润是933亿人民币,但一次危机,就可能让股价蒸发几百亿。管理层的计算,不带感情。蒋凡的个人价值,在这一刻被系统性清零。
我见过类似的案例。2018年,Uber前CEO卡兰尼克在性别歧视丑闻中被迫辞职;2021年,碧桂园高管因个人问题被内部“劝退”。他们都不是坏人,只是没意识到——个人品行一旦卷入公共信任,后果就不再是私人问题。
这就是财富的悖论。你越有钱,越不属于你自己。
曾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过企业高管的风险决策。他发现,职位越高的人,越容易出现“免疫错觉”——认为规则只对别人起作用,对自己例外。蒋凡曾说:“我不太喜欢被人定义。”可在现实里,权力和财富会自动为你定义。人不是被别人标签化的,是被位置标签化的。
所以这场跌落,不只是私事,更是一种必然。
有人说,蒋凡输在“太快”。他27岁卖公司,33岁做总裁,35岁成合伙人。每一步都对,但节奏太密。人生像打游戏,一直连击,系统就容易过热。财富的积累,靠极少的大高潮;可毁灭,也只需一次。
我想到另一个人。2016年,ofo创始人戴威站在北京中关村的讲台上,说“让世界没有难骑的车”。那时候他意气风发,满场掌声。三年后,他被列入失信名单,欠债上亿。有人问他后悔吗?他说:“我只是没停下来。”
这句话刺耳,却真实。
我们习惯以为成功是线性的,努力越多回报越大。但事实是,越接近顶点,越像走钢丝。每一步都要算力平衡,哪怕一阵风,都可能坠落。
阿里内部有个细节很少人知道。调查结果发布当天,公司在合伙人名单上实时更新,蒋凡的名字被删除。后台记录显示,整个操作耗时不到两分钟。那是一个系统命令的执行,但象征的,是一个时代的逻辑:情感退出,制度接管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采访。几年前,《财经》记者问张勇:“什么样的人能在阿里走得远?”他答:“能自省的人。”短短四个字,却是无数高管的生死线。
蒋凡的问题,不在于出错,而在于反应太慢。那场家庭风波之后,他第一时间发内部信道歉,请求调查。但在舆论时代,道歉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人们要的不是真相,而是情绪的出口。
这也是这个时代最吊诡的地方。公众的关注能成就你,也能摧毁你。一个人越成功,他的私人领域就越薄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让十个职场人回忆他们印象最深的“舆论翻车事件”,八个人提到的都是私人问题——婚姻、品行、言论。只有两个人提到职业失误。可见,在公众眼里,职业错误可以原谅,人格污点不行。
我们喜欢看“人设”崩塌,因为那是一种平衡的快感。别人跌落,我们就觉得自己安全。可这份安全感,是假的。它让所有人都活得更小心,却没有更自由。
有一次我在课上问学生:“你们觉得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?”有人答“机会”,有人答“能力”,也有人说“情商”。我说都不对,真正的关键是节奏。
节奏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高潮和低谷之间找到平衡。太快会翻车,太慢会被遗忘。人生的智慧,就是在推进与停顿之间,找到自己的呼吸频率。
这让我想起蒋凡当年的一句口头禅:“有意思就干。”张勇欣赏他的“纯粹”,因为那是创业者的浪漫。但浪漫一旦进入组织体系,就变成了风险。
他在阿里的那几年,是天才,也是异类。他跳过培训,不走流程,习惯直通高层。别人忌惮规则,他相信效率。靠的是结果,不是方法。可越多的“例外”,越容易积累脆弱。
这世上所有坍塌,看起来是突发,其实早有征兆。
我认识一个在阿里中层做了十年的朋友,他说:“我们在会议上很少谈人,只谈系统。人是变量,系统是常量。”这句话我后来反复琢磨。制度的本质,就是防人出错。
蒋凡的故事,也像是一种制度的自我修复。他跌落的那刻,系统重新稳住。
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特意查了一下阿里最新的财报。2020年第四季度,阿里中国零售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4%,达到1463亿元。公司几乎没受影响。个体的荣辱,在巨兽的进程里,微不足道。
这听上去冷血,却是现实。
一个时代的成功者,从来都不是被击败的,而是被时代淘汰的。当个人速度与系统节奏不匹配,终点就已经写好。
我们喜欢讲励志故事,却很少谈守成的智慧。可真正的成熟,不是赢多少,而是输得起。
我曾读过李嘉诚的一句话:“做生意最怕的是把自己当神。”这句话在纸上看平淡无奇,但对于掌权者,是毒药,也是解药。
蒋凡出事后,有人说他太年轻,也有人说他太自信。但真正的问题在于,他没有意识到,财富不是终点,是放大器。它放大能力,也放大缺陷。
一个朋友看完这件事后,对我说:“以后我要定期自查。”我问查什么?他说:“查自己有没有开始相信自己无敌。”我笑了,说这就是最好的“防跌倒机制”。
于是我们约定做一个小实验——每个月写一份“风险笔记”,列出过去三十天做错的三件事,不解释,只记录。那是个痛苦的过程,但非常有效。三个月后,他告诉我:“我发现自己少冲动了。”
写下错误,就是一种自我减速。它让人从高潮的幻觉里醒来。
这世上很多人输在“太顺”,顺到忘了提醒自己。
一个细节常被忽略。蒋凡被除名那天,阿里公告最后一段写道:“个人行为对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。”八个字,四个词,冷静得近乎残酷。但正因为这份冷静,阿里才能持续。
我想起马云在卸任时说过的一句话:“不是我成就了阿里,是时代选择了我们。”这句话放在蒋凡身上,同样成立。时代曾经托举他,也在必要的时候放手。
有个媒体评论说:“蒋凡的问题,不是犯错,而是没有为错买单的机制。”这句话我非常认同。真正的职业安全感,不在于你不会出错,而在于你有改正的路径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蒋凡的故事也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启示:别把人生当成一场单线冲刺。成功是复合的,财富只是其中一种指标。
我曾问过一个互联网老兵:“你觉得在这个行业最难的是什么?”他想了想,说:“停下来还不焦虑。”这句话后来我写进笔记本。
因为焦虑,是现代人最常见的燃料。它让我们不断往前,却也不断耗尽。蒋凡的人生,正是一场典型的“焦虑驱动”路径——拼、赢、再拼。可焦虑不能被速度解决,只能被觉察化解。
所以我一直相信,人生最大的能力,不是冲刺,而是收力。能在风口收力的人,才配得上命运的长期眷顾。
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,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。老喻这句话我很喜欢。它提醒人们,别把所有赌注都押在“那一次”上。可我想补一句——财富毁灭,也只需一次大高潮。
这世上太多人,为了那一次爆发,忽略了长期的节奏。看似走得快,其实是在透支。
我在结尾想起一件小事。阿里有个老员工,离职前在内网写了一句话:“我们都以为在改变世界,其实世界只是让我们加速。”那句话下面有成千上万的点赞。也许,这才是这代人最深的共鸣。
人可以快速奔跑,但别忘了呼吸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