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重磅!蒋凡被阿里除名合伙人:财富取决于较少的大高潮,财富毁灭更是
2025-10-25

夜深的写字楼,窗外的灯光像一张网,笼罩着整座城市。有人刚刚合上电脑,屏幕里还停留着一个新闻标题——“蒋凡,被阿里除名合伙人”。他盯着那一行字,沉默了很久。楼下的外卖骑手催促着取餐,电梯的叮声一遍遍响起,而那一行字,像钉子一样,钉在他脑子里。

有人说,这个时代最公平的地方在于:你能一夜暴富,也能一夜坠落。可真到了坠落的那一刻,你才明白,财富从来不在数字里,它在起伏之间,在人心未稳的那一秒。

蒋凡曾是阿里的“天之骄子”。85年出生,复旦计算机系,谷歌中国出身,二十八岁卖掉友盟,实现财富自由,三十出头成阿里最年轻的合伙人。外界称他为“太子”,是张勇钦点的接班人。那几年,他几乎踩准了每一次浪潮:移动互联网、无线淘宝、内容电商。阿里的几乎所有关键战役里,都能看到他的影子。

但2020年4月27日,阿里官方的一纸通告,把他推向了另一个方向。那一天,他不再是“未来的阿里CEO”,而只是一个被降级、记过、取消奖励的普通高管。短短十天,从热搜中心到合伙人除名,互联网完成了它一贯的冷酷:把一个人送上云端,也能用同样的速度让他坠落。

很多人记得那条微博——“花花董花花”发的那一条。那一声“老娘也不是好惹的”,让无数吃瓜群众涌入围观。而这条微博,不只是婚姻的裂缝,更像是权力、名誉、财富的引线。

有媒体复盘整个事件,阿里成立调查组,逐条核查。没有利益输送,没有商业违规,唯一的结论是:家庭问题处理不当,造成重大舆论危机。听上去体面,但本质是——一个企业无法容忍“品牌信任”的撕裂。商业世界的秩序,不靠真相维系,而靠公众的信任感。而一旦信任感坍塌,再大的业绩也救不了你。

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:“企业的公关危机,往往不是从董事会开始的,而是从卧室开始的。”

蒋凡的故事并不孤单。2018年,京东刘强东卷入明尼苏达事件;2019年,某位短视频创始人因言论翻车;2023年,一位互联网大厂的副总被曝职场骚扰。不同的人,同样的结局:财富不是输给别人,而是败给自己。

有趣的是,蒋凡自己曾经最推崇“60分哲学”。他大学时平均分61,因为觉得不必完美,够用就好。那种聪明的洒脱,在创业时让他如鱼得水:少浪费精力在无用的形式上,多聚焦能带来结果的事。但到了人生后半场,这个“够用就好”的逻辑,却成了他的陷阱。

人到中年,最怕的不是不完美,而是过于自信地相信“自己懂得分寸”。

有一次,一个曾在阿里共事的员工说起他:“蒋总看上去总是很平静,他很清楚每一步要走到哪里。但也正因为太清楚,所以他不太听别人的提醒。”

这是很多聪明人的宿命。越是聪明,越容易把控制错当成自由。可事实是,真正的自由,不是你想做什么都可以,而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停。

有媒体评论说,阿里这次的决策“迅速而冷静”,因为它知道——哪怕蒋凡有功,也不能让“阿里价值观”成为牺牲品。这听起来像官话,却有一种残酷的现实:在资本世界,谁能承担“形象”的代价?公司不能,股东不能,只有人。

这一幕,我在另一个地方也见过。

几年前,我去参加一个创业论坛。一个年轻的创始人站在台上演讲,他的PPT写着“用AI改变世界”。那天他神采飞扬,手上戴着刚融资后买的劳力士。半年后,公司解散。AI没能改变世界,倒是烧光了两千万投资。他在朋友圈写:“原来失败的声音,不是崩塌的巨响,而是静默。”

我记得很清楚,那句话底下有个点赞,是蒋凡点的。

这不是巧合。蒋凡懂得“静默”的含义。他也经历过从荣耀到沉默的过程。只是他那一回,沉默得更久。

一个朋友曾经在阿里做过中层。他说阿里内部流传一句话:“天命不一定在你,但责任一定在你。”蒋凡也明白,可惜他低估了“责任”的边界。

在阿里这样的体系里,权力不是赠予,而是一种信托。你代表的不只是自己,还有整个系统的信用。可大多数人习惯了以为自己就是系统,于是当“信任”塌陷,最先被吞噬的就是他们自己。

这让我想起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研究。丹·艾瑞里在2012年的报告里提到:“人的道德判断在掌握权力后,平均延迟约0.7秒。”那0.7秒,就是自我合理化的时间。你觉得自己没错,你觉得你能掌控。但在社会系统的尺度里,那0.7秒,足以决定一个人的毁灭。

我也试着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天我在微博随便写了一句话:“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正确。”没想到,评论区有人立刻问:“你是不是在影射某人?”我笑了笑,删掉了。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公众世界已经不容你中立。哪怕一句平凡的感叹,也可能被当成态度,被贴上立场。

于是我明白,蒋凡真正的危机,不在于“出轨”传闻,而在于公众认定的“标签”。

标签比真相更有力量。因为它简单,省事,能迅速划分敌我。互联网最残忍的地方在于:人们不想知道你是谁,只想知道你属于哪一边。

我还做过另一个小实验。那天,我换了个名字注册小号,发了一条“蒋凡其实挺厉害”的帖子。不到三十秒,就有评论骂我“舔狗”。我再发一句:“但他也确实犯了错。”评论区又变成“你这就是双标”。短短几分钟,我被贴上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标签。那一刻,我终于懂了:舆论不是为了讨论,而是为了宣泄。

而财富的毁灭,往往就藏在这种宣泄的洪流里。

在商业史上,没有一个帝国是因为对手太强而崩塌的,都是因为内里的裂缝太深。蒋凡的除名,不只是个人的落幕,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——当一个组织从“创造”转向“维稳”,它的英雄必然失去舞台。

有分析师在财报会议上说,阿里需要“守成者”,而不是“冒险家”。这是现实。时代变了,规则变了,连成功的定义都变了。过去十年,蒋凡这样的年轻猛将是“阿里速度”的象征;而今天,稳、控、规避风险,才是新的美德。

可是,人性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安分。我们依旧渴望证明自己,依旧在追逐那一次“大高潮”。

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说:“人类的幸福更多来自频率,而非强度。”蒋凡的故事,就是反例。他的财富取决于少数几次的爆发,人生也毁于一次爆发。

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,这不过是“人设崩塌”的老戏码。可你若细看,就会发现这不是戏,而是镜子。每一个在职场、在家庭、在网络中自信笃定的人,都可能是下一个蒋凡。

我们以为自己在构建名声,其实名声早已在反噬我们。

如果说财富是高潮的回报,那代价,往往是底线的坍塌。

当我再回想蒋凡的故事,我想起他在阿里内部写过的一句话:“越往上走,越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开始。”那句话曾被很多员工点赞,如今读来,却多了一层荒凉。

在上海的一个清晨,有人拍到他带着孩子走在街头,穿着灰色帽衫,表情平静。网友评论:“他看起来比以前老了。”但我想,也许那不是老了,只是终于明白了时间的重量。

财富的真相,也许从来不在“拥有”,而在“承担”。

你要能承受别人看你的目光,能承担跌落的疼痛,也能忍住那种想“证明自己”的冲动。

因为在财富这场游戏里,最致命的不是失败,而是以为自己不会再失败。

蒋凡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。阿里继续前行,新的管理者接替他的位置,新的数字出现在财报里。世界不会为谁停下,只有当事人,才会在夜深人静时,听见自己坠落的回声。

而我们这些旁观者,也许该从他的故事里记住一句话:

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,
财富毁灭,也只需一次大高潮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