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位59岁的后浪:给20岁、30岁、40岁后浪们的忠告
2025-10-25

那天他59岁,坐在厦门的海边。风不大,海面有一点光,浪不急,却拍得他心口发麻。有人在旁边喊他“老师”,有人递水给他,他摆摆手,说:“别叫我老师,我还在学。”那句话,让人瞬间安静下来。一个59岁的人,说自己还在学。你能想象那种轻轻的骄傲吗?不声不响,却比任何胜利都响亮。

那天,他讲了很多话。讲20岁、30岁、40岁的自己,也讲给后来的人听。他说:“我从没想过变老,我只是换了个速度继续往前走。”

这句话,后来被无数年轻人抄在笔记本上。有人说这是毒鸡汤,但更多人觉得,那是他活出来的答案。

他叫陆奇,一个在技术界被反复提起、却从不多言的人。

其实他的一生,就是后浪的极限版本。

但他今天不讲成功,他想讲——如何不死在某个阶段。

年轻,不是年纪的事,是状态的事。

这句话,听起来像口号。可你看一个人是老还是年轻,不在他几岁,而在他是否还有“向前”的姿态。

那天海风很咸,他手里的咖啡已经凉了。他盯着那杯咖啡说:“人生的三个阶段,就像温度。二十度是烫,三十度是暖,四十度是温,五十度以后,很多人就凉了。但只要你还有一丝热,就能继续往前烧。”

他说的,不是励志,而是经验。

二十岁的人,总想着起飞;三十岁的人,想要稳住;四十岁的人,怕掉下来;五十岁的人,多半在回忆。可他不同,他每一个阶段都干净地转身,像重启一样。

有记者问他:“你怎么做到一直是后浪?”

他笑,说:“我从来不跟过去的自己恋爱。”

这句话,是整场对话里最锋利的刀。

他讲20岁的时候,没钱,没方向。天天背着一个大书包,在复旦的图书馆从早待到夜,楼管赶人,他就蹲在门外看完最后几页。他说那时他不聪明,也没资源,但他知道一点——“要快”。

快,是他给20岁的定义。

那时候他几乎把时间撕碎地用。学英语,学代码,学论文结构。每次走出图书馆,天亮一半,他照镜子,看着自己黑眼圈,笑了一下,说:“再赌一天。”

后来他赌赢了,去了卡耐基梅隆大学。那是改变他一生的节点。

他在那里遇见了更大的世界,也遇见了李开复。那时的他,英文还不流利,讲研究论文要打草稿,李开复看完说:“你太认真了。”他没反应,只是点点头:“因为我笨,所以要快。”

他一直这样:用速度抵抗笨。

20岁到30岁,是他“快”的十年。他跳槽,创业,换城市。雅虎、微软、百度、YC,中国、美国、再回中国。他说自己从没想过“安稳”这两个字。

他说:“年轻时最怕的,不是失败,而是迟钝。”

这句话,后来被很多创业者引用。

但快的人,也会摔。

2016年,他练倒骑自行车时摔伤了腿。那一年他离开微软。别人以为他要休息,他却说:“我要重新学习。”

他重新读物理、AI、心理学,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读论文。他说那是他人生第二次学习的“青春期”。

他告诉年轻人:“别怕旧知识失效,怕的是你停止更新。”

这句话,像是给整整一代人的忠告。

因为大部分人不是被时代淘汰,而是被旧习惯绑住。

他在硅谷的朋友说过一句话:“陆奇就像一个不停刷新的软件,每天更新版本号。”

他说:“对,我每天都在更新。昨天的我,今天必须不一样。”

这是一种残酷的自律。

但他不觉得辛苦,他觉得那是生命的节奏。

他说:“我怕停下来,一停就会老。”

三十岁之后,他开始变“慢”。不是懈怠,而是切换。

他不再追求爆发,而是开始搭建系统。

身体系统、家庭系统、人脉系统。

他说,三十岁最重要的能力是“走得远”。快能让你冲上去,但只有稳,才能让你走下去。

那几年他修炼身体,坚持跑步、饮食控制,每天四点起、八点睡。他说那不是养生,是战略。他笑着说:“身体,是你唯一不能外包的资产。”

他不喝酒、不应酬、不熬夜。别人说他像机器,他说:“那我宁愿是个高效的机器,也不想当一个慢性死亡的肉体。”

他对家庭也有自己的方式。他太太常笑他太自信,他就笑回去:“那你嫁错人了。”太太翻个白眼,说:“没错,是嫁给工作了。”

他承认自己不完美,但也说:“我会留时间给家。”在他看来,一个人的能量来自被理解的关系。

所以他一直强调朋友。

他说:“朋友就是你一生的第二血液。”

他的人脉,遍布全球。比尔·盖茨、孙正义、张小龙、马云、李彦宏——他们都在某个时刻帮过他。但他从不以此炫耀,他说:“人脉不是认识谁,而是谁愿意为你花时间。”

他从不欠人情,但也不怕还人情。他常说:“借来的光,要反射出去。”

这句话很陆奇。

四十岁时,他说自己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舞台。

他说:“一个人的才华,只有被释放的时候,才算数。”

那一年,他离开百度。有人说他失败了,但他不认:“那不是失败,是回收。”

他说:“我去百度,是去试试看中国能不能有一家真正创新的公司。我发现我能做的有限,我就走了。离开不是懦弱,是清醒。”

他一直在找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
后来他创立奇绩论坛,别人问他:“你累吗?”

他说:“不累,我还年轻。”

有人笑他:“你都快六十了。”

他淡淡地说:“年轻不是形容词,是动词。”

这句话,后来被无数人引用。

他真的年轻。每天早上读书,开会、演讲、看项目。他说自己不喜欢回忆,喜欢实验。他的办公室有一块白板,写着四个字:“Do more, know more。”

他解释说:“做得多一点,懂得多一点,活得久一点。”

这就是他的人生逻辑。

那天在海边,他讲完,沉默了很久。他说:“你知道吗,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,就是我从没放弃学习。”

有个年轻人问:“那如果你重新来一遍呢?”

他想了想:“我会更早一点开始爱惜身体,更早一点告诉别人‘我不行’,更早一点认错,也更早一点说谢谢。”

他说这句话的时候,眼睛亮得像少年。

后来我才明白,他说的不是人生经验,是一种精神。

在与他长谈的几位记者里,有人形容他:“他讲话时像打磨过的石头,冷,却闪光。”

他确实冷静。但那冷,是有温度的。

他说:“我见过太多人把热情浪费在情绪上。真正的热情,是持续输出,不需要观众。”

这句话,让无数三十多岁、四十多岁的人沉默。

因为我们大多数人,到了中年,都在和自己和解,但很少有人像他一样——仍然在对自己挑战。

他从不害怕衰老,只怕停滞。

他说:“我希望到80岁还能做一个新项目。哪怕失败,也比重复成功更快乐。”

这不是口号,是行动。去年他又报名了一个AI课程。学生们惊讶,一个白发男人坐在最前排,记笔记、提问、交作业。老师笑着说:“你比年轻人还拼。”他笑回:“我比年轻人多怕浪费时间。”

他真是那个永远在学习的人。

他讲的故事,其实不复杂。二十岁要快,三十岁要稳,四十岁要找舞台,五十岁以后要保持好奇。

听起来像老生常谈。可当你看到他真的在践行时,所有“鸡汤”都变成了“血汤”。

他最后说:“你问我什么叫后浪?后浪不是年轻,是持续成长的人。只要你还在往前学,就永远是后浪。”

他举起那杯凉了的咖啡,一饮而尽,轻声说:“年轻,真好。我还年轻。”

风起了,海浪拍打在脚边。

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了他那句常挂嘴边的话——“人生不是线性的。”

你以为人生是一条路,其实它更像海浪,一次次退潮、拍岸、再退潮、再拍岸。退不是老,拍才是活。

也许这就是他要告诉20岁、30岁、40岁所有人的话:

永远别怕退,怕的是不再拍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