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与其抱怨,不如改变
2025-10-25

凌晨两点的出租车里,一个年轻人靠在车窗上,盯着霓虹反光的雨痕出神。那天加班到深夜,项目被客户全盘否定,领导一句“想清楚自己是不是适合干这行”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他没回家,拐到一个24小时便利店,买了罐啤酒坐在门口。啤酒冰冷,喉咙发烫,他对自己低声嘀咕:“为什么所有倒霉事都砸我头上?”说完又笑,苦涩得像没化开的糖。
司机在前面听了一会,回头看他一眼,说:“年轻人啊,抱怨就像抽烟,第一口舒服,抽多了命短。”那句话他记了很久。

人真是奇怪,越觉得自己无力,就越爱抱怨,好像抱怨能让苦日子少一点疼。可时间长了,你发现抱怨不但没让日子变好,反而让你更焦虑。那种感觉像陷进沼泽里,你越挣扎,陷得越深。抱怨是种毒药,最初像止痛片,最后像慢性病。

一位心理学家在2017年的《情绪研究年鉴》里提到:长期抱怨的人,会让大脑的“杏仁核”过度活跃,形成负面思维惯性。这意味着,你一旦习惯抱怨,大脑会自动寻找新的不满理由。换句话说,不幸会自我复制。

有个朋友,做销售十年,换了三家公司,每次离职理由都一样——“领导不行、客户太难、同行太阴”。他能把任何事讲成阴谋论。刚开始同情他,后来发现,不是世界对他苛刻,而是他在反复制造敌人。抱怨久了,连好事都能看出坏味。

有次饭局,一个同行说他:“你其实挺聪明,就是不甘平庸又不愿改变。”他脸一红,端起酒杯,什么也没说。那天回去,他关掉朋友圈,删了那条“这年头努力有什么用”的动态。后来他真的变了,开始主动跑客户,学新渠道。半年后,他签下人生第一笔百万合同。喝酒庆功那晚,他笑着说:“原来改变比抱怨难一点,但有用多了。”

有时候,抱怨不是坏事,它提醒你——这事不对。但如果你只停在情绪里,就永远出不来。

我在一次高铁上遇到个中年女人,手上拿着文件袋,神情焦躁。车一开,她打电话:“我真不想去了,这客户太烦了,价格谈三次还压价。”电话那头的人不知道说了什么,她沉默几秒,突然笑了:“行吧,我不抱怨了,再试一次。”
她放下电话后,深呼吸,看着窗外闪过的城市。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妥协,而是某种重启。后来她自言自语地说:“你说,真奇怪,人只要肯动一动,命运好像就松口了。”

抱怨是静止的,改变是流动的。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跨出一步,世界会不会回馈你一缕光。

我认识的另一个人,叫阿牧。他在上海做咖啡师,收入不高,租在老公房。刚认识时,他几乎每天抱怨:“顾客挑剔、店长苛刻、房东抠门。”后来他决定做一个“小实验”:一个月内不抱怨,任何事都换种说法。他在笔记上写:“今天遇到奇怪顾客——测试我耐心的好时机。”
刚开始,他觉得做作,第三天就差点放弃。那天有顾客嫌拿铁温度低,他气得脸发烫,差点脱口而出抱怨,但忍了。他把那杯咖啡重新打了一杯,还在纸杯上写了一句:“希望你今天比咖啡更暖。”
顾客愣了一下,笑着加了他微信,说:“下次我请你喝一杯。”
从那天起,他发现不抱怨的力量。店里的氛围变好了,顾客愿意聊天,甚至老板都多夸他几句。一个月后,他真的升职了。

这就是改变的神奇。它不会立刻让你飞黄腾达,但能让空气变得轻盈。

当然,并非每次努力都有立竿见影的好结果。改变有时像修路,得先挖坑。你会踩进泥里,会后悔,会反复。但只要你不放弃抱怨的“省力选项”,那条路终会平坦。

有个朋友创业,前期亏得厉害。团队一度想解散,他在群里发消息:“抱怨暂停,解决开始。”他们把所有问题写下来,一一拆解。有人查账,有人重谈合作。他说那三天,是他人生最灰暗的日子,也是最清醒的。后来公司活了下来。

我问他:“你当时怎么撑住的?”
他说:“我怕自己哪天骂着骂着,就真的散了。”
这句话我记了很久。

我在想,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抱怨。或许是因为抱怨比改变容易多了。抱怨不需要代价,改变要流汗。抱怨让人有优越感,改变让人暴露脆弱。可如果一直抱怨,你就会把生活的控制权交出去。那种被动的幸福,脆得像玻璃。

有段时间我也陷在抱怨里。觉得工作无聊,关系倦怠,未来模糊。直到有一天,一个朋友问我:“你上次为自己做一件改变的事,是多久以前?”
我愣了。
那天晚上我回去做了个决定——把手机上所有社交软件卸载一周。
刚开始不习惯,手指会无意识地去点那个空白的地方。但没多久,我开始看书、写字、散步,甚至做饭。那一周,我重新找回了那种安静的充实感。重新下载软件时,我突然发现,世界其实没什么变,是我变得轻盈了。

这是我做过最小的实验,却带来最大的安慰。

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心态》一书中写过一句话:“固定型思维的人把失败看作羞耻,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把失败看作养料。”抱怨的人被问题打败,改变的人从问题里长出新手。

我见过太多抱怨的声音:
“公司不重用我。”
“父母不理解我。”
“社会不公平。”
可是,真相往往是:你没被重用,是你没创造让人无法忽视的价值;你没被理解,是你没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表达;你觉得不公平,是你忘了付出的部分也被世界看到。

改变从不需要剧烈动作,有时只是一念之差。比如,别再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刷新闻;比如,对同事说“谢谢”而不是“还好”;比如,把“为什么又这样”换成“能不能换种方式”。这些小动作像一枚枚细针,缝补你被抱怨撕开的裂缝。

在一次讲座上,经济学家张维迎说:“你要改变世界,先改变自己与世界的关系。”我当时没太懂。后来才明白,这不是鸡汤,而是路径。所有的成长,都是一次内外关系的重排。

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你可能失败,可能退回去,但重要的是,别停在原地自怨自艾。那就像一只被困在笼里的鸟,门开了,却不飞。

记得一句话:“人不怕走在黑夜里,就怕心里没有光。”
抱怨让你看不见光,改变让你点亮自己。

有一次,一个同事在茶水间跟我说:“我每天都想辞职,但又不敢。”
我问他:“那你有没有想过,不辞职也能改变点什么?”
他愣住了。
后来他申请了公司内部调岗,去了一个小团队,从执行转做策略。半年后他升了主管。
他说:“其实环境没变,是我动了。”

是啊,世界从不为谁暂停。命运的门从来都不是推开的,而是靠一点点改变敲开的。

人生哪有顺风顺水?每个人都得在风里走。只是有人埋怨风太大,有人调了帆的方向。

所以啊,别再抱怨风不顺,不如去学会掌舵。别再叹息命不公,不如去让命有回应。

正如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写的:“吾心自有光明处。”当一个人能在不满中自照,便不必再向外求光。

或许生活依旧艰难,但心态不再脆弱。或许你仍在泥里前行,但脚步已不再慌乱。

因为当你开始改变,世界就不再是敌人,而是同路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