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在陕西农村做社群,月入过万:手里没好牌的人,要用120%的努力抓机会
2025-10-24

凌晨四点,陕西眉县的天还没亮,窗外传来鸡叫声。一个年轻女人悄悄起床,摸黑把水烧开,泡上一杯速溶咖啡。她的孩子才刚满两岁,正睡得香甜。她轻轻合上门,坐在桌前,打开那台用了五年的笔记本。光从屏幕上照下来,照出她眼底的青黑。她开始写作。写的是另一个世界,远离这片黄土地,却连接着她的希望。她知道,写不好没人会在意,但写好一篇,也许能让命运有一点点不一样。

那一年,她二十九岁,没背景、没资源,连稳定的网络都算奢侈。可她告诉自己:如果别人用100%的努力能过上体面的生活,那我就得用120%。因为我手里没好牌。

她叫南山。

她的故事不是奇迹,而是一场慢热的反击。

在她的村子里,很多女人一结婚就不再工作。孩子、田地、家务,循环往复。有人觉得她太“作”,说“你看她,天天抱着电脑瞎忙”,有人劝她,“别折腾,农村人就该认命。”可她只是笑,继续敲字。那笑不是自信,是倔强。

她说:“我知道我没条件。但没有条件,也得自己创造条件。”

一开始,她在眼镜公司做客服主管,五年,工资涨了两千块。她说那几年最怕的不是忙,而是闲。因为闲得让人看清了自己:每天做的事,三年前就能闭着眼做完。成长停滞,比失败更可怕。

2018年,她花了1500块报了一个线上读书营。那笔钱几乎掏空了她的存款。家里人骂她被骗,她没吭声。第一天打卡,她躲在小区玉兰树下,手机对着风轻声朗读。春天的风吹着她的头发,她在风里发誓:总有一天,我要靠写字养活自己。

那之后,她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读书、写作、上班。中午同事打牌,她在角落看书。别人下班追剧,她抱着笔记本练文案。那种孤独,没有掌声,也没有鼓励。只有一遍遍自我怀疑,然后强迫自己再坚持五分钟。

她说:“顺其自然,只会让年龄增长,不会让人变强。”

她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——在机会稀缺的地方,努力不是选择,是底线。

一年后,她在读书营的活动里拿了第一名。那天收到一箱奖品,她激动地笑了。不是因为奖,而是因为证明了自己“不是那种什么都做不成的人”。

可是命运没打算轻易奖励她。

第二次活动,她拿到的稿件本该刊登,却因内容争议被撤稿。她挺着五个月的孕肚,在医院候诊厅看消息时,眼泪一下涌出来。那是种心碎的委屈——不是努力不够,而是命运不公。

但命运就喜欢考验那种还没倒下的人。几个小时后,主编又发来消息:“你另一篇文章我们决定刊登。”她笑着哭了。那天,她学会了一个写作者的真理:有时候,成功不是更努力的人赢,而是更久不放弃的人活到最后。

从那以后,她相信努力会有回报,但不一定按顺序来。

后来,她生了孩子。身边人都说:“该歇了。”可她心里清楚,一旦歇下来,可能一辈子都起不来了。于是她在月子里背着家人继续学课,怕被发现,就把手机藏在枕头底下。每次听到脚步声,她立刻装睡。那种偷偷学习的样子,说不出的心酸。

出月子后,她看到一个征文比赛,总奖金十万。她知道自己几乎不可能写完——孩子刚满月,几乎不离怀。但她仍决定试一次。她抱着孩子,用一只手敲手机,另一只手轻拍宝宝。花两天写完,反复修改。稿子发出去那晚,她在婴儿啼哭声中睡着了。几天后,她收到了获奖通知。奖金1300块。她笑着说:“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,靠文字赚钱。”

那一刻,她体会到什么叫“没有条件,也要创造条件”。

她又开始自学写作,每天写1000字,坚持90天。组织朋友互相点评,谁没写就发红包惩罚。她说:“不逼自己,就没人能逼你。”那是她的第一个“小实验”,从自律里制造动力。

后来,她又报名了一个粉丝两千万的大号写作班,做点评官。20多个点评官,她第一次就拿了最佳。她说秘诀很简单:别人点评十篇,她点评三十篇。别人打完卡睡觉,她多看五个作业。没有捷径,只有120%的投入。

那一年,她抱着孩子写了几十篇稿子。孩子睡着了,她用手机屏幕的光当灯。胳膊酸得抬不起来,就靠在墙上写。她说那种痛,比生娃轻。

有一次,她看到粥左罗团队招聘助教。她看了要求,心凉——要有大号编辑经验。她没有。犹豫一晚上,她还是决定报名。她想:“反正最坏就是被拒绝。”

她加了合伙人文文的微信,发了自我介绍。三天没回复。她又主动去问。有人说她“太急”,可她笑了:“我不主动,命运不会看见我。”

她的真诚打动了文文,被邀请做兼职连长。她同时要写作业、带队、打卡、点评,几乎没睡过一个整夜。队里一百多名学员,她全部点评完。她的手机因为信息太多常常死机。可她说:“要做就做最好的那个。”

结营时,她拿到积分第二名。错过前三天积分的她,用行动补上了差距。她说:“跑得慢没关系,只要不停。”

第三期,她被正式任命为助教。她开始明白,努力不是表现给别人看,而是积累成气场。那种“她在,就放心”的信任,是最珍贵的信任资本。

一次结营,她发烧到39度,还在点评。有人劝她休息,她说:“我怕我停下来,就再也没有那股劲。”

她的120%法则,从那天起,成了她生命的准则。

她总结过自己:120%的努力,是对抗命运的方式;120%的热情,是对抗冷漠的方式;120%的完成度,是赢得机会的方式。

2019年秋天,她接到文文的电话,邀请她全职加入团队。那天她在太白山脚下的小屋,风刮得呼呼响。她一边听,一边笑。笑里有抖。那不是轻松,而是释然——终于,不是别人给她机会,而是她靠自己“挤”出来的。

她说那天她哭了。不是因为工资变高,而是因为终于有了可以被平等对待的工作。远程办公,带娃、写作、运营,她都能兼顾。

加入团队后,她更拼。独立带九期训练营,三期高阶变现营。每期都进步。她说:“高手环境像风,我得学会顺风跑。”她开始学时间管理,用流程表压缩每个环节。以前一周的活,现在三天完成。她又设计第二个“小实验”:每天记录三件完成度最高的事,用来和自己对比。一个月后,她发现自己的时间利用率提高了近一倍。

她不再焦虑。她开始教别人如何写出第一篇文章。她看着学员们从不敢到敢,从模糊到清晰,心里那种成就感,远超稿费。

她说:“我不是天才,我只是把所有害怕的时刻,都换成了行动。”

2023年,她三十岁。那天她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我手里没有好牌,但我打出了自己的局。”

有人问她秘诀,她只回了五个字:“120%的定律。”

其实,她的故事不是写给励志鸡汤看的。她也有疲惫,有犹豫。孩子发烧,她边哭边改稿;家人不理解,她关上门一个人掉泪。可她从没想过放弃。她说:“我怕一放弃,就回到原点。”

有一次,一个学员问她:“南山,你怎么一直这么努力?”她笑笑说:“因为我知道,一旦停下,就没了下一个机会。”

如今的她,月入过万,还在陕西的农村。窗外依旧是鸡鸣狗吠,屋里却亮着电脑屏幕的光。她说:“我不想离开这片土地,我想让这片土地也能长出新的故事。”

她现在教别的宝妈写作,教年轻人靠内容变现。她告诉他们:“你不用一下子变强,只要今天比昨天多写一百字。”

她相信,小镇也能长出大梦想。只要有光,就有方向。

这世界对每个普通人都不温柔。有人出生就站在跑道前,有人得自己铺路。南山属于后者。可她不怨命,只说:“命不好,就努力到命都怕你。”

有记者问她,你觉得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是什么?她回答:“不是聪明,也不是资源,是那股不服输的笨劲。”

是的,笨一点没关系,只要不认输。

她用行动证明:你不需要别人来定义你,只要敢多走那20%,世界就会为你让出一点路。

现在的她,依旧在写作。每天凌晨四点,她的笔记本依旧亮着。孩子还在睡,风还在吹,她在文字里,慢慢筑起属于自己的山。

她说:“只要我还写,生活就不会白过。”

光从东边升起,照亮了太白山,也照亮了她脸上的汗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