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盛:如何用沟通解决80%的工作问题?一个CEO的几条沟通建议
2025-10-21
夜色低垂,办公室的灯还亮着。傅盛盯着电脑屏幕,眼神专注,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。他没有急着回家,而是在重看一段会议录音。那是一场普通的团队讨论,却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:所有人都在说话,却没有人真正“听懂”谁。几百字的汇报,成了几百种理解;一句“尽快完成”,变成了三种时间线、四种执行方向。那一刻他有点恍惚——公司运行的噪音里,到底有多少是沟通不畅造成的浪费?
他笑了笑,叹口气,说了一句后来被很多人记住的话:“工作里,八成的问题,都是沟通问题。”
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,但放到现实里,它就是日常。
在一家科技公司,最容易出错的不是代码,而是人。不是算法的漏洞,而是理解的偏差。傅盛说,他后来花了几年时间,才明白沟通真正的难点:不是说服别人,而是让别人真的听懂你。
这听起来简单,实际上,几乎是每个职场人的修罗场。
他曾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,问团队一个问题:“你们觉得,沟通的终点是什么?”有人说是达成一致,有人说是情绪共振,还有人说是找到折中方案。傅盛摇头,说:“沟通的终点,是行动一致。别的都只是噪音。”
那天的会议结束后,有年轻同事回到工位,重新发了十几条微信给合作部门,逐字确认方案细节。后来他笑着对傅盛说:“我以前以为沟通是聊天,原来沟通是要结果的。”傅盛听完只说了一句:“那你算是开窍了。”
其实,沟通的难度,不在技巧,而在人的“自以为”。
很多人误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,实际上只是在自己的语言世界里自转。傅盛读过神经科学的书,说大脑的构造让每个人都在“自我滤镜”下生活。你以为的“明白”,可能只是自己脑中的幻灯片。别人看到的,不一定是你想要呈现的画面。
他用过一个比喻:沟通就像文件压缩。每句话都是信息的打包。可打包的时候,难免丢失数据;而当对方解压时,又根据自己的系统版本,还原出完全不同的结果。于是,一个项目,常常变成五个人心中的五种版本。
这不是谁的错,而是沟通的宿命。
傅盛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。一个工程师听到“尽快上线”,以为是三天;产品经理以为是一周;而他自己心里想的,是“今晚”。等大家都做完了,才发现谁也没错,但事情全错了。
那一刻,他开始意识到,真正的沟通能力,是抵抗误解的能力。
有一次,猎豹内部搞新项目。他让一个年轻负责人准备方案,结果对方发来三页PPT,全是口号。他问:“你具体想做什么?”对方说:“我以为您要方向,不需要细节。”傅盛没生气,只淡淡地说:“方向我有,但我要你把方向落地成动作。”
这句话后来成了猎豹内部的口头禅——沟通,不是交换抽象词,而是交换动作指令。
在那之后,他要求所有会议纪要必须写清楚两件事:谁做,何时做。没有这两项,就算聊得再愉快,也不算沟通,只能算寒暄。
他也犯过错。
有一年,猎豹的一个战略调整会议,他在台上讲了两个小时,口干舌燥,以为大家都理解了。可一个月后,项目方向仍然混乱。后来他才发现,问题不是他们不努力,而是没人真正“懂”他要什么。
那天晚上,他坐在会议室,反复回想那场演讲。第二天,他做了个决定——从此再也不假设别人懂。每次关键沟通后,他都要对方复述一遍。不是质疑,而是确认。
“确认,是最好的尊重。”他说。
有一次,他找技术负责人讨论新功能。对方听完点头,傅盛说:“你讲一遍你理解的。”对方复述后,他才发现自己前半小时白说了——理解完全偏了。于是他又花二十分钟重新解释,最后那位技术负责人笑着说:“原来我们聊的不是同一个世界。”
这类误差,在职场每天都在发生。一个“尽快”能引发灾难,一个“再考虑”可能意味着彻底否决。傅盛说,语言太模糊,而人又太懒得澄清。于是,误会成了效率的最大杀手。
他总结过三条沟通的大敌。
第一个是“假定理解”。人习惯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聪明、一样知道背景,可现实是,哪怕多一次会议缺席,就可能让认知错位。第二个是“语言损耗”。每次表达都是压缩,每次理解都是解码,信息在传输中注定损失。第三个是“情绪干扰”。很多人不是听不懂,而是不想懂,因为情绪堵住了理性。
那天他在管理层会上说:“沟通是一场对抗误解的战斗,谁敢多问一句,谁就赢一步。”
有人问他:“那怎么才能沟通得更好?”
傅盛说:“要先愿意听。”
他发现,大多数人其实不会听。脑科学研究显示,人说话时,大脑的语言区只占用20%的处理资源,剩下80%要么在走神,要么在预设回应。所以大多数的“听”,其实是“等轮到自己说”。
他要求团队做一个练习——每次会议中,至少复述一次他人的发言内容。不是重复,而是确认。有人觉得麻烦,他笑说:“你们嫌麻烦的,就是最容易被误解的。”
几个月后,这个练习让公司会议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。
那是他最喜欢的“小实验”之一。
他还做过另一个实验:取消所有微信群里超过三轮的争论,强制改为面对面沟通。结果第二天,整层办公室安静了许多。很多“冲突”,在坐下来的十分钟里就解决了。
后来他总结道:“文字只能传递结论,面对面才能传递温度。”
有一次,一位部门负责人抱怨:“傅总,我都给他们发了邮件,怎么还不执行?”他笑着问:“你确定他们看了吗?或者说,你确定他们懂了吗?”那位负责人愣了一下。傅盛拍拍他肩:“去走过去讲吧。真正重要的事,从来不是发出去的,而是讲出来的。”
他相信,沟通能力,是管理者的天花板。
一个人再聪明,如果不能让别人理解他、跟随他,终究只是孤岛。
他在猎豹内部推行“复盘文化”。每次项目失败,他不会先问谁错,而是问“我们沟通错在哪”。一次产品上线失败,团队列出十条原因,从需求变动到测试缺陷。傅盛看完,只问:“上线前最后一次全员确认是什么时候?”没人回答。于是他说:“那你们的失败,根本不是执行问题,是沟通问题。”
在这件事之后,他又加了一条规定——任何重大项目,必须进行“三次确认”:意图、目标、路径。否则不上线。
那是他的“返工时刻”。因为他意识到,自己过去太信任流程,而忽略了“人”本身。
傅盛常说:“流程不能替代沟通,系统不能替代人。”
他看到过太多企业,靠制度堆叠来弥补信任的缺口,最后反而让组织变慢。一个审批流程要十步,一份汇报要三层签字,看似严谨,实则低效。
“真正的透明,不是文件共享,而是认知同步。”他说。
他喜欢拿谷歌举例——每个员工都能查代码;facebook人人能看目标。这种透明,不是放权,而是信任。
但他也提醒自己,信任不是天生的,它要靠沟通一点点建立。
在猎豹早期,他每天都去团队工位闲聊。别人以为他八卦,其实那是他最重要的工作。他说:“领导的工作,九成是沟通,一成是决策。”
他观察到,最好的领导,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愿意反复讲的人。
他说:“多说,婆婆嘴。战略要反复讲,目标要反复讲。人会忘,但重复能让共识沉淀。”
那天会议结束后,他写在白板上:“重复是管理的温度。”
也有人不理解。一个年轻工程师跟他抱怨:“傅总,你讲得太细了,我们都懂。”他笑着说:“我知道你懂,但我要让所有人都懂。”
沟通,就是把“我懂”变成“我们懂”。
傅盛并不认为自己天生擅长沟通。他承认,年轻时他脾气暴躁,动不动拍桌子。一次在会上,他和合作方争得面红耳赤。散会后,助理递给他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你赢了话语权,输了人心。”
那天晚上,他在酒店房间里想了很久。第二天,他主动向对方道歉。
后来他在公司内部讲这件事,说:“沟通不是赢,是让别人愿意和你继续说下去。”
他讲这话时,语气平静,却让人记住了。
在猎豹最艰难的那几年,他也体会过沟通的力量。公司遇到外部危机,资金链紧张,员工士气低落。有人劝他闭门决策,别让团队慌。可他偏偏召集全员大会,坦白说出公司的处境。
“我不怕你们害怕,我怕你们瞎猜。”
那次大会后,很多员工留下来加班到凌晨。有人在内部论坛留言:“老板第一次让我觉得,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人,而是和我们一起扛的人。”
那一刻,傅盛明白,最有力量的沟通,是把信任还给人。
他说:“管理是信任的艺术,而沟通是信任的语言。”
后来他在一次演讲中被问到:“你认为沟通的终极境界是什么?”
他想了想,答:“是让彼此都变得更好。”
那天的掌声很长。
傅盛从不相信“天才独行”。他说,任何伟大的成果,都是一群人彼此理解、彼此成就的结果。
他写在笔记里的一句话,后来被很多员工抄在工位旁:“沟通不是嘴的艺术,是心的功课。”
他提醒年轻人:“不要高估表达,低估倾听。也不要害怕表达,更不要假装懂。”
他最喜欢做的一件小事,是让员工学会在沟通后写“确认邮件”,总结要点。不是形式,而是训练思维。久而久之,公司里少了抱怨,多了落实。
有人问他:“你为什么这么执着沟通?”
他笑着说:“因为所有不沟通的代价,最终都要用时间和金钱去补。”
傅盛的沟通哲学,不是技巧,而是一种人生态度——理解比表达重要,确认比假设重要,倾听比指责重要。
他常说:“沟通不是一种软技能,而是所有硬结果的前提。”
如今再回看那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,那杯凉掉的咖啡似乎还在桌上。那晚他在笔记本里写下最后一句话:“一个人能走多远,看他能沟通到多深。”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