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李子柒官宣当老板、70岁奶奶马甲线刷屏:不被定义的人生,到底有多爽?
2025-10-21

凌晨四点,城市的灯早就灭了,路边的便利店却还亮着。收银台旁,一个女孩蹲着绑鞋带。她的外卖箱靠在墙边,骑手服被汗水浸透。她盯着那双鞋出了神。那是她刚用三天工资买的,纯白、轻便、能跑很快。她想,明天开始,要再多接两单。她没说出口的是——她在练习说“不”,不被定义。

有时候,人活得不是累,而是被“应该”压弯了腰。

女人到了三十,应该结婚。老人到了七十,应该带孙子。做内容的人,赚了钱就该退休。世人劝得理直气壮,却忘了问一句:这些“应该”,到底是谁定的?

不被定义的人,活得像风。可风不是天生的,是被束缚的空气拼命掀起的反抗。

我第一次见李子柒,是在一段视频里。那时她还没“官宣当老板”。镜头里的她,一袭麻布长裙,在竹林间晾晒辣椒。那画面安静得像诗。但没人知道,她的安静不是退,而是蓄。几年后,她从镜头后走到现实里,建厂、做螺蛳粉、搞供应链。

有人说她变了,不再是那个“田园姑娘”;也有人说,她终于成了真正的“老板娘”。她笑笑没回应。她不需要标签来定义自己。

一份《2024中国视频内容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头部创作者里,只有不到8%的人能完成从“内容”到“品牌”的转变。李子柒就是那8%之一。她没选择在舒适的田园待下,而是转身钻进了工厂、会议室、供应链。那是一个更硬、更难、更不温柔的世界。

当镜头不再美,人生开始真。

人总以为不折腾才是安稳,但真相恰好相反。越是敢折腾的人,越能活出边界之外的生命力。

我曾采访过一个女孩,叫沈笑。她在互联网公司做十年文案,三次评优落选。那天她去HR办公室,听着对方用“岗位调整”四个字送走她。她回家那晚,在地铁站崩溃地哭。哭完,她打开电脑,开始写公众号。没人看,她就每天发;没人赞,她就自己点。

一年后,她的账号粉丝破十万,接广告、开课、接咨询。她在文章里写:“我以为失业是终点,结果只是转弯。”

那天我们见面,她说:“原来不被定义,不是喊口号,而是敢在别人说‘你不行’时,自己接一句‘那我试试’。”

她的试,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反击。

不被标签定义的人,往往比别人更孤独。因为他们要不断解释自己,不断面对质疑。

李子柒被骂“假文艺”,杨丽萍被嘲“不生育”,70岁的陈继芳奶奶被质疑“作秀”。但她们都没回嘴。她们用时间回。

陈继芳奶奶那段视频,我反复看了三遍。她握着壶铃,肌肉紧绷,笑得像个孩子。有人评论:“你这年纪还练马甲线?”她回了八个字:“年纪不练,等死吗?”

那种爽快,像一记耳光,打在所有“定义者”的脸上。

《柳叶刀·健康老龄化》报告显示:保持规律运动的老年人,平均健康寿命比同龄人长7.6年。陈奶奶练的不只是肌肉,是掌控自己人生的权力。

我想起她说过的一句话:“我这辈子听太多人说‘不行’,所以后半辈子我只想说‘行’。”

不被定义的背后,是一次次自我救赎。

人们常把年龄当作边界,但有的人,把它活成了起点。

去年,日本NHK做了一档节目,专访了一位92岁的摄影师西本喜美子。她七十岁才开始学摄影,现在用Photoshop做创意照。她最出名的一张作品,是自己躺在垃圾桶里,标题写着:“被世界遗忘的老人。”拍完那天,她说:“我不怕死,但怕被定义成没用。”

那个“没用”的定义,像一把刀,很多人被它割了一生。

如果你也有过那种感受——被误解、被忽视、被推去该走的路——请记住,那不叫命运,那叫他人的剧本。你可以不演。

不被年龄定义,也不被性别定义。

前阵子看张伟丽的一场比赛,她只用了42秒,把对手击倒。记者问她:“作为女性,你怎么看格斗?”她反问:“为什么要加‘作为女性’?我就是一个格斗者。”

那句话像刀锋一样锋利。她不在乎“女人味”,她要的是力量、速度、控制。UFC官网给她的评价是:“她不只改变了中国的格斗,也改变了世界看待女性的方式。”

这不是标语,而是事实。

而那些真正“爽”的人,从来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。他们只是忠于自我。

我有个朋友,叫林雪。她原是金融分析师,后来辞职开了花店。别人笑她“浪费学历”。她不辩,只在小红书写了一句话:“钱能让我活,花能让我想活。”

她的店生意不错。她说,有顾客来看花,其实是来看自己可能的人生。

人生最难的,不是被定义,而是自定义。

自定义,意味着你要自己负责。没人帮你铺路,没人给你掌声。那是孤独的、辛苦的,但也最自由。

在一次演讲上,李子柒说:“我不想当谁的榜样,我只是做我自己想做的事。”

人类的自由,从来不是被赋予的,而是被争取的。

有个年轻人告诉我,他每次做新选择,父母都说:“别折腾了。”他说他怕。怕失败、怕别人笑。后来他读到一句话:“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不动,而是能动。”那天他辞职,去新疆支教。他说:“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在活。”

其实,不被定义的过程,也许不会“爽”,它更多的是疼。因为你要不断和旧我告别。

我也经历过。写作这条路,最开始没人看,稿子被拒、账号被限、朋友劝我“别浪费时间”。那段日子,我每天都想放弃。直到有个读者留言:“你的文字救了我。”那一刻,我明白了——定义的意义,从来不在别人嘴里,而在自己脚下。

人啊,活到最后,你会发现,所有的“应该”都在消失,只有一个问题还留着:你究竟想怎么活?

我见过一位出租车司机,六十岁学编程,写出一个打车排班小程序;见过一位妈妈,白天送孩子上学,晚上开播讲心理学;也见过一个退休工人,用AI生成油画作品在网上卖出上万。

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不等定义来找自己。

《世界经济论坛2023未来工作报告》指出,未来五年,全球超过44%的职能将发生变化,其中灵活职业者比例将上升至32%。换句话说,时代本身也在摆脱定义。

人和世界,正在一起重启。

我们需要的,不是“别人该怎么看”,而是“自己能怎么活”。

不被标签定义,是勇气。不被年龄定义,是态度。不被性别定义,是自由。而三者加起来,才是完整的生命。

正如电影《心灵奇旅》里那句台词:“当你在跳舞的时候,你就是舞蹈本身。”

人生的意义,不在定义里,而在体验里。

有人说李子柒的世界太远,说张伟丽的力量太强,说陈继芳奶奶太传奇。可他们共同做了一件事——他们都在用行动回答那个问题:谁有资格定义人生?

答案是——只有你自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