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深陷谷底如何翻身?一个综艺节目的6点启示
2025-10-21

夜深了,灯光在窗外拉出一条淡淡的影子。一个人在出租屋里数着冰冷的账单,突然问自己: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?场景可能在布鲁克林的一个老公寓,也可能在成都郊区的一个出租房。无论地点,只要谷底,就一样沉。那个瞬间,他(或她)忽然明白,陷得越深,翻身就越迫切。但问题是:谷底是谁给的?又全靠谁来翻?在这里,我们一起拆开一个综艺节目里的镜头——看看当一个人真的跌到人生低谷,他到底靠什么翻身。这个节目叫 富豪谷底求翻身,主人公是 格伦斯登。我不是在推荐你看这个节目本身,而是想从中抽出六个启示,给正在低谷里的人,或者已经往上走的人,一点“滑梯效应”的视角:从谷底滑下来,抓紧一个杠杆,再往上跃。好了,开始。

在节目里,格伦斯登是一个身家数十亿美元的亿万富翁,却选择隐匿身份,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,从一百美元加一辆二手皮卡车开始,挑战自己在 90 天之内,挣到一百万美元。这个设定已经有张力:一个富人,用“从零开始”的方式,逼自己回到底层。为什么这么做?因为现实里,我们常说的“逆袭”越来越难。阶层固化在中国、在美国,都成了年轻人焦虑的话题。这个节目暗示:翻身,不是靠背景,不是靠资源,而是看你在极端环境下,会做什么。

从这里,我提炼出六个闪光点。它们不是宏大口号,而是真实可执行、带有“微动作”的桥段。你读完可能觉得“我也能动一动”,那就达成目的了。

一个:制定计划,同时不断调整。
当格伦斯登刚到那座城市,他先算了一个账:当地房租、水电、伙食开销,每月大约 1,100 美元。90 天就是 3,300 美元。于是他的第一步目标就是挣到 3,300 美元。然后,他为了省钱,住在皮卡车上。但计划赶不上变化。先是工作难找,他通过卖衣服挣了 400 多美元;然后生病,一场发烧花了 250 美元。接着,他想创办酿酒厂,但执照需要 40-100 天,他90天挑战计划里无法等这么久。于是他迅速调整方向:酿酒厂转为烧烤店。公开信息显示:当遇到变化时,及时修正比固守计划更重要。这个“手里一支铅笔,一支橡皮”就像滑梯的扶手 ——你抓住了,就可以往下滑,也可以稳住再往上。你今天就可以做个“小实验”:拿出纸和笔,计算你自己一个月最低生存支出,然后制定一个90天目标。然后,设定一个“如果这个计划失败,我立刻调整”的备选方案。失败不会是终点,而是调整的起点。

二:不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,是最大的浪费。
节目里,摄像机其实是“负担”:别人跟拍,你被监控。但格伦斯登反向思考:我让摄像机成为“背书”,别人看到镜头,就觉得我不是骗子。资源是什么?不仅是物质、人脉,还有身体、时间、环境。资料显示:2018 年3 月,他创立公众号,从零做到 30 万用户。搜狐+2知乎专栏+2那一路,他没有想着“我必须等到资源齐全才开始”,而是“我用现在的一切来做”。你也可以做个微动作:列出你目前拥有的三项资源(不看“别人都比我好”的那种感受,只看“我现在确实有”的”),然后问自己:我是不是至少利用了一项?如果没有,那就是浪费。

三:一无所有不可怕,可怕的是一无所有还玻璃心。
住皮卡车、几天洗一次澡、去慈善机构义工换午餐、刷马桶、倒卖二手车……在节目里,格伦斯登为了省钱和挣钱,付出的并不容易。观众可能吐槽“节目造假”,但他说:我不是轻松捡垃圾,而是付出了大量时间成本、找铁路沿线、知道轮胎的价值,用信息差挣钱。这一段,有两个层面:外在是“我什么都没”,内在是“但我不低头”。他知道:真正的软点不是环境差,而是你心里觉得自己配不上。心理学里“玻璃心”就是你受到挫折后觉得世界都在针对你。你今天可以尝试一个小实验:找一个你认为“低门槛”的挣钱机会,不用面子,不用品牌,只用体力+时间+观察,再坚持一周,看你能不能靠“做就完事”模式脱离那种“我配不上”的心理。失败了也好,胜利了也好,都能让你有一点“我真的能”感。

四:既然要赚钱,就不能自嗨。尊重事实,做最正确的事。
很多人创业像“我觉得这个好”然后闷头搞产品。而格伦斯登不是。他先做调研:发现酿酒更有前景,但执照问题卡住了,他停止了。然后转向烧烤店,这是“需求出发”的选择,而不是“我喜欢就做”的选择。他承认:你不能靠“热爱”当全部,现实的条条框框、需求、制度、资源都必须被承认。你今天也可以尝试:选一个你想做/一直想做的事情,然后先问三个“现实问题”——这个领域需求怎么样?我的资源够吗?我多久能见效?然后给自己一个7天反思期:如果现实条件不能满足,我是否愿意调整?胜败并不在于做或不做,而在于你是否敢面对“我可能选错路线”“我可能需要换方向”的事实。

五:即使跌落谷底,也要敢于仰望星空。
节目里,格伦斯登给当地酿酒厂老板提方案:我要帮你发展成全美国最大的酿酒连锁。老板听了,礼貌拒绝,但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“传销吧”。他意识到提案太大、太外在,不接地气。于是他拆成两个小方案:卖你的啤酒+帮你开发一个新品。这样,他既有野心,也有落地的步骤。他敢看远,但脚步在地。正如塞雷娜·威廉姆斯说:冠军不是看赢了多少场,而是看跌倒后能重新起来多少次。你也可以试做一件事:找一个比你现在目标大 10 倍的愿景(仰望星空),然后拆成两件小事,你明天就做其中之一。你在看星,但脚下有一块砖。

六:有时候输掉一场仗,才能赢得整场战争。
他原计划倒卖二手房要赚 3 万多美金,对方只愿意出 7.5 万美金,他立刻同意,不纠结。他说:有时候输掉一场仗,才能打赢整场战争。这个“输”不是失败,而是策略上的让步。很多人硬撑到底,结果两个小时后被迫退场。真正有智慧的人在合适的时候退出、换路、退一步,反而赢得更多。这可以是一个小实验:你选一个你坚持了很久却见效缓慢的事,给自己一个“如果下周没进展,我同意放弃/调整”的条件。结果你可能真的调整路径;你也可能坚持继续。但关键是你允许自己“可以调整”。
结尾的时候:节目里,他没能如期完成 100 万美元的目标,但成立一家公司、估值 75 万美元(约500多万人民币),依然令人刮目。这样你就看明白:翻身不是必须完成那个终极目标,而是在过程中改变,你赢在过程。

看完这六点,你可能会问:那我呢?我现在在低谷,我怎么办?我的方向对吗?我资源不够怎么办?其实,本质上,就是思维的差别。你可能深陷谷底,那是一种处境;你愿意翻身,那是一种思维。你愿意做上述那些“微动作”,那是行动。行动+思维,才能翻。

我想再提醒你两件事。第一,翻身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,而是积累、试错、修正、再试的过程。你在做两个小实验:一个是预算生存支出+90天目标;另一个是列出你当前三项资源+马上利用一项。你可能失败,你可能进展缓慢,这都正常。失败不是跌落谷底,而是没动。第二,你不是孤单的。就像那部纪录片 7 Up 用56年跟踪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,发现绝大多数出身贫寒的孩子依旧难以翻身,但也有例外。那个例外,就是抓住机会、改变思维、累积行动。纪录片里的转折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长期坚持。我们从中学的,并不是“如果我出身不好,就没机会”,而是“机会看起来微小,但你也可以动手”。

所以,从谷底翻身,稳赚不赔的不是“宿命”也不是“天赋”,而是你对现实的接纳、你的资源利用、你的思维调整、你的行动启动。你可能不是要马上成为富翁,但你可以马上开始改变现状。你可能不会选择去开烧烤店,但你可以选一个你能做、你愿做的小方向。你可能不是在美国,但你在你的城市、你的社区、你的圈子,都可以。

现在,我想留给你一句话: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当你把心中的杂音拨开,留下一片空白空间,那片空白便藏着可能。也许真正的翻身,不是走出谷底后立刻站在山顶,而是你抬头看星、脚踏实地、手里有动作。你不用害怕夜太黑,因为每一次动作,都是给自己折一块梯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