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大学生辱骂外卖员“底层猪”上热搜:真正优秀的人,从来不秀优越感
2025-10-21

凌晨三点,外卖站点的灯还亮着。雨小得几乎听不见,却在骑手的衣襟上留下细碎的印痕。他翻开手机屏,最新一单被备注了“请尽快”。半小时后,他在大学校门口等了十分钟,电话打了三次,对方没接。再后来,那条短信像一记冷箭射来——“底层猪”。那一刻,他愣了几秒,又笑了笑,转身去接下一单。

屏幕那头的大学生,大概也没想到,自己随手打下的一串字,会让无数人愤怒。微博热搜的评论里,几乎一边倒。有人骂他没教养,有人说他被优越感蒙了眼。可舆论的浪潮过后,还有一个问题更值得问——到底是什么,让一个年轻人,在最该学习尊重的时候,反而学会了轻蔑?

那天之后,我去采访了一位外卖员,他叫孙伟,四十岁出头。送外卖之前,他在工厂干了十几年,后来厂子倒闭,他背上了电动车。谈起那条新闻,他笑得很淡,说年轻人嘛,可能一时冲动。他说那句话的时候,手上还在擦车上的雨水。

“不过我不怪他。”他顿了顿,“我以前也觉得,有钱的人应该更聪明。”

很多人以为,优越感是强者的专属,其实恰恰相反。越是底气不足的人,越需要在别人身上证明自己。那种“踩在别人头上”的舒畅感,像一剂短暂的麻药。只是药效一过,虚空仍在。

我后来又看了几个类似的事件。一个商场的主管让保洁员“站远点,别影响拍照”;一个餐厅经理在全员大会上训斥服务生“丢不起人”;还有一个知名博主,拍视频怒怼快递员“送慢了活该差评”。这类故事的相似程度惊人:他们都不算强大,却迫切地想在比自己弱一点的人身上建立掌控感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里说过一句话:每一个显摆优越感的人,背后都有一颗自卑的心。优越感,只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。

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我,社会分层越明显,优越感的表演就越频繁。因为人需要“可见的差距”来确认自我价值。于是,我们看到:年轻人笑话农民工的口音,白领抱怨保安“不懂礼貌”,而那些在职场被上司羞辱过的人,转头就会对实习生发火。优越感就像一场传染病,从上到下,一层一层蔓延。

可有趣的是,真正站得高的人,往往最温和。

钱钟书生病时,照顾他的护工是个没读过几年的农村女人。她怕耽误工作,常常轻手轻脚。一次她以为他睡着了,和护士小声聊起家里盖房子缺钱的事。第二天,杨绛带了三千块钱来,说是钱老要的。那位阿姨不敢收,杨绛笑笑说:“他怕伤你自尊,所以用这种方式。”

阿姨哭了。她说:“我这种人,有什么地位?可钱先生从不对我凶,从不嫌我笨。”

那一幕,我读到时,心口微微一热。真正的文化人,不是有多少知识,而是懂得人和人的界限。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。

我后来也见过另一种对照。

在昆山,一家电子厂的中层主管站在桌后,念名字、扔工牌。一个接一个,牌子落地的声音清脆刺耳。那天拍视频的员工说,他弯腰找牌子的时候,旁边有人在笑。笑声里有轻蔑,也有顺从。被羞辱的人忍着,羞辱别人的人也在害怕。他知道自己只比他们多一个马甲,一旦换了岗位,可能就会成为被扔工牌的那一个。

“我也是底层的。”那位主管后来在道歉视频里说。可这句话,更像是一种自我开脱。他不是不知道错,而是无法承认——自己也想被尊重,却学会了用不尊重别人来换取一点权力的幻觉。

我去过那家厂的门口,下午五点,工人们陆续下班。门口小卖部的阿姨说,这里每个月都有辞职的人,也有新来的。日子就这么轮回。她说话的时候,指尖沾着糖粉,嘴角带笑。那种笑,不是轻蔑,也不是讨好,而是一种历经的平静。她说:“年轻的主管啊,最怕没人听他话。”

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实验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·吉尔伯特做过研究,让参与者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分组完成任务,给一组人一点点权力,比如控制他人休息的时间。结果显示,哪怕是极微小的权力,也会让人更容易表现出傲慢和不耐烦。而一旦这种权力被收回,人的情绪会迅速转向焦虑和愤怒。

那一瞬间,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一旦拥有哪怕一点优势,就急着炫耀。因为他害怕那份优势随时会被拿走。

我曾写过一个关于演员陈道明的故事。那年他刚凭《末代皇帝》拿奖,导演三顾茅庐请他演《围城》,他拒绝了三次。拒绝的理由是怕毁了名声。后来他去拜访钱钟书,看着那位老人沉默地泡药、翻书,忽然明白什么叫“学问”。他后来在采访里说:“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自己挺可怜的。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,我们只是饰演文化的人。”

于是他花八个月拍十集,练声调,学方言,研究角色。剧播出后大获成功。钱钟书说,看到了一个“活的方鸿渐”。那次以后,陈道明几乎不参加综艺,也不追逐名利。他知道了,真正的尊贵不是被仰望,而是能俯身。

我常觉得,人之所以要不断学习,不只是为了赚钱或升职,而是为了扩展视野。因为见得多了,你自然就没那么容易轻蔑别人。

就像刘德华在洗手间的故事。那年王宝强还默默无闻,第一次见到刘德华,激动得手足无措。面对感应水龙头不会用,他尴尬地摁了半天。刘德华看到了,假装自己手没洗干净,又洗了一遍。水流开了,王宝强这才发现怎么用。刘德华什么也没说。

多年后王宝强在节目里讲起这件事,说那是他第一次觉得,一个真正的大明星,原来也可以如此温和。

有一种力量,是悄无声息的体面。那种体面,不需要昂贵的外套,也不靠别人仰望。它来自一个人对世界的敬意。

我认识的一个读者,叫林潇,是个刚毕业的女生。她在咖啡馆兼职,被顾客骂哭过。后来她做了一个小实验,每天记录一次自己遇到的善意。比如有人帮她推门,有人说谢谢。一个月后,她告诉我,她变得没那么容易愤怒了。她说:“我开始相信,世界上还是好人多。”

我问她,那你还会不会对别人发火?她笑笑说:“有时候会。但我现在知道,我在气什么。”

那天我突然想到,其实尊重别人,是一种长久的训练。它像肌肉,要用才能养出来。你一次次忍住冲动,一次次换位思考,慢慢地,它就变成了本能。

也有人会失败。比如一个朋友,创业后当了小老板,开始对员工动不动就发火。他以为那是“管理”。后来有一次,客户当众训他,他脸涨得通红。回公司后,他默默写了一封邮件,向团队道歉。他说:“那一刻我才知道,我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。”

人往往要撞到墙,才知道界限在哪。

教育学者约翰·杜威说:“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”尊重其实也是。它不是被要求出来的礼貌,而是一种被点燃的理解。

前几天,我又遇到那个外卖员孙伟。他说,自己现在学会了不看留言,也不太在意差评。他告诉我:“我女儿上大学了,在学社会学,她说等毕业要去写外卖员的故事。”

他说这句话时,眼睛里有光。那一瞬间,我忽然觉得,那个骂他“底层猪”的学生,可能还不懂什么是尊重,但世界上有人懂。

而懂得的人,会慢慢多起来。

有人问过我,什么是真正的优秀。我想了想,说,大概就是一个人见过天地,见过众生,还能心怀柔软。

你见识过更大的世界,才知道自己的渺小;你感受过别人的不易,才会谨慎地使用语言。真正的优秀,不是让别人仰望你,而是让别人和你在一起时,不觉得卑微。

有一次在地铁上,我看到一个穿西装的男人给一位环卫工让座。那位环卫工愣了一下,连声说不用。他笑着说:“我也累。”那一刻我想到,《诗经》里那句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。一个人的修养,不是口号,是在一言一行之间被磨出来的。

真正优秀的人,不需要炫耀。因为他们已经知道,优越感不过是一种廉价的幻觉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