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真正的成长,是一场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修行
2025-10-21

一、从一首《诗》,看懂成长的力量

子贡问孔子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是不是这个意思?”
孔子听了,笑着说:“赐啊,你现在才真正懂得读诗了。”

这句话出自《诗经·卫风·淇奥》,原意是说君子修德如雕玉琢石。
“切”“磋”是加工骨角、象牙;“琢”“磨”是雕琢玉石。

四个动词,道尽了人生的修炼之路。
它提醒我们:一个人若想成器,必须经过反复打磨。

二、孔子为什么赞叹子贡

因为子贡懂得了“以古鉴今”的智慧。
他不只是会背诗,而是能从诗中看到修身之道。

孔子说他“告诸往而知来”——能从过去学到未来。
这才是真正的学习:不是记住知识,而是被知识改变。

三、生活里的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

这一句诗,其实藏在每个人的生活里。

当别人指出你的问题时,你是立刻辩解,还是先思考?
能被指出缺点,能被批评,其实是一种幸运。
那是“切磋”的开始,是自我打磨的机会。

玉不琢,不成器。
一个能被打磨的人,才有成长的可能。

四、学习与工作,都要“琢磨”出来

“如切如磋”像思维的碰撞,要交流、反思;
“如琢如磨”像实践的淬炼,要反复修正。

比如写作,起初是切磋——收集、思考、练习;
坚持修改,就是琢磨——不断推敲、完善。

成长从来不是突然的突破,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琢磨。

五、成长为什么总伴随“痛感”

心理学家荣格说:“没有痛苦的成长是不存在的。”

孔子早已明白,一个人被“切”“磋”“琢”“磨”的过程,
其实就是心理重建的过程。

每一次失败、挫折、否定,都在敲击旧我,塑造新我。
你受的每一次打击,都是在雕刻未来的自己。

成长,是带着疼痛的觉醒。

六、教育的智慧:教与学的相互成全

孔子从不急于讲结论,而是让学生自己悟。
当子贡领悟时,他才欣然肯定:“赐啊,你现在可以与我谈《诗》了。”

真正的教育,不是告诉,而是引导。
真正的学习,不是背诵,而是融会贯通。

能自己悟道的人,才是真正“知”的人。

七、在快节奏的时代,做一个“可琢磨”的人

现在的世界追求“快”,人人想走捷径。
但成长从来没有捷径。

越是急功近利的社会,越需要“切磋琢磨”的精神。
在学习上,不怕慢,只怕浅;
在工作上,不怕被批评,只怕不改;
在人际中,不怕被看透,只怕没深度。

人生最怕的,不是被磨,而是拒绝被磨。

八、写给正在努力的你

如果你正被否定、被误解、被生活“打磨”,请记住这四个字:切磋琢磨。

那些难熬的时光,其实都在为你打底。
玉之所以光润,是因为被千锤百炼;
人之所以通透,是因为经历了雕刻。

真正的成长,不在逃避磨砺,而在拥抱它。

九、从知道到成为

孔子说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。”

当你能从经历中悟出意义,从痛苦中悟出成长,
你就真正走上了“知行合一”的路。

成长不是一场知识的积累,
而是一场生命的打磨。
它让人变得更温润,更有光。

推荐阅读

《论语》(杨伯峻注)——体味原文的力量
钱穆《论语新解》——用今人的眼光看孔子
梁启超《君子》——现代人的“君子之道”
阿兰·德波顿《人生学校》——心理层面的“琢磨”

愿你在生活的打磨中,不急不躁,不惧不逃,
在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路上,
慢慢发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