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职场上最不能相信的一句话:工资不重要,喜欢最重要
2025-10-17

那天晚上,我在地铁末班车上听到一句对话。一个女孩靠在车门旁,手里还捏着员工证,对朋友说:“唉,我不想干了,我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。” 朋友愣了几秒,问:“那你喜欢什么?” 她沉默了很久,只说:“反正不是现在这个。”

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这句话好像很多人都说过。可是,真有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?更残酷的是,即便知道,喜欢的事真的能养活你吗?

“工资不重要,喜欢最重要”,这是职场上最危险的一句话。它听起来浪漫,像自由的旗帜,其实更像是生活的陷阱。因为一旦你信了,它会在你最艰难的时候,把你拖进泥里。

我认识的第一个被骗的人,是阿雪。她毕业后进了一家文化公司,工资不高,老板天天说:“我们是做理想的事业,钱不重要,热爱才重要。”她信了。三年里她帮公司做活动、写文案、熬夜赶项目。她说服自己:“虽然累,但这是我喜欢的行业。”直到有一天,房租到期,她银行卡里只剩八百块。她突然明白,理想不会交房租,喜欢也不会替你买早餐。

她辞职那天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当热爱开始要我赔钱,我就知道该清醒了。”

后来她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,工资涨了三倍。再见面时,她笑着说:“我发现有钱真的是一种治愈。”那种笑,不是拜金,是清醒。

其实,成年人都该懂一个残酷的真相:你越穷,越没有资格谈喜欢。

人类学家马歇尔·萨林斯在《原始富足社会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贫穷不是没有,而是渴望太多。”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反过来同样成立——当你渴望喜欢,却连饭都吃不饱,那就会越来越贫穷。

很多人说喜欢写作、喜欢画画、喜欢做手工,可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很少。不是因为不够热爱,而是生活太贵。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把朋友圈里自称“追求理想”的朋友分成两类,一类是稳定上班、业余写写字;一类是辞职创业、专心搞创作。一年后,前者的热爱在成长,后者的热爱在枯萎。

有个朋友阿楠就是第二类。她原来在广告公司做策划,月薪八千,辞职做独立插画师。最开始她画得很开心,后来客户越来越少,稿费越来越低。那天她在微信上跟我说:“我现在连‘喜欢’这两个字都画不出来了。”

我问她后悔吗?她说:“不后悔,只是有点害怕。”我懂那种害怕——不是怕失败,是怕承认喜欢也会输。

“喜欢”这件事,一旦被生活裹挟,就会变味。心理学上有个词,叫“过度合理化效应”(Overjustification Effect)。意思是,当一个人因为外部激励而去做一件他原本喜欢的事时,他的内在兴趣反而会下降。换句话说,当喜欢变成谋生工具,它就不再是喜欢。

我以前也信“喜欢最重要”。那时候刚进职场,拒绝加班,拒绝做“没意义的事”,以为靠热情就能发光。可一年后我发现,热情烧完了,工资还没涨。我开始焦虑、怀疑、内耗。那时候我才明白,理想主义如果没有现实支撑,最后只会变成怨气。

真正让人进步的,从来不是喜欢,而是任务。

我见过最典型的例子,是一位叫李然的设计师。他说自己最讨厌PPT。可后来因为要给客户提案,不得不每天熬夜改稿。他咬牙坚持了三个月。三个月后,他的设计被客户选中,领导表扬他,他拿了奖金。那一刻,他说:“我开始有点喜欢做PPT了。”

他没撒谎。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中指出:“兴趣是需要的延伸。”也就是说,当你因为任务而持续行动,当行动开始带来成果,你的喜欢才会生根。

那种喜欢,不是被鼓动出来的,是在汗水里发酵的。

我想起自己刚学写作时的失败。那会儿我每天写公众号文章,写了十几天,一篇爆不了。我沮丧到想放弃,甚至觉得“写作”这件事不适合我。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“任务”:每天早上七点起床,写一小时,不看数据,只看完成。坚持一个月后,我的阅读量突然上升了。那天我第一次感到“喜欢写作”。不是因为被夸,而是因为我终于写得比昨天好一点了。

喜欢从来不是起点,而是结果。

在现实世界里,能让人喜欢的事,往往都从不喜欢开始。运动、英语、理财、写作,无一例外。喜欢只是最初的火花,任务才是燃料。

很多人羡慕别人能坚持,可他们没看到背后的“被迫”。那些每天跑步的人,不是因为喜欢流汗,而是因为怕发胖;那些能读完一本书的人,不是因为喜欢看字,而是因为怕无知。喜欢只是表象,驱动才是真相。

而“驱动”这个词,本质是任务。

几年前我在公司带一个实习生,小李。他刚进来时,每天打哈欠,说:“我对这个行业没兴趣。”我没劝他“找喜欢的事”,我让他连续三周负责一个具体项目——数据整理。他开始觉得无聊,后来发现自己能通过分析图表提前预判市场趋势。三周后,他说:“这事挺有意思的。”那一刻他才真正有了兴趣。

任务先行,兴趣随之。这是所有成年人都要学会的规律。

可惜,很多人没学会。他们陷在“喜欢”里不肯出来。

我有个朋友在国企做行政,她觉得工作枯燥,整天喊“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”,后来真的辞职去做咖啡师。半年后,她又回来应聘行政岗位。她说:“原来咖啡也得早起,也得接待客人,也得算账。”她叹口气:“哪有什么纯粹的喜欢啊,工作都一样。”

这句话,可能是她那年最清醒的顿悟。

喜欢从不是轻松的代名词。真正的喜欢,是你在经历痛苦、枯燥、无数次想放弃之后,仍然想再试一次。

就像音乐人李宗盛在演唱会上说的:“年轻时以为喜欢可以当饭吃,后来才知道饭才是喜欢的前提。”

2021年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,平均月薪不到4000。面对这样的现实,你能靠喜欢活下去吗?这不是泼冷水,而是提醒。成年人必须在理想和账单之间找到平衡。

如果你还在迷茫,不妨试一个小动作。拿出纸和笔,写下你“喜欢”的五件事,然后问自己:这些事里,有哪一件能在半年内产生收益?如果没有,请从能产生收益的那一件开始,哪怕你暂时不喜欢。给自己三个月时间,全力以赴去做。当成果出现时,你会惊讶地发现,喜欢也跟着回来了。

这不是鸡汤,是机制。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的研究表明:外部激励(如任务与回报)能在早期帮助个体建立行动惯性,而内在兴趣通常在行动持续之后才出现。这叫“自我决定理论”。换句话说,想找到热爱,得先开始行动。

如果你什么都没做,只在嘴上说“喜欢”,那喜欢只是一种幻觉。

我有时候在讲课时,会让学生做一个反向实验。那天我问他们:“有没有一件你最讨厌的事?”有人说写周报,有人说开会。我说,好,那就每天提早完成。连续七天。七天后,有人来找我,说:“老师,我发现早写完周报挺爽的。”这就是“讨厌转喜欢”的过程。它不靠情绪,而靠结果。

其实,很多人不是不喜欢工作,而是不喜欢没成果的工作。喜欢能带来愉悦,成果能带来意义,而意义是比喜欢更持久的东西。

在这个时代,喜欢已经被滥用了。每个品牌都在告诉你:“做自己喜欢的事”;每个短视频都在劝你:“别为钱工作。”可他们没告诉你,那些能“为喜欢而活”的人,早已靠钱活得安稳。

“工资不重要,喜欢最重要”这句话之所以危险,是因为它让人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——人要先活下去,才能谈喜欢。

我见过太多人在“喜欢”的幻觉里原地打转,他们不愿面对应该承担的任务,不愿承认钱的重要性。可是,当账单和房租逼近时,那些不愿面对的现实,才是真正让人窒息的东西。

喜欢不是目标,是过程;钱不是耻辱,是底气。

如果有一天,你既能靠喜欢赚钱,又能因为赚钱更喜欢自己,那才叫真正的自由。

但在那之前,请先记得,成年人最大的清醒,是在热爱之前先学会负责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