讨厌一个人,其实不用翻脸,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是“精神熵”
2025-10-09
那天在地铁上,一个男人因为旁边的人踩了他一脚,突然暴怒,大声吼:“你眼瞎啊!”整节车厢的空气立刻凝固。被吼的那个人愣了两秒,小声说了句:“对不起。”男人却还在咄咄逼人。那一刻,我看到的是两种极端:一个被情绪裹挟的失控者,一个被讨厌气场压制的隐忍者。车厢里所有人都沉默着,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无形的混乱。那种混乱,其实就是“精神熵”——一种被他人影响、被情绪扰乱的无序感。
从那一刻起,我忽然明白,讨厌一个人,其实不是对方的错,而是我们允许了他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。
你有没有这种时候:某个同事讲话带刺,你一整天心情都被他毁了;一个亲戚在聚会上阴阳怪气,你笑都笑不出来;甚至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出现在朋友圈,你都能瞬间掉进负能量的深井。你明知道不该理会,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去想、去恨、去分析他为什么这样。等回过神,你已经浪费掉了半天。
这就是精神熵的陷阱。你以为你在讨厌一个人,其实你是在慢慢失去自己。
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研究“心流”时提出这个概念。精神熵,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从有序滑向混乱的过程。当我们专注于一件有意义的事,比如写字、做饭、跑步,精神熵低,整个人是稳定的;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烦恼、仇恨、八卦上时,精神熵升高,焦虑、愤怒、倦怠就会一并涌上来。
换句话说,精神熵就是心的温度计。越乱,越冷。
我曾经也是那种容易被人“气到炸”的人。有个前同事特别爱插话。别人发言还没完,他就开始点评,语气像刀。我每次被他打断,整场会议都心神不宁,回家还要在脑子里复盘——“我刚刚是不是不该沉默”“我应该怼回去”。但怼了又怕伤和气,不怼又咽不下。那种精神内耗,就像脑子里住进一个噪音机。
后来我读到一篇研究,刊登在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》上。研究者发现,情绪反刍(即反复回想负面事件)的人,精神熵平均比普通人高出40%,生产力下降近一半。简单来说,越纠结,越废。那天我突然意识到,我的敌人不是那个插话的同事,而是我自己。
于是我开始做一个小实验。每当那个同事又想“插嘴”时,我就默念一句话——“那是他的课题,不是我的。”然后继续专注自己该讲的。第一次试的时候失败了,我还是被气到手抖;第二次,我硬逼自己深呼吸,盯着PPT上的字;第三次,他再插话,我居然笑了。那一刻我感觉,我从情绪的牢笼里逃了出来。
你会发现,当你不再反应,对方的存在也变得轻了。
有个朋友小林,在公司被同组同事长期“阴阳”。那同事总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,故意挑刺。小林一开始还跟我抱怨,后来她说她想通了。她开始记录那同事每次的行为,不是为了报复,而是观察自己的反应。她写下日期、场景、心情。一个月后,她发现自己的愤怒曲线在下降。她说:“我发现我讨厌她的频率在变低,不是她变好了,而是我不再浪费注意力在她身上。”
她的状态,也变得平静。那其实就是精神熵降低的标志。
人在心理能量有限的情况下,最该节省的不是时间,而是注意力。精神熵告诉我们:讨厌一个人最愚蠢的地方,是你把对方请进了你的脑海,让他免费住进你的思绪。
我试过另一个办法:写下让我讨厌的那个人的名字,然后在旁边写三个问题——“他做的事真和我有关吗?”“我能改变他吗?”“这件事三天后还会影响我吗?”
九成时候,答案都是“不”。这时候我就撕掉那张纸。当纸被扯开的那一瞬间,我好像也从那股混乱里抽身。
有时候,精神的秩序感,就靠这么一个小动作建立起来。
也有失败的时候。去年一个朋友背叛了我,合作项目的钱没结,还在外面乱讲我坏话。那时候,我几乎每天都在生气。越想越乱,越乱越气。每天凌晨三点醒来,脑子里还在模拟“复仇剧本”。那是我精神熵最高的一段时间。直到有天凌晨,我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:“我可以输给人,但不能输给情绪。”然后我合上电脑,去跑了五公里。那天早晨的风有点冷,但跑着跑着,我真的没那么恨了。
我终于明白,降精神熵不是靠逃避,而是靠“切换焦点”。
研究显示,当人进入“心流状态”时,精神熵几乎为零。米哈里在实验中发现,做陶艺、绘画、写作等活动的人,在沉浸时脑区的多巴胺释放显著上升,这种专注感会自然稀释负面情绪。
所以后来,每当我心里冒出“我真的好讨厌他”的念头,我就给自己定个规则:立刻做一件让我安静的小事。喝一杯热水,擦一次桌子,写十分钟字。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,其实就是在重建秩序。
我在朋友里推广这个方法,效果出奇地好。一个常年被婆婆挑刺的姑娘,用它躲过了无数场争吵。她说:“每次婆婆一说我,我就默默去厨房削苹果。等我削完,她也没劲了。”我笑,说:“你不是削苹果,你在降熵。”
当然,也有一些讨厌是无法回避的。比如职场上不得不合作的同事,家族里必须见的亲戚。这时候要做的,不是消灭对方,而是削弱他在你心里的“存在感”。这叫“心理分离”。你可以想象他只是个背景音,不是剧情主角。你不看他、不回应他,他自然也影响不了你。
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 Davidson曾说:“人类的精神系统最怕混乱。我们以为是仇恨在伤人,其实是混乱本身在吞噬人。”
讨厌一个人,其实就是允许混乱接管了你。
有一次我在机场,旁边有个女孩在打电话。她声音发抖地说:“我真的不想再被他影响了,可我每次看到他动态还是会哭。”她的朋友在电话那头说:“那就把他删了吧。”她沉默了很久,说:“删不下去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想起一句话:“精神熵高的人,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舍不得。”舍不得意味着还在关注,关注意味着能量外泄。
其实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放不下别人,而是放不下自己那点被伤害的自尊。
但人要活得清醒,就得懂得抽离。心理学上有个实验:让被试者连续两周每天记录讨厌的人的行为,结果他们的情绪并没有改善,反而更加焦虑。而另一组人被要求每天写三件值得感激的小事,他们的焦虑指数在两周后下降了23%。这说明,精神的有序感来自“往内聚焦”,而不是“对外控诉”。
所以,当你下次又被某个讨厌的人搅得焦头烂额时,试试这两个动作。
第一,闭上眼,问自己:“这件事值得我花多少生命在上面?”
第二,转身去做一件让你能沉浸的事——哪怕是洗杯子。
这些动作小得不起眼,但它们能帮你夺回主动权。
曾有人问我:“那是不是要原谅讨厌的人?”我说,不是原谅,是放下。放下不是妥协,而是我不再让你住在我的心里。
有句话我很喜欢:“能让你心乱的人,没必要让他久住。”
我们要学会对外界设限,对内心设序。
当你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己身上,那个让你焦虑、恼火的人,慢慢就会被时间稀释。你甚至会有一天发现,你已经不讨厌他了——不是因为他变好了,而是因为你变得有序了。
人到成熟,不是懂得如何翻脸,而是学会了如何不被扰乱。
真正的智慧,不是让讨厌的人消失,而是让他们在你的世界里失效。
你的心是个系统,能量有限,流向哪里,哪里就生长。别把最好的注意力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。
当你的精神有序,生活就有温度。
愿你学会在风声里稳住自己,学会在噪音中安静生活。
毕竟,心若安定,万物不扰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