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:走5公里和跑5公里,哪个对身体益处更大?
2025-10-09
有一次,在初春的清晨,我看见一个老人,独自走在河堤上。雾气缭绕,天色微亮,他一步步走得极慢,却很稳。
他身边掠过几个跑步的人,带着蓝牙耳机,呼吸急促地擦肩而过。有人轻轻笑了笑,小声嘀咕:“那样走,有什么用?”
老人没回头,只是继续往前走。他的背影被晨光拉得很长,像一道安静的曲线,慢,却不退。
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——我们这一代人,好像都被速度绑架了。
跑步比走路快,工作要高效,休息都得“冥想十分钟见效”。可身体不是机器,它的规律从未变过。
所以,走五公里和跑五公里,哪个更好?答案不在速度里,而在方式里。
资料显示,美国《动脉硬化、血栓与血管生物学》杂志曾做过一项为期六年的对比研究。研究对象超过三万人,结论却让很多人意外:在消耗相同能量的前提下,走路对心血管健康的改善甚至略高于跑步。换句话说,跑得快,不一定更健康。
我曾经认识一位同事,叫小杨。他三十出头,办公室白领,长期熬夜。去年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,他吓坏了。于是立誓“改变人生”,买了跑鞋,报了健身房。第一天五公里,第二天六公里,到第三天晚上,胸闷、气短,被救护车送走。
医生告诉他,是“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”。他那一刻才明白,原来健康不是拼出来的。
住院那段时间,他常靠在窗边看别人晨跑,心里发怵。后来我跟他说,不如试试走路。
他摇头,说那算什么锻炼。可一个月后,他在医生建议下试着走,每天半小时,后来延长到一小时。三个月后,他的体重下降了八斤,血压平稳,整个人轻了许多。
他说那种感觉像是身体被一点点“唤醒”——不是燃烧的热,而是恢复的暖。
我开始相信,那些温柔的节奏,也有力量。
英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曾发表报告,指出每天快走三十分钟,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18%,糖尿病风险26%。这些数字冷静,却有穿透力。
而在生活里,那些看似“慢”的人,其实最稳。
梁家辉六十七岁拍打戏,《捕风捉影》里他几乎零替身。记者问他保持体能的秘诀,他笑着说:“我从不久坐,能走就走。”
每天两万步,几十年如一日。他没有极限挑战,也没有花哨器械,只是让身体不停下。
身体的健康,从来不是靠暴力训练堆出来的,而是靠持续温柔地对待。
跑步和走路,不是竞争,而是两种节奏的自洽。
跑步像青春,燃烧、激烈、短促;走路像中年,持久、平稳、深远。
前者追求速度带来的畅快,后者懂得呼吸里的宁静。
有人说,运动的意义是突破。我却觉得,是体谅。
体谅身体的极限,体谅它的疲惫,也体谅那些无法快起来的日子。
去年冬天,我开始了一个小实验。
每天早上六点半,我在楼下花园绕圈,十分钟不看手机。刚开始觉得无聊,第二天开始找借口不去。第三天,我逼自己穿鞋出门,对自己说,只走五分钟。
没想到,那天走到第七分钟,我竟听见树上鸟叫。那声音像一根细线,把我从惯性的世界里拉回来。
从那以后,我每天都走,风雨无阻。两个月后,我发现早上醒得更快,白天开会不容易头痛。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到,身体会“回礼”。
但任何养成的习惯,都会有返工。
有一次冬雨连下,我停了三天。第四天出门,脚步又变重。那一刻我有些懊恼。
后来我想,所谓坚持,不是永远不掉队,而是能在掉队后再回来。
于是我重新走起来,每一步都算是和自己和解。
我曾采访过一位康复科医生,他说一句话我记到现在:“人衰老的开始,不是皱纹,而是停止移动。”
他接触过很多病人,有人三十多岁就因为久坐导致关节退化,也有人七十多岁还能独自旅行。区别往往只在一件事——你是否还在动。
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指出,跑步者体脂平均下降12%,步行者下降7%。可在心理健康指标上,后者满意度更高。
原来,慢的方式,不仅养身,也养心。
我有个朋友小陈,每天下班后绕公园三圈。他说那是他一天里最安静的时间。脚步轻一点,思绪就不那么乱。
他曾试图跑步,却因为膝盖旧伤痛得厉害。后来他改走,三年下来,体重下降十五斤,焦虑也少了。
他说:“以前总想证明自己能跑多远,现在只想走得更久一点。”
那天他说这句话时,我忽然想起一句古话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。”
动着的生命,自有它的节奏。
走路,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修复。
它让你看见城市的呼吸,看见老人推婴儿车,看见阳光穿过树叶的样子。
你会发现,原来生活的治愈力,不在远方,而在脚下。
如果你不知道从哪开始,就先走五千步。
不用配速,不用计划。让身体先醒过来。
哪怕那天工作太累,只绕小区一圈,也比躺着刷短视频更有意义。
再给自己设一个“小奖励实验”:
每坚持七天,就去买一束花,或喝一杯喜欢的咖啡。让仪式感成为驱动,而不是惩罚。
运动的本质不是约束自己,而是让生活有节奏。
有时我们太容易被别人的标准绑架。
有人说你不跑步就是懒,可那不是事实。
真正的懒,是任由自己身体一点点钝化,却假装没看见。
你不需要像别人那样快,只要不再原地踏步。
哪怕走得慢,也是一种前进。
哈佛医学院的一份长期追踪数据显示,每天坚持走路30分钟,可延长寿命3至7年。
那不是夸张的数据,而是最朴素的逻辑——当你用身体的节奏换取时间的温柔,时间也会回报你。
行走的意义,从来不是去哪里,而是走在路上。
它让你重新拥有一件东西:掌控感。
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、焦虑越来越浓的时代,能慢下来走路,本身就是一种反叛。
跑步让人强大,走路让人安定。
一个向外,一个向内。
前者让你赢得世界,后者让你和自己和解。
当夜深人静时,我又想起那个河堤上的老人。
风很冷,他的背影依然直。
那是一种无需证明的力量。
愿我们都能走出自己的节奏,不慌,不急,不退。
让脚步替代焦虑,让汗水代替逃避。
让身体记得,我们还在往前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