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毛选》:一个人最大的底气,来自解决问题的能力
2025-10-09
凌晨三点,风从山口吹下来,卷着尘土和潮气,钻进一间昏黄的小屋。桌上堆着几本摊开的《毛选》,纸页泛黄,字迹沉稳。男人坐在桌边,捧着茶缸,神情有些疲惫。那是他下岗的第七天。窗外偶尔传来狗叫,他叹了口气,把书合上,又重新翻开。手指停在那句熟悉的话上——“世界上怕就怕‘认真’二字,共产党就最讲认真。”他忽然笑了,笑里带点苦,又像是被点醒。那一刻,他意识到,所谓“底气”,从来不在别人手里,而在自己能不能解决问题的手上。
这几年,我见过太多人,嘴上说想变好,心里却只想逃。问题一来,第一反应是慌,第二反应是怪环境。房价太高、运气太差、资源太少——理由千千万,可真正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:我们已经失去了“接问题的勇气”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控制错觉”,意思是人们总以为自己能掌控生活,但一遇到不确定,就立刻把责任外推。其实生活没变难,只是我们变脆了。
而在《毛选》的世界里,没有逃避两个字。那本书里几乎每一页都在谈“矛盾”“问题”“实践”。从秋收起义失败,到井冈山重建根据地,从“星星之火”到“燎原之势”,无一不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找到了底气。
很多人读《毛选》,只记住了政治,却忽略了它是一本关于“行动力”的书。它教的不是“宏大叙事”,而是“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”。
毛泽东一生最厉害的地方,不是口号,而是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。比如,他面对“敌强我弱”的局面,没有去做情绪的俘虏,而是问自己:敌人强在哪里?我们弱在哪里?能不能在地形、群众、时间上反转局面?
这其实就是“解决问题的底气思维”。不是逃避,不是幻想,而是面对。
有一次,我在一场企业培训中,遇到一位创业者。他说:“我现在做企业,感觉每天都在灭火。”我问他:“那你最怕的是什么?”他说:“怕我解决不了问题。”我又问:“你解决过什么问题?”他愣了一下,说:“我好像一直在避免出问题。”
那一刻我明白了,很多人活得累,是因为他们一直想“没问题”。可一个没问题的人生,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。
毛泽东在《实践论》里说:“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,只能通过实践来获得。”换句话说,问题不是坏事,它是通往成长的入口。真正的底气,不是你不会出错,而是你知道自己能修正错误。
曾经有一位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做过实验,把三组学生分别放进不同环境。第一组只允许读理论,不准行动;第二组只行动,不准思考;第三组既读又做。半年后,第三组的表现最稳、最强,抗压性最高。教授总结说:“解决问题的能力,就是一个人最深的安全感。”
这话,我至今记得。
在生活里,我们习惯用“结果”衡量自己,却忘了“过程”才是底气的来源。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,哪怕一无所有,也能从头再来。一个只会抱怨的人,就算给他再多资源,也会很快耗尽。
我有个朋友叫陈博,三年前他在互联网公司被裁。那时他刚买房、孩子刚上幼儿园,整个人几乎崩溃。他花了两个月面试,屡屡被拒,最后干脆自己接外包项目。起初收入不稳定,他焦虑到失眠。后来他做了一个小动作——每天写下当天遇到的一个问题,并逼自己写出三个解决办法。
三个月后,他不仅接到固定客户,还靠这个习惯重建了信心。他笑着对我说:“我终于明白,问题不是墙,是梯子。”
那天晚上,他请我喝酒。他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底气来自存款,现在才知道,底气来自我能解决问题。”
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一句老话:“事在人为。”可这四个字,最难的不是“事”,而是“人为”。人要有行动,行动要有策略。
《矛盾论》里有句话:“在复杂事物中,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。”意思是,别一上来就乱动。比如公司亏钱,你先别砍人、别砍成本,先弄清楚亏的“主因”是什么。是产品没市场,还是运营效率低?
抓住主要矛盾,其他都能顺下来。
我曾见过一个营销总监,带着团队半年没业绩,天天焦虑。后来他做了个简单实验:把团队工作时间记录下来,发现他们80%的时间在重复无效沟通。于是他设立了“周一次复盘会”,强制总结问题。两个月后,团队业绩提升了40%。
他说:“我以前总想着多做点,其实该想的是怎么做对。”
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——少抱怨,多验证。
真正的底气,都是在试错里长出来的。
当然,试错不代表乱来。《毛选》里反复强调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。毛泽东到地方调研时,会问最基层的人“粮食够不够”“山上有没有柴”“群众信不信我们”。他要的是事实,而不是汇报。
他深知:判断错了问题,就等于把力气用错了地方。
对现代人来说,这也是同样的道理。你焦虑,不是因为事多,而是因为不清楚哪个才是主要矛盾。你努力,不是因为笨,而是因为方向没对。
我见过太多人,用尽全力解决“假问题”。加班、焦虑、报课程,却不问一句:“我的真正瓶颈是什么?”
这就像一个漏水的桶,你一边加水,一边不堵洞。
如果你想找到底气,那就先找出那个“洞”。
这听起来抽象,但其实可以练。给你一个小动作——下次遇到问题,别急着反应。先写下问题,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事真的是问题吗?问题的核心是什么?我能动哪一部分?
只要你回答了这三个问题,你的思维系统就升级了一次。
你会发现,当你能“拆问题”,焦虑就开始退场。
解决问题,不只是改变结果,更是重塑心智。
很多人没底气,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“结果不可控”。但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,注意力放在“过程可控”。他知道,做不好没关系,能改就行。
这是一种极强的心理安全感。
斯坦福大学在2021年的研究显示:人类面对压力时,如果专注于“我能采取什么行动”,焦虑水平会下降40%。这也是为什么,积极应对的人总比逃避的人更平静。
这让我想到一位出租车司机老张。去年冬天,我在车上听他讲,他原是小厂的维修工,厂倒闭后失业。他没学历、没关系,只会修电机。别人劝他回老家种田,他却去报了个网约车司机培训班。刚开始不熟路,罚单、投诉不断,他一度想放弃。但他没有。他每天做一件事——记下顾客投诉的原因,第二天逐个改。
三个月后,他的好评率从68%升到97%,成了平台的“金牌司机”。我问他秘诀是什么,他笑着说:“解决问题啊,谁都能抱怨,但抱怨解决不了。”
那一刻我真佩服他。那种平静,不是运气,而是底气。
所以说,解决问题的人,是命运的合伙人;逃避问题的人,只能做命运的雇员。
当你开始用“解决”的姿态面对世界,你的心态会变,你的世界也会变。
你不再害怕困难,因为你知道再大的问题,都有拆解的方式;你不再依赖外界,因为你知道,真正的力量是内生的。
《毛选》中那句被引用无数次的话——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,其实不是在讲革命,而是在讲思维方式。那一星之火,是人的主动性,是面对问题仍然相信“我能做点什么”的信念。
一个人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,才算真正“活明白了”。
哪怕身处泥泞,也能想办法走出一条路。哪怕一时无解,也知道可以一点一点拆。
这,就是底气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