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为什么要旅行?这10部高分纪录片就是最好的回答
2025-10-09

那是一个灰色的早晨。地铁里挤满了人,每个人都低着头,刷着手机,像被城市吞没的影子。车厢晃动,灯光昏黄,一个男孩抬起头,忽然问身边的朋友:“你有没有想过,离开这里?”朋友愣了几秒,说:“去哪儿?上班还得打卡啊。”那一瞬间,男孩笑了,但眼神里藏着某种决绝。

他没有告诉朋友,那天晚上,他就买了一张去云南的机票。没有计划,也没有请假,只是觉得,如果不走一次,他可能一辈子都喘不过气来。

很多人以为旅行是一种逃避,但其实,它更像一种找回。

你在城市里困久了,就会忘了天有多蓝、风有多轻。久到以为生活就该如此,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,像陷在一条永不停止的传送带上。

心理学家埃里希·弗洛姆在《健全的社会》中写过:“人最大的痛苦,不是劳累,而是无意义。”旅行,恰恰是去重新找意义的过程。

我认识一个朋友,叫林凡。她曾在广告公司待了八年,加班、熬夜、赶方案成了她生活的常态。有天凌晨三点,她在电脑前对着客户改PPT,突然想起一句话——“你花一辈子挣钱,却忘了生活。”那天,她关掉电脑,给自己订了去土耳其的机票。

她说,那趟旅行改变了她整个人。

她在清真寺的尖顶下听到宣礼声,在热气球升起的清晨看到人类渺小的身影,在大巴扎市场被陌生人请去喝一杯甜到腻的茶。

“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到世界在动,而我也在动。”

回国后,她换了工作,开始做自由职业者。收入不如从前稳定,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乐。

旅行并不神圣,它不会立刻让你脱胎换骨。但它确实有种奇异的力量——它把你从惯性里拽出来,让你重新看自己。

作家保罗·索鲁说:“旅程的意义,不在于抵达某地,而在于重新看待自己。”

我们活在自己的格子间里太久,就会以为世界就是这几平米。但当你站在另一个时区,看着不同的阳光和人群,才会发现,原来你烦恼的那些事,根本不值一提。

我有个读者留言,说她去了一趟青海。那天晚上,她坐在湖边,看着天上的银河,一直哭。她说:“我以前以为我压力大,是因为公司不懂我。现在我知道,是我太久没跟自己对话。”

这就是旅行的意义。它帮你恢复感受的能力。

当你走进大自然,你的焦虑就会被稀释。哈佛大学心理医学研究中心曾做过实验:人在自然环境中步行90分钟,大脑中与“反刍思维”相关的区域活动会显著下降。简单来说,你会不再那么“钻牛角尖”。

这并非玄学。是身体在提醒你,生命不止眼前的待办清单。

当然,也有人说:“我没有时间旅行。”

可旅行的门槛,从来没那么高。

它不一定是出国,不一定要机票。

你可以早起去看一场城市的日出,晚上去郊外走走。你也可以在周末关掉手机,在一个陌生的街区迷路。

旅行不是换地方,而是换视角。

我有个习惯,每到一个新地方,都会做两件小事:

一是早起去菜市场,看当地人买菜的样子;二是坐公交车到终点站,看不知名的街景。

有一次在成都,我在菜市场遇到一个卖花的老人。她手里摆的花并不新鲜,但每一束都插得整齐。她笑着对我说:“你闻闻,今天的茉莉开得正好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人可以用任何方式生活得体面。

也有失败的时候。

我去西藏时,原本计划徒步纳木错,结果高反严重,只能躺在青旅的床上发呆。同行的人都上山了,我只能看着窗外的雪。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“白来一趟”。

可那晚,一个藏族小伙给我端来酥油茶,说:“走不动没关系,山在这儿,你看到它了。”

是啊,很多时候我们觉得“没达到预期”,其实已经获得了答案。旅行的意义,不在于征服,而在于经历。

《国家地理》曾发布一份报告,指出旅行能显著提升人类的幸福感,其中影响最大的,不是“到达目的地”,而是“准备与期待的过程”。

换句话说,你在出发前的那一刻,心就已经自由了。

有一次,我在希腊遇到一对来自日本的老人。八十岁的他和七十六岁的她,牵着手,在雅典的街头散步。我问他们为什么还出来旅行。老太太笑着说:“因为我们想在还能走的时候,把地球多看几眼。”

这句话我记了很久。

因为我们以为时间很多,其实能走的路越来越少。

我也遇到过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。

一个女孩,三十岁,年薪百万,却说自己每天都像在窒息。她说:“我想去旅行,但我总觉得那是有闲人的事。”

有一天她终于请假去海边。三天两夜,她什么也没做,就坐在沙滩上晒太阳。回来后她说:“我以为我会焦虑工作,但其实,我什么都没想,我只是在活着。”

那三天,她第一次体会到“活着”是什么。

旅行并不会改变命运,但它能改变你看命运的方式。

你开始明白,人生不是线性的。你走错路,绕远路,都没关系。因为你正在“路上”。

哲学家尼采说:“一切伟大的思想,都在行走中诞生。”

旅行是一种思考的姿态。你不必在路上“找答案”,但你会在路上“变问题”。

当你离开熟悉的安全区,去接触未知的世界,你的思维也会被重新塑形。你开始理解别人,也开始宽容自己。

我们都曾被困在某个时刻,觉得人生只有一种解法。但旅行告诉你,不止一种。

你可以在冰岛看极光,在尼泊尔听喇嘛诵经,也可以在丽江发呆,在青岛喝酒。每一种生活方式,都是某种真理。

我见过很多旅行回来的人,变得更温柔。因为他们看过山,看过海,看过别人不容易的生活。看多了,就不那么轻易抱怨。

他们不再动辄说“我太累了”,而是说“我该休息一下”;不再说“这世界真糟糕”,而是说“世界也有温柔的地方”。

旅行让人谦卑。

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,也知道渺小没什么不好。

有一年,我独自坐火车去拉萨。凌晨三点,火车穿过青藏线,窗外是漫天星辰。我突然觉得心变得很轻。那一刻,我什么都不想证明,也不需要谁理解。

我只是觉得,活着真好。

那趟旅行结束后,我没有成为诗人,也没有顿悟人生。我只是学会了不再焦虑未来。

人这一生,最怕的不是失败,而是忘了出发。

旅行提醒我们,生活是流动的。它让我们在“去”的过程中,慢慢学会“在”。

有句话说得好:“人生的意义,不在于到达某处,而在于你愿意继续走。”

如果你也觉得累,就去走走吧。哪怕只是一场短途的小逃离。

因为在出发的那一刻,你就已经在回到自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