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假期是最好的增值期,建议你做个「既要又要」的贪心者
2025-10-09

那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一天,窗外阳光很好,空气安静得能听见风掠过窗台。朋友在群里问我:“假期打算去哪儿?”我看着那条消息,手指停顿了一下,回了一个字——“宅。”她发来一个笑哭的表情,说:“你啊,一年到头都在工作,假期也不出去走走?”我想了想,倒也不是不想走,而是觉得,眼下最想做的一件事,是读书。不是那种“计划性阅读”,也不是“为了打卡而读”,而是单纯地,想沉下心去,看看别人怎么生活,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。

读书这件事,看似简单,其实像照镜子。你以为你在看别人,其实是在看自己。

有段时间,我把阅读分成两类:一种是为了消遣,一种是为了自我提升。后来才发现,这两者的界线,比想象中模糊得多。真正能改变一个人的书,往往在愉悦里藏着力量。就像是糖衣包着药,先甜后苦,再甜。

很多人把阅读当作逃离现实的通道。压力大了,情绪乱了,就去读点轻松的小说,或者刷几篇公众号文章,看得开心就好。这样的阅读当然没错,它让人喘口气,让疲惫的脑子有地方暂时躲避。但如果阅读永远停留在“消遣”层面,就像只会在浅滩打水漂,永远感受不到潜入深海的那种惊叹。

而自我提升的阅读,往往需要一点点咬牙。它不哄你,也不取悦你。它让你在字里行间对照自己,面对自己的懒惰、偏见和短视。那种不适感,其实正是成长的起点。

我第一次读《原则》是在2019年。那会儿刚创业不久,每天像打仗一样。瑞·达利欧写的那些看似冰冷的逻辑和流程,让我觉得“太理性了,太不像人了”。可当公司后来经历一次裁员,我重新翻那本书时,却被他那句“痛苦加反思等于成长”击中了。那一刻我才懂,很多道理,不是第一次就能听进去的。它要等你摔一跤,才能在你心里扎根。

那时我给自己做了个小实验。每天晚上读半小时,不追求读完几页,只要求读懂一个观点。比如那天看的是“决策三原则”,我就会想,这在我现实中怎么用?于是第二天,在和团队讨论方案时,我试着照着书里说的做,先让大家说出反对意见,再总结共识。起初过程很慢,甚至有点尴尬,但后来我发现,会议时间虽然没缩短,可决策质量提高了。那种“能用上的知识”,才是阅读的真正价值。

但不是每次阅读实验都能成功。那年冬天我看《禅者的初心》,满怀期待地想要“顿悟”。结果看了两章就昏昏欲睡,觉得那些禅语太虚无,像雾一样抓不住。后来我才意识到,问题不在书,而在我。那时的我太急于求成,想用一本书解答所有困惑。可有些智慧,需要时间去浸泡。于是我把它放下,过了两年重读,才读懂了那句——“初学者的心,才有无限的可能。”那是一次返工的阅读,也是一次迟到的理解。

阅读的意义,不在“读了多少”,而在“读进去多少”。

根据亚马逊2023年的阅读报告,中国人平均每年阅读量是6.2本,而能完整读完的不到2本。也就是说,大多数人都在“开始”,却极少有人能“抵达”。这其实不奇怪,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读书这件事变得反常——太慢了。可偏偏,这种慢,才是稀缺的力量。

我认识一个朋友,做设计的。每天下班后他都在B站刷视频,放松自己。有天我问他:“你多久没读书了?”他说:“看视频也算学知识啊。”我没反驳,但心里清楚,那种碎片化的信息,就像零食,吃得多了会饱,但不会营养。书不同,它逼你沉下去。它不喂你,而是让你学会咀嚼。

我做过另一个小实验——把通勤时间换成阅读时间。上下班路上,我以前听播客,现在打开Kindle。半小时地铁,我能读完20页。一个月下来,读了三本书。《乌合之众》、《孤身绝壁》、《附录与补遗》。前两本让我理解了“人群的盲从”,后一本文字繁复,却让我在混乱中重新找到秩序。那种连续的输入,带来的不是立刻的改变,而是一种长期的沉淀感。就像慢慢种下一片树林,看不见结果,但能闻到绿意。

我曾经以为,阅读是奢侈的。后来才明白,阅读其实是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。书店里一本书,几十块钱,却可能让你省掉几年弯路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说,人类天生倾向于“认知吝啬”,我们总想用最少的思考换来最大的确定感。而阅读,恰恰是和这种惰性对抗的过程。每读一页,就是在逼自己思考、质疑、拓宽。它不像娱乐能带来即时快感,却能在你面对复杂世界时,保留一种清醒。

当然,阅读也需要“剂量管理”。有段时间我陷入了信息过载,读太多励志类书籍,每一本都在喊“改变命运”。我一度以为,只要读够多,就能“脱胎换骨”。结果是焦虑。后来我改了策略——不再追求数量,而是追求转化。一本书读完后,我会在笔记里写一句话:我能从中做出什么改变?比如看完《超越感觉》,我写下“下次争论时,不先反驳,先复述”。第二天真的试了,和朋友聊得更顺了。那一刻我明白,阅读的终点,不在纸上,而在行动里。

有个统计让我印象深刻。哈佛商业评论曾调查过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家阅读习惯,发现他们平均每天花45分钟读书。贝佐斯、盖茨、马斯克都是“重度阅读者”。他们读的不只是商业书,还有哲学、历史、小说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知道,知识的边界就是想象力的边界。而想象力,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。

所以我常说,真正有用的阅读,是“既消遣又提升”的阅读。它让你放松,也让你变强。它不是一场逃离,而是一种蓄能。

我记得在《乔布斯传》里,乔布斯年轻时迷恋禅宗,常一个人坐在地板上思考。他说:“简单比复杂更难。”这句话我在不同阶段读到,都有不同感受。刚创业那年,我把它当作“极简主义”的格言。后来我才懂,它说的其实是——清晰的头脑,才配得上复杂的世界。而阅读,就是让人清醒的过程。

有一年冬天,我连续三个月读不进书。焦虑、分心、倦怠。后来我逼自己做了个小实验:每天读10分钟,不管什么内容,只要保持。刚开始是任务感,后来成了习惯。再后来,那10分钟成了我每天最安静的时刻。那时我终于明白,阅读不是要你变谁,而是让你在世界的噪音里,听见自己的声音。

我认识的一个作家朋友说过一句话:“真正的阅读,不是读完一本书,而是被书读了一遍。”那句话我一直记得。

国庆假期,很多人去远方看山看海。而我更喜欢在书里旅行。书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,不需要票,也不拥挤。你能从《禅者的初心》里学会如何安静,也能从《孤身绝壁》里看到极限的勇气;能在《乌合之众》中看清人性的盲点,也能在《云水一年》中找到温柔的秩序。每一本书,都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次回程。

所以,当有人问我:“读书图什么?”我常笑着回答:“图自己不再被困。”

读书让人自由,不是因为它改变了世界,而是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。

可以为了消遣而阅读,但不要只为了消遣而阅读。因为好的书,会让你在愉悦中变得更锋利,更柔软,更像自己。

有人说,“读书太辛苦了。”可事实是,自我提升,本身就是高级的愉悦。当你学到新知识,理解一个复杂的逻辑,解开一个困惑,那种瞬间的明朗,胜过任何短暂的快乐。

就像有人说,“努力赚钱有什么用,开心最重要。”可现实是,贫穷很难带来真正的开心。同理,浅层的快乐很容易得到,深层的满足却只有通过成长。

阅读,正是通往这种满足的路径。

所以,不要害怕读不懂,不要焦虑读得慢。就像种子不焦虑春天,只要你在读,它就在发芽。

这个国庆假期,如果你没有出行计划,不妨挑一本书。也许是《原则》,也许是《附录与补遗》,也许是那本你一直舍不得翻的厚书。找个角落,泡一壶茶,让自己沉进去。

别急着“学到什么”,先学会静下来。那一刻,你会发现,世界没变,但你已经不同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