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终于有人把内卷和囚徒困境讲明白了
2025-10-02

夜里十一点,办公室的灯还没灭。玻璃窗外的城市早已暗下去,只有零星的出租车在街口闪着顶灯。屋里,一个年轻人盯着电脑屏幕,肩膀已经僵硬,但手指还在机械地敲击键盘。他不是为了加班费留下来的,而是因为走得比别人早,会被暗暗记在心里。你是不是也熟悉这种感觉?

这就是所谓的内卷。表面上,每个人都更勤奋了,实际上,没有人过得更好。内卷背后的逻辑,像极了经济学里的囚徒困境。表面上看是选择更努力,实际上是被逼着走向一条没有出口的路。

故事往往从小镇开始。很久以前,有一个小镇,鞋店老板们按照固定的节奏开门关门,生活和生意都维持在一个平衡点。直到某一天,一户人家从大城市搬来,他们不休假,不午休,从早开到深夜。于是,顾客开始涌向他们的店铺,其他鞋店为了生存,也不得不跟上。结局呢?大家都更累了,收入却和原来差不多。那一刻,所有人突然发现,原本稳定的生活被打破了,赢的人没有真正赢,输的人却已经输掉了幸福。

这就是囚徒困境。两家鞋店如果都按原来的节奏工作,收益稳定且生活安稳;但当一方选择更努力,另一方不跟,就会彻底失去市场。于是双方都选择延长工时,最终一起掉进陷阱。博弈论里说,这是纳什均衡,看似理性,却让所有人陷入更糟糕的局面。

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。你见过办公室里的“第一人”吗?他习惯晚走,哪怕手头的活早就做完,也要等到老板走后才收拾包。起初他得到了表扬,甚至奖金。可很快,其他人也学会了这招。大家一起加班,老板却再也不多给一分钱。于是加班变成常态,不加班反倒被当成“不够拼”。这就是典型的内卷陷阱。

我曾经和一个朋友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我们约定:一周内,不再看工时的长短,而是记录“今天完成了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事”。刚开始,他写得很认真,每天都能找出三件小事,比如帮同事解决了一个难题,或者写完了一篇让客户满意的文案。但很快,他陷入了困惑:有些天,他忙到深夜,却找不出一件真正“有价值”的事。这让他感到挫败,甚至怀疑实验毫无意义。那一周,他差点放弃。但在返工之后,他调整了记录方式,不再追求“价值”,而是简单记下“让我感到有力量的一刻”。比如,下午三点喝到一杯热咖啡,或者听到同事的一声谢谢。结果,他意外地发现,这些片刻带来的满足感,比熬夜完成任务更真实。失败过一次,再重来,他才找到实验的意义。

外部的证据其实也在提醒我们。根据经济学家曼瑟尔·奥尔森的研究,集体行动的最大困境就是个体为了短期收益选择“自保”,结果却让整体陷入困境。就像鞋店的故事,或是加班的办公室,都是囚徒困境的现实版本。没有制度的介入,没有规则的约束,个体很难靠自觉跳脱出来。

小镇的鞋店后来成立了协会,规定了工时,强制休假。有人抗议说这是对自由的侵犯,但协会的回应很简单:自由不是无底线的扩张,你的自由不该建立在别人被迫牺牲的代价上。这背后其实指向一个核心:勤劳本身不是问题,但当勤劳变成了压迫他人的手段,它就失去了意义。

大城市的公司里也有类似的例子。某家设计公司原本按部就班,直到一位新人因为不懂业务,总是加班到很晚。老板看到后表扬了他,于是全公司的人开始模仿。起初,这像是一场竞赛,大家都渴望被看见。但当所有人都在加班时,老板的注意力早已分散,奖励不再发放,反倒有人因为不加班被扣工资。表面上,公司更勤奋了,实际上,效率却下降了。劣币驱逐良币,真正有能力的人离开,留下的往往是被困住的。

有些人说,打破内卷的办法只有逃离。换工作,跳槽,寻找新的环境。确实,这是一个选择。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离开。在很多情况下,更现实的做法,是先在既有环境里找到自己的“护城河”。比如,有人尝试过在日常工作之外,花半小时学习新技能。这个小动作看似不起眼,却逐渐积累出竞争力,让他拥有跳出困境的筹码。

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意思是,当你能在混乱中保有清净,反而会生出真正的光亮。内卷让人心浮气躁,而真正的突破,往往来自你能否守住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
责任与解释也不能缺席。鞋店的协会是一个例子,工会也是。谁来背书?往往需要有权威的群体站出来,制定规则,保护个体。否则,每个人都在计算短期得失,没有人能逃脱困境。

内卷与囚徒困境之所以可怕,不是因为它复杂,而是因为它让所有人都看清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单靠个体努力,往往无法改变整体格局。但如果能从制度、组织、乃至个人心态上找到突破口,就能慢慢走出死循环。

或许你今天无法改变全局,但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:关掉电脑,准时下班,不去和别人比拼谁更“辛苦”,而是去找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。哪怕只是吃一顿热乎饭,也比无意义的熬夜更有价值。

真正的自由,不是你能多做多少,而是你能决定什么时候停下。真正的公平,不是大家一起累,而是每个人都能有体面和余裕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