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罗翔最新分享:什么是好工作?
2025-10-02

凌晨的候车厅,灯光昏黄,行李堆在角落里,空气里有咖啡和泡面的味道。一个年轻人双手抱着电脑,眼神疲惫又焦虑。他刚刚接到两个Offer电话,一个是外企,薪水高,压力也大;一个是国企,稳定但升迁缓慢。他盯着屏幕上的聊天记录,导师发来一句话:“别急,先想清楚,什么才是好工作。”年轻人盯了很久,心里没有答案。你呢?如果换作你,会怎么选?

所谓“好工作”,总是困扰无数人的问题。薪资、稳定、发展、兴趣,像四条绳子,把人牢牢拉扯。你想往前走,总有一根线牵制你。于是,很多人不敢松手,只能困在选择里。

罗翔曾说过,他自己并不是一个所谓的人生导师。他也会困惑,会迷茫,会失败。但正是这些经历,让他看得更清楚。年轻时,他成绩中等,不是众人眼里的学霸。考研时差点放弃,是监考老师的一句“没关系,尽力就好”让他坚持了下来。考博时,他险些错过口试,是同校的考友提醒了他。那些节点,靠的不是所谓“完美规划”,而是偶然的善意,甚至是运气。

这让人意识到,人生中的好工作,往往不是靠一次选择就能决定的。它更像是一段旅途,需要不断遇见、不断调整。所谓理想的职业轨迹,在命运面前也只是草稿。

有人说,经验帖能帮我们少走弯路。但罗翔提醒,经验往往被美化。有人说自己轻轻松松过了考试,背后也许是十年积累;有人说自己拼命苦读十年才成功,但你未必能承受那样的代价。别人的路,不一定是你的路。真正的关键,是你能不能在挫折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
我见过一个学生,他在大厂做编程,薪资可观,但每天加班到深夜,身体透支,整个人像被掏空。另一个同学,去了小城做教师,收入不高,却精神饱满,常常在朋友圈分享和学生的趣事。表面上,一个光鲜,一个平凡。但如果问他们什么是“好工作”,答案却完全不同。前者说:“再撑几年,我想逃离。”后者说:“虽然累,但值得。”

这背后的差别,不在于行业本身,而在于价值感。柏拉图说过,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的,并且通常能带来好的结果。套用在工作上,一个好的工作,应该是对社会有意义的,哪怕收入不是最高,但它能让你在过程中感到踏实与满足。

现实当然残酷。大多数人还是会先考虑薪水和稳定。毕竟,生活需要账单和房贷的支撑。但如果只有钱,没有意义,工作就会变成枷锁。就像一台机器不停运转,最终磨掉的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人的灵魂。

有一次,我和朋友做过一个小实验。我们约定:一周内,不以工资多少来评价工作,而是用“帮助了谁”来衡量。她是律师,每天写枯燥的文书,却因为帮客户赢得一桩官司而感到轻松;我是在媒体写稿,虽然没有大额收入,但收到读者的留言:“你的文字让我振作了。”那一刻,工作的意义清晰起来。

当然,不是每一次实验都成功。有位同事尝试过“每天记录三件有价值的小事”,结果坚持两天就放弃了。他说:“看不见立竿见影的好处,我就焦躁。”失败让他更困惑,但返工之后,他换了方式,不再记录“有价值”,而是简单写下“今天最快乐的一刻”。这个动作很小,却慢慢改变了他。原来,意义未必是宏大的,可能只是片刻的喜悦。

从外部证据来看,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提出过“心流”概念。人在专注投入一件事的时候,会体验到一种忘我与愉悦。这种心流,不依赖于收入高低,而取决于你是否觉得所做的事值得。换句话说,好的工作,不是外界标签,而是内在感受。

但社会常常绑架我们,把“好”简化成工资和名片。于是,很多年轻人陷入攀比的泥潭。你羡慕别人的光鲜,他却未必快乐。你以为自己落伍,实际上多数人都在挣扎。公开数据显示,中国有超过70%的职场人承认自己“对工作不满意”,可真正离开的人不到20%。为什么?因为人们害怕选择错误。

罗翔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:“选择不可避免地有限,不完美,不充分。”这意味着,无论你怎么选,都会有遗憾。关键不是选对,而是选了以后能否承担,并赋予它意义。人类的选择,总会带来痛苦。与其纠结不放,不如学会转化。

我想起司马迁。他遭遇极大的屈辱,却没有放弃,而是写下《史记》。他没有选择简单的振作或放弃,而是把痛苦连接到人类经验的总和里。好工作的标准,也许就在这里:它能让你在痛苦中依然找到创造的可能,而不是被动地忍受。

电影《正义的慈悲》里,哈佛毕业的律师放弃了高薪,去为死囚辩护。他的选择在旁人眼里或许愚蠢,但他自己却收获了深刻的意义。那种意义,是金钱换不来的。

所以,什么是好工作?它不是薪水最高,也不是最体面,而是能让你心安,能让你成长,能让你在有限的生命里,对别人产生哪怕一点点祝福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