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了吗?父母不在人世间了,什么舅舅姑姑表兄弟, 还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属, 基本上就形同陌路,不再相互往来
2025-10-01
院子里晒着冬天的阳光,风吹过来,树枝发出干脆的响声。桌上摆着遗像,香火缭绕,来来去去的亲戚穿着深色衣服,神情肃穆。那一刻,你突然意识到——父母不在了,什么舅舅姑姑表兄弟,甚至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,关系就像一根根线被剪断,眼前人还在,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络。
这一幕并不罕见。多少人都经历过:父母在世时,逢年过节总要串门,饭桌上说不完的家常,孩子们一群疯跑,长辈们推杯换盏。可父母走后,聚会的频率骤减,电话少了,信息稀疏,曾经的亲近一点点淡去。你才恍然大悟,那些走动,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亲情,而是父母在背后默默维系。
父母就像一枚纽扣,把散落的布料扣在一起。纽扣在时,衣服勉强成形;纽扣没了,布料就散开,怎么都拼不回从前。
邻居老李曾说过一件事。母亲去世后,他头一年还坚持带礼品去舅舅家,心里想着这是亲戚,总该走走。但他形容那顿饭像是坐针毡,彼此说不上几句话,连筷子声都格外刺耳。第二年,他就没再去,心里轻松了不少。那天他对我说:“原来所谓的走动,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。她不在了,这层面子也就没了。”
表面上,亲戚关系建立在血缘之上,似乎天然牢固。实际上,血缘只是名义,维系的关键在父母。父母在,大家抹不开面子,礼数周全;父母不在,关系回到本真,有用的才留,无用的渐远。
一位朋友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。她父亲在世时,亲戚常来借钱,父亲能帮的就帮了。父亲去世后,这些人不再上门,连葬礼都只是象征性露个面。朋友感慨:“原来亲戚的亲,不在血里,而在利里。”这句话刺耳,却也赤裸。
资料显示,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21年的一份调查中提到,超过六成受访者承认,与亲戚的走动频率在父母去世后明显下降。这不是个例,而是普遍现象。原因很简单:父母是关系的黏合剂,没有他们,血缘就难再撑起频繁往来。
当然,疏远并不总是坏事。有时候,它像是一场筛选,把虚情假意的应酬过滤掉,把真心留下。
小陈的故事让我想起这个比喻。她父母去世后,她主动减少了亲戚饭局的参加次数。起初心里有些愧疚,觉得不合规矩。但慢慢地,她发现,那些真正关心她的表姐、表叔,依然会主动联系她,嘘寒问暖。而那些只会在酒桌上攀比、顺带打听隐私的亲戚,随着时间推移,自动消失在她的通讯录里。她笑说:“这像是清理衣柜,把不合身的丢掉,留下舒服的,日子反而清爽了。”
有学者在分析家庭社会结构时提到,亲戚关系是一种“半自愿性关系”。它不像朋友,完全靠自我选择;也不像同事,有制度绑定。它介于中间,既有血缘的硬约束,也有情感与利益的软因素。所以一旦父母不在,原本的黏合剂消失,这种半自愿的关系,就会迅速倾向于“自愿”,留下的,才是真心愿意继续的人。
我也见过失败的尝试。有个朋友,在父母去世后拼命维系和亲戚的关系。逢年过节到处跑,礼数周全,可换来的只是对方冷淡的应付。那年春节,她终于在一顿毫无温度的饭局上崩溃,泪水止不住。后来她明白了,关系不是一个人苦苦支撑就能维持的,对方若无心,你的投入只会变成笑话。那一刻,她选择放下,把心力投向值得珍惜的人。
但也不能因此对所有亲戚心灰意冷。反而因为筛选,留下来的亲戚情分更显珍贵。我的一个读者分享过:母亲去世后,表姐坚持每月给她打电话,哪怕只是聊聊琐事。她说:“我妈走了,她却说,‘我就是你半个妈’,听完泪流满面。”这些细小的关心,比任何热闹的聚会都更动人。
所以,当我们感慨亲戚渐行渐远时,也别忘了去回应那份仍在的真心。亲戚关系的本质,从来不是血缘,而是情分。血缘给了开头,情分才能续写。
这启发我们一个小实验:下次遇到那些你还想维系的亲戚,不妨主动发条消息,不为别的,只是问一句“最近还好吗”。别等到需要时才想起联系,也别总把话憋在心里。你会发现,哪怕是一条简短的问候,也能重新点燃关系里的火苗。
而对于那些你已经不想耗费心力的亲戚,勇敢学会说不。不是翻脸,而是减少出席那些让你心累的场合。生活有限,把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,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。
《论语》有言:“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亲戚关系亦如此。对真心相待的人,别吝啬温柔;对虚情假意的人,保持距离即可。没有必要为了“血缘”而牺牲心安。
当你逐渐接受这一点,就不会再为疏远难过。亲戚疏远不是背叛,而是自然流向。留下的,值得加倍珍惜;走远的,就顺其自然。
人生走到某个阶段才会明白,父母不在,亲戚的圈子必然稀疏。与其纠结,不如放下。真正的慰藉,不是让所有人都还在,而是把仍然在身边的人,好好珍惜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