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!雷军2025年度演讲:比失败更可怕的,是没有再站起来的勇气
2025-10-01
雨后的空气带着一点金属味。舞台的灯光洒下来,雷军站在那里,像一个走过无数风雨的讲述者。他的开场没有热闹的铺陈,而是一句冷静的问候:“朋友们,晚上好。”十五年,小米从一间办公室里的几个人,走到了今天跨足手机、汽车、芯片的庞大格局。可他说,今年的主题是“改变”。这两个字落在空气里,不喧嚣,却沉重。
很多人看到的,是一家企业的荣耀:世界500强,市值千亿,产品热销。但雷军回忆2020年的那段时光时,话锋一转,说的是焦虑。团队想歇一歇,外界说小米是“组装厂”,质疑声此起彼伏。他承认,那时自己陷入了严重的内耗,痛苦到几乎无路可走。这个转折很关键。因为那一刻,他没有装作无所不能,而是直白说出内心的恐惧——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再站起来。
在这之后,是长达半年、四五十场的复盘。复盘,不是简单的总结,而是把对错摊开,把未来可能性一点点推演。他们决定投入底层核心技术,五年一千亿。这个数字在2019年的背景下几乎疯狂,因为那年小米研发经费才75亿。可偏偏是这份看似“不理智”的执念,重塑了公司的基因。技术为本,从此刻写进骨子里。
故事的细节令人难忘。朱丹,工号54号,十几年前的工程师,被推到前台带领芯片团队。松果的失败像阴影一样笼罩,他和团队依然硬着头皮,再一次冲向几乎注定九死一生的赛道。雷军讲到投片时的焦灼,2000万美元投下去,成败一线之间。那一晚,所有人屏住呼吸,直到九点,系统点亮。手机响起,是朱丹用玄戒O1打来的电话。那一刻的喜悦,像是在悬崖边抓住了一根藤。
汽车的篇章里,另一个人物走进来——阿灿。童年在修车厂长大,业余时间苦练赛车,拿下无数冠军。他的痴迷和热爱,让人看见“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创造奇迹”的注脚。小米造车,外界满是质疑,他们却把“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”写进了最初的目标。Ultra项目一度取消,又在酒桌上因为一句“能不能干翻保时捷”而复活。荒诞,冲动,像热血少年,却最终换来在纽北赛道上的震惊世界。
这不是直线,而是曲折的反复。Ultra两天包场遇到下雨,机会全泡汤。工程师们失落到极点,但还是坚持等待。直到三个月后,才争取到十分钟的机会,只跑一圈,就写下纪录。那一圈,像极了人生的缩影:准备了千万次,最后只有一次窗口,但你必须全力以赴。于是,奇迹发生。
YU7的故事,则是另一种“换个思路”。当市场上人人抢大空间SUV的时候,小米团队吵到互相拉黑,最终决定走一条险路——为驾驶者设计一辆运动型SUV。外界不看好,内部也忐忑,但他们还是押下所有筹码。最动人的,是雷军讲到一个小动作:原本620公里续航的标准版,大家实测觉得不够。他们干脆把835公里的版本改成“标准”,价格不变。这一刀切下去,采购部的人差点哭晕。可就是这种近乎“自残”的狠劲,最终赢得用户信任。发布会三分钟大定20万台,次日锁单24万。质疑声依然有,但结果已在眼前。
这里的逻辑,不是“规划成功”,而是一次次在挫败与试探中逼出来的选择。芯片如此,汽车如此,个人的命运亦然。雷军提到陈年,曾经的凡客创始人,背着十几亿债务还了十年。书生气十足的人,看似被压垮,却在SU7发布会那一刻重燃斗志,把公司搬到杭州,从三四个人重新起步,转型做直播电商。五十五岁,他说,“正是闯的年纪”。结果,一年后凡客成了抖音男装前三。荒凉到复苏,跌倒到再起,他用亲身经历印证那句话:比失败更可怕的,是没有勇气再试一次。
这场演讲,没有过度的激情口号,更多是对过去五年的冷静拆解。恐惧、犹豫、争吵、返工,这些真实的细节让成功显得更可信。雷军没有把自己塑造成神话,而是不断提醒:每一步都是算过的风险,每一个奇迹背后都有血有汗的赌注。芯片失败过一次,Ultra被取消过一次,YU7差点走进同质化竞争的死胡同。但每一次,都是因为有人愿意再试一次,才有了不同的结局。
读到这里,会发现所谓“改变”,不是喊口号,而是从一次次被逼到角落里的挣扎开始。复盘的耐心,试错的勇气,热爱的坚持,换道的果敢,这些合起来,才让小米十五年的故事有了新的转折。而对每一个个体而言,这同样是生活的隐喻。没有人能保证一定赢,可你总能选择,再次站起来。
雷军在演讲的收尾说,每个人都有机会逆天改命。这句话放在他的语境里,并非空话。他不是在许诺一个宏大的未来,而是在提醒,改变从来不是突如其来,而是一次次选择背后的堆叠。陈年如此,朱丹如此,阿灿如此,他自己亦是如此。
人生最难的,其实不是失败,而是失败后的空虚与惶恐。真正的力量,是在那一刻,还能告诉自己,再来一遍。或许,这就是比成功更稀缺的勇气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