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永远不站在原地,日日不断,年年更新
2025-10-01

凌晨的风有些凉,我在阳台上看夜空,想到一个问题:为什么有些人让人想追随十年,而有些人,却连十天都嫌多?答案并不复杂,因为一个人是否值得追随,从来不在于他说了多少漂亮话,而在于他自己有没有日日不断,年年更新。

记得几年前,我刚开始写作时,心里并没有“必须成长”的压力。写一本书,卖一门课,大家学完就结束了。我是否进步,其实无关紧要。可是当顶峰会建立起来,有成千上万的人说要和我走十年,我突然明白:如果我站在原地不动,别人很快就会发现我的乏味。十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,没有人愿意跟随一个只会原地打转的人。

所以,从那一刻起,我逼自己,不好意思不成长。哪怕是以年为单位,我也必须给大家看见我的迭代。身体要越来越强壮,思想要越来越深刻,写作要越来越锋利,生活要越来越幸福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人相信,跟随我,是一条值得的路。

这不是嘴上说说,而是必须拿出具象的自己。比如你看到我的身体变化,从发福到能做一百个俯卧撑;你看到我的作品数量越来越多,从一本书到一本又一本;你看到我的生活状态改善,精神越来越稳定,家庭越来越温暖。这样的变化,比任何知识干货都有力量。因为那是一个人用自己去教学,而不是躲在一堆概念背后说大道理。

有一次,我做了个小实验。把自己一年的成长写成一份清单,从最小的改变开始,比如早起十分钟,比如一周坚持三次运动,再到更大的突破,比如完成一门新的课程研发。刚写下来的时候,我觉得有些微不足道,但当我把清单递给身边的朋友,他们说:“原来你的变化是可以被量化、被看见的。”那一刻,我才真正意识到:成长,不在于喊口号,而在于你能不能让别人看到轨迹。

但成长的路上,也有失败和返工。比如健身,我一开始信心满满,买了私教课,可三个月后,体重几乎没动。那种挫败感,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没意义。后来我才发现,问题不是在运动量,而是在饮食结构。于是我重新调整,减少无效消耗,把能量花在最该花的地方。失败过,返工过,但正因为修正,后来的效果才真正出现。

资料显示,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,一个人能否持续进步,不在于他一时有多努力,而在于能否不断迭代,修正路径。成长,从来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一次次的更新。
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人们到底想追随一个怎样的人?更有钱的?粉丝更多的?创业更成功的?答案都不完整。因为我们见过太多有钱人不值得尊敬,太多大V为了流量不择手段,太多创业者事业做大却生活一团糟。人最终想追随的,是一个在不断更新里,成为更好版本自己的人。一个既有智慧,又有温度;既能赚钱,又能过得幸福;既能教人知识,又能做出榜样的人。

我认识的一位学员,加入顶峰会后做了一个决定:每天在朋友圈写三句话,记录自己的成长。她说一开始很别扭,觉得没人看,后来坚持一年,朋友们纷纷留言:“原来你变化这么大。”这种公开的记录,迫使她不好意思原地踏步。她亲口说:“原来成长可以被看见,被倒逼。”这就是更新的力量。

但更新不只是外在,更是内核。真正的成长,不是多赚几万块,而是能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。古人说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这是《大学》里的话,不是鸡汤,而是一种人生姿态。只有不断新,生命才不会枯萎。

所以,我越来越清楚:日日不断,年年更新,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承诺,更是对自己的要求。人如果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状态,就像一潭死水,表面看似平静,实则暗中腐烂。而更新,就是不断搅动这潭水,让它保持清澈与活力。

十年后,别人会不会还想和我同行?关键不在于我能讲多少知识,而在于他们抬头看我的时候,能不能看见一个比过去更强大、更智慧、更值得追随的人。

所以我把这句话送给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人:不要站在原地。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,愿你日日不断,年年更新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