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:为什么癌症偏爱C型性格?看完性格该改改了
2025-10-01
凌晨的病房走廊,灯光惨白。一个女人躺在病床上,骨瘦如柴,氧气管紧紧地贴在她的鼻翼上。她叫杨美美,年仅四十二岁,肺癌晚期。她拍下最后一条视频时,声音微弱,却清晰:“一定要释放情绪,别像我一样,把所有的痛都憋在心里。”
这句话像一记闷棍,敲在人心上。
她生前不抽烟,不熬夜,甚至还爱运动。可她的性格像一面绷紧的鼓皮,什么声音都往肚子里吞。丈夫失责,她不吭声;工作受气,她低头道歉;家庭重担压肩,她笑着扛下。脸上永远带笑,心里却暗暗流血。三年抗癌,三年委屈,这一切,把她一步步推到死亡的边缘。
医学博士罗大伦曾说过:“九成的病痛,都和被压制的情绪相关。”人民日报更直白:癌症偏爱C型性格。所谓C型性格,就是那些逆来顺受,习惯压抑,爱生闷气的人。他们看起来懂事、顾全大局,却常常在用生命偿还沉默的代价。
你以为沉默能换来和平,可身体不会被骗。你咽下的每一口委屈,都会在某一天以另一种形式爆发。
不久前,一则新闻同样令人唏嘘。江西抗癌博主杨美美走了,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。网友们唏嘘不已:一个好人,为什么偏偏是她?可细想,她的轨迹正符合了心理学所说的“癌症性格”。那些年,她努力扮演好每个角色,唯独忘了好好做自己。
而这样的故事,并非个例。
五十岁的会计桑硕,平日里敏感内向,遇事总爱钻牛角尖。丈夫下岗,女儿读研,经济压力如同重石,她整日闷闷不乐。三年后,乳腺癌找上门。医生摇头说,她长期的情绪郁结就是诱因。
临沂的“房主任”,舞台上笑谈往事,可背后是一段惨烈婚姻。被丈夫和公公轮番羞辱殴打,家务、农活全压在她身上,她选择隐忍。直到身体彻底崩盘,高血压、甲状腺增生、乳腺疾病一齐找来。她自嘲:“情绪病,比刀子割得还狠。”
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显示,九成疾病都与情绪相关。中医古话更直白:怒伤肝,思伤脾,忧伤肺,恐伤肾。身体是最老实的记账员,你对它做过什么,它都一笔笔写下。
那么,问题来了:为什么有人宁可憋坏,也不敢说?
在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,我听到过一句让人心酸的话:“很多C型性格的人,其实是被环境塑造的。童年时,他们习惯了讨好、压抑,以此换取脆弱的安全感。长大后,他们把这种模式延续到婚姻、工作、家庭。”换句话说,他们不是天生沉默,而是被迫习惯。
可代价太大了。沉默带来的不是和谐,而是溃烂。
如果说病是情绪的果,那么日常的忍耐就是种子。想要避免走向深渊,必须先学会在生活里动手清理这些“垃圾情绪”。
有个朋友试过一个小动作。每天下班回家前,他会在车里坐五分钟,把白天的不满用手机录音说出来,不留一句在心里。说完删除。他说,这像是一场秘密对话,没人听见,但心里轻快很多。刚开始坚持几天觉得麻烦,差点放弃,后来发现,正因为吐出来了,晚上才睡得更安稳。那次失败返工,反倒让他更笃定:坏情绪必须找到出口。
另一位女性朋友,则尝试了写“委屈清单”。她把所有不敢说的话写在纸上,不必寄出,写完撕掉。几个月下来,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心态松了很多,对伴侣也少了些怨气。
这种小实验,看似简单,却能让人当天就感受到不同。
当然,有人会问:难道要变成咄咄逼人的人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放开,并不是要你去攻击,而是要你学会“不必讨好”。冯唐说过:“内心要强大到浑蛋。”他的意思是,人要学会不被情绪困死,敢于表达真实。该拒绝的拒绝,该争取的争取。
心理学家武志红也说过:“走过千山万水,我们才知道,最重要的,是先照顾好自己。”爱自己不是自私,而是存活的前提。
试想,一个总是压抑的母亲,如何教孩子健康面对情绪?一个总是逆来顺受的伴侣,如何真正建立平等的婚姻?只有先学会取悦自己,才有余力去爱别人。
一个细节值得记住。杨美美在生命的最后,说出那句话:“一定要释放情绪。”那不是一句劝告,而是一份遗嘱。她用生命提醒世人:健康从来不只关乎饮食作息,更关乎你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。
生命本就短暂,活得压抑,不仅委屈,还危险。
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决定命运的,往往不是事,而是我们如何安放情绪。把委屈说出来,把眼泪哭出来,把压力跑出来,把微笑留给自己。这样,身体才会知道:它被好好对待过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话:“人生除了生死,其他都是小事。”健康和快乐,不该成为奢侈,而应是底色。别让沉默吞噬了你的光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