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你会和错的人结婚
2025-09-25

那天,天色未亮,乡间的小路上还笼着一层薄雾。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骑着电动车,车篓里放着刚割下来的韭菜,他要送到集市卖掉换钱。他的手冻得通红,可嘴里还是哼着小曲。等菜卖完,他要赶回家,陪妻子去医院复查。那是他的第二任妻子,和他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,只是因为前一段婚姻彻底崩塌,他急着有人一起过日子。有人说,他的第一段婚姻毁在“赌气”,第二段婚姻毁在“凑合”。他笑着摇头,说:“其实啊,我就是没看清自己,也没看清对方。”

这句话,听上去像是一个过来人的感慨,却也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说不出口的真相。

很多人会和错的人结婚,不是因为他们笨,而是因为在选择的时候,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选什么。

资料显示,中国每年大约有八百万对新人登记结婚,而离婚登记的数字也稳定在三百多万对。换句话说,大约每三对新人里,就会有一对最终走到尽头。婚姻不是赌博,可很多时候,赌的感觉却很浓。

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和错的人结婚?

表面上,这是个人选择;往深里看,是心理的惯性、社会的压力、文化的幻象交织在一起。有人追求所谓的感觉,有人害怕孤独,有人因为家庭催促,有人因为沉溺幻想。

一个姑娘曾经和我聊过。她说自己大学毕业没多久,就答应了相亲对象的求婚。她形容对方“人还可以,不算差”,于是就觉得差不多可以结婚了。结果三年后,她带着孩子离婚,最大的抱怨是“每天面对他就像面对一堵墙”。那一堵墙,其实是她当年草率的决定。

婚姻中的错,不是婚礼那天才显现的,而是在最初心动的片刻里埋下的。

想象一个小实验:假如你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约会,不去问“你喜欢看什么电影”“你家有几口人”,而是直接问:“当你心情很差时,你会怎么对待身边的人?”答案也许会让人尴尬,但至少比笑容和甜言蜜语更接近真相。可惜现实中,太少人敢这样问。大家更愿意聊天气、聊美食、聊兴趣,而不是聊那些将来真正会摧毁关系的细节。

另一对夫妻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。丈夫是个老实的工程师,婚前几乎没怎么和女友争吵过。他以为这是幸福的征兆。婚后才发现,她有强烈的控制欲,他有极强的自尊心。每次家务分配、孩子教育,都会演变成冷战。起初他们都以为忍忍就好,可随着时间推移,小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最后,他们在一次春节聚会后摊牌。丈夫说:“我从来没真正了解过你,你也没真正了解过我。”妻子没吭声,只是默默签下了离婚协议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婚姻里,人们常常因为“熟悉感”而误以为是“安全感”。心理学研究指出,人在选择伴侣时,潜意识里会寻找和童年经历相似的氛围。若一个人从小习惯了被忽视,他成年后可能反而会觉得冷漠的人“靠谱”。若一个人童年里经常被控制,他成年后可能会不自觉爱上强势的人。这不是幸福的选择,而是熟悉的陷阱。

我们说要避免和错的人结婚,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:没有人是完美的,所有婚姻都是“两个不完整的人凑在一起”。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缺陷,而在于能不能找到互相包容的节奏。

有一对朋友尝试过一个小动作。他们规定,每周一次“抱怨时间”。那半小时里,任何一方都可以畅所欲言,说出不满、委屈、甚至指责。另一方只允许倾听,不许反驳。结果很奇妙,本来容易激化的矛盾,反而被提前化解了。他们笑称:“抱怨完就像清理水沟,不积垃圾,水才会流得更顺。”

可并不是所有尝试都会成功。另一对夫妻模仿了这个方法,但三次之后失败了。因为妻子总觉得丈夫“不够真诚”,丈夫则觉得妻子“老是翻旧账”。他们意识到,方法不是万能的,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,再多的技巧都无济于事。于是他们暂停了这个实验,改成请心理咨询师介入。虽然尴尬,但至少比一味冷战强。

这让我想到,比尔·盖茨和梅琳达宣布离婚时,很多人惊讶,甚至惋惜。可他们的声明里那句“无法继续让彼此成长”,道出了婚姻的本质:合适与否,不在于外界的标签,而在于能不能在漫长的生活里彼此成全。

也许有人会问,那要如何判断“错的人”?有没有一套确定的标准?遗憾的是,没有。社会学家早就发现,所谓“幸福婚姻”的定义,会随着时代、文化、甚至经济条件不断变化。十九世纪的婚姻靠门第和土地,二十世纪强调浪漫和激情,而如今,更多人开始意识到“心理上的共同成长”才是关键。

我想起《红楼梦》里的一句评语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”婚姻也是如此,若不能洞察自己与对方的脾性与需求,再美的开场,也可能是错误的序曲。

所以,真正的功课不是寻找完美的人,而是先问清自己:我能否坦然面对自己的阴暗面?我能否在对方最糟糕的时候,依然愿意留下?我能否接受婚姻不会保鲜,而只是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的阶段?

婚姻不是避风港,而是一场共同造船的长旅。木板会裂,帆布会破,风雨会来。错的人,会让船一次次漏水,最终沉没;对的人,会和你一起补缝,哪怕风雨依旧,心中也会有一点安稳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