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不碰红利,不维系人脉式创业,让我走得更远
2025-09-25

清晨六点,菜市场的喇叭吆喝声此起彼伏,卖豆浆的大妈和卖油条的大叔互相招呼着顾客。一个年轻男人推着小推车走过,边走边在手机里记账。他不是来凑热闹,也不是做批发,他是在计算自己小店今天该进多少货。朋友劝他去参加一个所谓的创业沙龙,说能认识不少人脉资源,他笑笑摆摆手:“我就喜欢在摊位之间找感觉,不喜欢在酒桌上拼谁喝得多。”这句话,道尽了他这几年坚持的创业底色。

这几年,我见过无数人追逐红利,早上还在卖短视频培训,晚上就改做元宇宙炒概念。也见过太多人把所谓的人脉当成救命稻草,日复一日地在微信群里刷存在感,喝酒、送礼、拜码头,忙得不亦乐乎。表面上热闹非凡,实际上焦虑暗涌。红利退潮时,他们手里只剩一地鸡毛;人脉断裂时,他们发现自己竟无一技之长。

和他们相比,那位在菜市场算账的男人显得笨拙。他没蹭过什么风口,也没加入过什么“圈子”。可十年过去,他的小店越开越稳,生活也越过越踏实。为什么?因为他从不依赖红利,不靠人脉,而是一步步在自己的赛道里深耕。

社会学研究显示,商业成功往往分两类:一类靠环境红利,另一类靠个人能力。环境红利来得快,退得也快;个人能力见效慢,却能穿越周期。查理·芒格说过:“一辈子做对两件事就能很富有,一是找到什么有效并重复它,二是发现什么无效并规避它。”这句话听似简单,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定力。

创业圈有个词叫“风口”。风起时,猪都能飞。但风停了,摔下来的也是猪。很多人沉迷风口的快感,却忽略了风停之后的硬着陆。相反,不追风、不逐浪,专注长期主义的人,看似慢,却往往走得最远。那位市场里的男人就是这样,他每天记录顾客的需求变化,尝试在配方上做小调整。有次他把豆浆的糖分调低了一点,结果被老顾客抱怨“没味儿”,他没急着辩解,而是连续一周做了AB测试,摆出两种甜度让顾客试。最后发现年轻人更喜欢低糖,老年人还是偏甜。他干脆分出两个品类,把需求分流。这个小实验,让他比周围同行多留住了30%的顾客。

这样的试验看似微不足道,却比无数宏大的口号更踏实。创业,本质就是在一次次低成本的尝试中找到正确答案。失败不可避免,但关键在于能否返工和修正。那次调糖的失败,如果他硬着头皮坚持,结果只会丢掉客户;因为愿意返工,他才真正收获了增长。

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朋友的故事。她在电商平台开店,起初每天都在研究同行的爆款,模仿上架,希望蹭到红利。刚开始订单确实不少,可两个月后平台算法调整,流量被新店瓜分,她的店瞬间跌到谷底。那段时间她几乎崩溃,觉得自己不适合创业。但冷静下来后,她决定抛开那些花哨玩法,转而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。她联系工厂改良面料,邀请真实顾客拍穿搭照片,逐渐把复购率拉了上去。半年后,订单量回到峰值,甚至比当初更稳。她说:“我终于明白了,红利是别人的,复购才是自己的。”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自洽”,意思是内在和外在保持一致。那些天天追逐红利的人,看似兴奋,其实内心空虚;那些依赖人脉维系的人,看似关系广,其实缺乏安全感。真正自洽的人,不需要向外求,而是把内心的节奏安放在手里。他们可能性格内向,不喜欢聚会,却能用时间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价值。

不依赖人脉,不代表拒绝合作。恰恰相反,社会化程度高的人更懂得,关系不是喝酒换来的,而是价值交换出来的。真正长久的关系,从来不是维系出来的,而是互相成就。哈佛商业评论曾发布文章指出,高质量的人际连接,不在于数量,而在于是否能提升彼此的意义感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朋友不多,却能得到关键支持。

那位市场里的男人就说过一句话:“我不怕没人脉,我怕我自己没用。”这句话听上去粗粝,却是真相。真正能让你走远的,不是你认识了谁,而是你自己能为别人创造什么。人脉是果,不是因。

创业也不是拒绝变化,而是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不变。有人问过他,为什么不扩张,不开更多连锁?他笑了:“我不羡慕别人赚快钱,我安心赚属于我的钱。”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。”他很清楚自己的边界,不被贪念裹挟,所以步子迈得稳。

这种笨拙的坚持,在当下显得格外稀缺。太多人急功近利,渴望一夜暴富,结果往往一地鸡毛。那些真正活得安稳的人,往往不喧嚣,不追逐,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再慢也能抵达。

或许,这就是不碰红利,不维系人脉式创业的价值。它让人保持独立,不被外部裹挟;它让人专注内在,不因浮躁而迷失。有人说,这样会错过很多机会。但真正的机会,从来不会被人脉决定,而是被实力筛选。

正如《论语》里说的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在资源匮乏时,君子依旧坚守本分,不随波逐流。这种稳健,才是穿越周期的力量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