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后,再读他大学及工作期间的感悟,我才明白活该他这么成功
2025-09-24

深夜的南开校园,灯光稀疏,机房里却还亮着。一个年轻人正埋头在电脑前敲代码,屏幕反光映得他眼神专注。那一年,他才20出头,没人知道,这个安静的男生日后会带出一家影响全球的公司。多年后,他卸下字节跳动CEO的身份,回望自己的求学与工作感悟,人们才恍然大悟:他活该这么成功。

张一鸣的故事,很容易被讲成传奇。但当我们真的去翻看他的成长轨迹,就会发现它其实没有那么“神秘”。不靠天赋光环,而是靠着几条朴素到近乎无趣的原则:耐心、知识、伙伴;责任心、好奇心、不甘平庸。换句话说,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,而是早早打下的根基。

他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三件事,一个是写代码,一个是读书,一个是修电脑。看似枯燥,却恰恰磨出了长期主义的耐心。那时候,他常常熬夜泡在实验室,把别人打牌、打游戏的时间用来阅读传记。资料显示,2001年至2005年,中国高校每年平均有近400万大学生毕业,真正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。多数人在平庸中度日,而他却在一次次重复中,练出穿透未来的耐性。

那天,他和同学一起修电脑,顺带帮忙建网站。没想到,这份热心让他收获了未来的创业伙伴,也收获了人生伴侣。他开玩笑说:“我装过的电脑有几十台,后来同学打招呼都说:嗨,你的电脑还是我装的。”看似小事,却在潜移默化间,把人与人的链接织得更紧。伙伴的价值,常常是在无意间埋下的。

进入酷讯工作后,他一开始只是普通工程师。可短短两年,他就带起了四五十人的团队。秘诀是什么?不是技术最好,不是学历最高,而是责任心。他经常做一些“不属于自己”的工作:新人入职时他主动讲解系统,别人有问题他愿意帮忙解决。久而久之,他不仅掌握了更多技能,还获得了信任。表面上是付出更多,实际上是为未来积累了更大的空间。

他曾说过:“你的责任心,会驱动你做更多的事情。”这句话听起来朴素,却正是他能不断突破的原因。很多年轻人容易陷在“这不是我分内之事”的框架里,最后限制了自己的成长。而他选择了另一条路:能做就去做,哪怕暂时没有回报。

当然,他也经历过失败。早年创业的九九房,并没有做出预期的成绩。但他没有停留在懊悔,而是从失败中抽取经验,再次出发。返工的代价很大,但他愿意付出。他自己总结:“耐心不仅是等待,也是深度思考,也是寻找伙伴。”这份返工意识,让他在创办今日头条时更稳,更敢下注。

2011年,他在地铁上观察到一个细节:报纸摊越来越少,读报的人也越来越少,而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却在暴涨。这种对趋势的敏感,源于长期的阅读和知识积累。他很快捕捉到:信息传播的介质正在从纸媒转向手机,个性化推荐将成为未来。这一判断,直接催生了今日头条。公开数据显示,今日头条在2012年上线后,用不到两年就突破了1亿用户。看似一鸣惊人,其实是多年沉淀后的厚积薄发。

在一次分享里,他提到年轻人的五个特质:好奇心、乐观、不甘平庸、不傲娇、判断力。这五条几乎可以作为他的写照。他自己就是那个不断去学新东西的人,也是那个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的人。很多人笑他创业目标太大,但他宁愿相信可能性。

他不傲娇,愿意从小事做起,也能延迟满足。反而是一些聪明人,觉得自己属于前1%,结果拒绝做基础工作,最后停在原地。他的同事里,有人被安排做数据统计这种“边缘活”,后来却因为踏实肯干,做到了一家十亿美元公司的副总裁。这些案例,无一不说明一个道理:不怕起点小,就怕眼界低。

他还提醒年轻人,要有长远的判断力。2006年、2007年,很多毕业生更愿意去IBM、微软这些外企,因为薪酬高、名气大。但他选择了百度,理由很简单:成长空间大。事实证明,那一批敢去新兴公司的年轻人,后来都在行业里站稳了脚。

在卸任CEO的内部信中,他写道:“我希望相对专注学习知识,系统思考,研究新事物,动手尝试和体验,以十年为期,为公司创造更多可能。”这句话很打动人。放下日常管理,把眼光放向未来,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。很多人沉迷于眼前的成绩,而他却主动跳出来。耐心,再次发挥了作用。

有一次,他在和年轻人对话时说:“创业不只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自我实现,为了遇见更多优秀的人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一种很纯粹的动力。赚钱是结果,但不是目的。目的,是去做那些理论上可行、但没人敢做的事情。

反观我们自己,能不能学到点东西?其实不需要创业,也能用到这些感悟。比如今天你就可以试一个小动作:下班前,主动帮同事解决一个不属于你分内的问题,看看自己能学到什么。再比如,给自己定一个远一点的目标,不是下个月涨多少工资,而是三年后能做什么样的事情。短期或许没变化,但长远看,你会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。

正如他在演讲中说过:“年轻人关键是立志高远,享受拼的过程,不自满,不懈怠。”这句话并非口号,而是他亲手验证过的。耐心、责任心、长期主义,听起来很普通,却是最不普通的成功密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