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清华教授宁向东:能干成事的人,无非是摸透了人性
2025-09-24

傍晚的会议室,灯光有些刺眼,创业团队围坐在一起,桌上摊着一堆融资方案。有人激动拍桌,说我们应该拿下这笔钱,马上扩张;有人却摇头,担心股权被稀释得太狠。空气里弥漫着焦躁和不安。就在争吵快要失控时,年长的合伙人轻声说了一句:“能干成事的人,从来都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懂人性的。”全场安静下来,像是有人突然拉开了一扇窗。

在商业世界,聪明不缺,热血也不少,但最后能真正把事干成的人,往往是摸透人性的人。宁向东教授的那句话——公司治理的核心是“做大蛋糕,分好蛋糕”——看似简明,却直击人性本质。因为所有的制度、战略、规划,最终都要落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。人心顺了,机制才有力量;人心散了,再好的计划也会塌。

企业像一个舞台,股东、管理者、员工,各自带着诉求登场。股东要回报,管理者要权力与空间,员工要体面与希望。看似各执一端,实则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:我在这里的付出,值不值得?所以,公司治理不只是算账,它更像一场微妙的平衡术,要让人性里的自利与合作同时存在,并且不至于冲突到不可收拾。

宁向东把这称为“共生的智慧”。共生,不是让所有人都永远待在一起,而是让适合的人发挥最大价值,让不适合的人体面退出。这和很多企业家想象中的“永远团结”不同。真正的团结从不是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,而是让那些真正愿意拉车的人,把车拉动。

这背后,需要布局思维。布局不是做局,而是看见长远。亚马逊早年的故事常被提起。贝佐斯在创立时就定下三条原则:客户至上、创造性员工、长期主义。听起来老生常谈,但多年之后,它们构成了亚马逊的飞轮效应。为什么?因为他看见了驱动未来的关键资源不是钱,而是人,是愿意长期投入的伙伴。布局思维,就是要在一开始,就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算进来。

但光有布局不够,还得有博弈思维。博弈不是阴谋,而是预判。在什么场合、对谁说多少话、给多少权力和利益,这些都是企业主导者必须拿捏的。任正非守住华为的股权安排,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华为把大部分股份留给工会委员会,表面看是员工持股,实际上保证了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不被外部资本侵蚀。员工分红得到激励,企业家精神也得到保全。这样的设计,看似复杂,其实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把握。

制度能解决很多问题,但制度之外,人性才是根本。哈耶克说过,一种坏制度会让好人做坏事,一种好制度能让坏人做好事。可即便如此,制度也无法完全替代人。企业的成功,本质上还是企业家精神的胜利。

企业家精神是什么?是敢于提问,敢于观察,敢于试验,敢于跨界交流。克里斯坦森研究过企业家和普通管理者的差别:管理者提的问题,是如何在现有框架下做得更好;企业家提的问题,是怎样才能改变现状。管理者观察流程,企业家观察终端用户。管理者追求稳定,企业家愿意用小试错换来大突破。这就是区别。

但精神不能空谈,还得落实到具体能力上。看方向,是首要的。方向错了,再努力也是徒劳。诺基亚的故事已经成为警示:他们没有犯错,却输掉了未来,因为方向跑偏。任正非那句话“方向要大致正确,组织要充满活力”,是企业家最低的自我要求。

定模式,是其次。商业模式不是写在PPT上的,它是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结合点。选择哪些客户,不选择哪些客户,这背后考验的是取舍。企业家必须想清楚,自己真正能为谁创造价值。

搭班子,是第三关。创业初期,很多人喜欢找一群牛人,幻想拼凑出一个梦之队。可真正的搭班子,往往要找那些打过逆风球的人。顺境里人人都能得分,逆境里才能看出谁能守住局面。组织的智慧,不是把强者堆在一起,而是让不同性格、不同经历的人,形成真正的互补。

做产品,则是最后一道门槛。很多创业者害怕去面对客户,怕被挑刺,宁愿窝在实验室。但真正的产品经理,必须走到客户那里,听见他们最直白的抱怨。雷军说过“站在风口上,猪也能飞”,但他真正的秘诀,不是蹭风口,而是不断打磨产品。产品是企业的灵魂,能不能持续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,决定了企业能否穿越周期。

说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问:如果制度、人性、精神、能力都具备,企业是不是就能长盛不衰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公司治理不是灵丹妙药,它像医生,能延缓衰老,却不能让人不死。企业如同人,总有寿命。治理的意义,是让企业活得更久、更健康,而不是永不消亡。

更大的风险,常常来自企业家自己。制度再好,如果创始人频繁破坏,企业也会走向崩塌。中小企业尤为如此,很多老板喜欢学大公司,一会儿模仿华为,一会儿模仿谷歌。结果学到的只是皮毛,却没学到精髓。宁向东提醒过,真正的学习,不是照搬模式,而是悟道。悟道,不是为了结果,而是在不断思考和执行中,积累属于自己的理解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失败返工的故事。某家初创企业,一开始急着模仿硅谷模式,把股权摊得很平均,人人都是合伙人。结果不到一年,团队分裂。返工的过程很痛苦,创始人重新收拢控制权,设计了新的激励机制,才算稳住。有人评价说:“那次失败,逼着我们真正看见了人性。”可正是这次返工,让他们的制度更牢固。

对中小企业来说,治理问题的核心,往往不在术,而在道。术是技巧,道是根本。方向、模式、团队、产品,这些是术;洞察人性,把握平衡,才是道。正如古语所说:“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。”企业家要做的,是认清自己站在哪里,墙会不会倒,而不是盲目模仿别人站过的位置。

归根结底,能干成事的人,从来不是最会喊口号的,也不是最会画饼的,而是能在复杂的人性中找到平衡,把人心聚拢,把事情落地的人。聪明人很多,懂人性的人却稀缺。能看透人性,又能利用制度去引导人性,才是真正的企业家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