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30岁当上高管的秘诀:可能是向上管理做得好
2025-09-19
凌晨的机场候机厅,灯光冷白,广播一遍遍提醒旅客登机。她坐在角落,抱着电脑,手指不停敲击键盘。旁边有人困到打盹,有人刷着短视频笑出声。她却在复盘白天的会议——老板突然点名,问她对一个投资项目的判断,她没有慌乱,答得条理清晰。会后,有同事半开玩笑地说:“你怎么总能踩在领导想听的点上?”她笑笑没回,只在心里轻声说:因为我一直在练习向上管理。
很多人只看见她三十岁就做到高管的位置,觉得是运气,或者能力特别拔尖。可她自己清楚,这一路,更多靠的是在每一任领导身上积累下来的信任。她从不主动提升职加薪,却总能在合适的时候被老板推到更高的位置。有人说这是情商,有人说这是手腕。她更愿意承认,这就是向上管理的力量。
所谓向上管理,本质不是溜须拍马,而是理解领导、影响领导,帮他们更好地拿结果。有人一听就皱眉,觉得不公平,甚至带着鄙夷。但事实是,在任何组织里,真正决定资源走向的,始终是上级。你可以选择忽视这一点,但忽视的代价,往往是停在原地。
八年职场,她遇过三类领导。第一类强势果断,节奏快到让人窒息。这种领导最怕的是下属拖沓,所以她学会在汇报时三句话切中要点,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判断。第二类谨慎多疑,习惯把一件事拆成无数细节去验证。面对这种人,她就提前准备资料,把每一个可能的漏洞都堵死。第三类看重氛围,喜欢团队的和谐。于是她在这种环境里学会调节人心,把团队里潜在的矛盾先消化掉,不让领导费心。不同的性格,不同的策略。
她还记得自己的一次试错。刚带团队时,她习惯凡事都如实上报,连一些小问题也第一时间告诉老板。结果是,老板被一堆细碎的消息弄得焦躁,甚至觉得她没能力独立处理。直到有一次,一个小故障被她团队自己解决了,她才明白: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要抛给领导,分清轻重缓急,才是真正的专业。那次返工的经历,让她学会了管理信息的节奏。
资料显示,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·梅耶在情商研究中提到,能准确读懂他人情绪并调整沟通方式的人,往往更容易在组织中取得领导信任。换句话说,向上管理不只是技巧,而是一种情商的体现。
有一次,她的领导在走廊突然问起项目进展。当时她心里其实还没十足把握,但她没有急着说“还不确定”,而是用了一种替代方式:“我们目前看到两种可能的路径,我倾向于A,因为能更快拿到结果,不过我也保留B的方案作为兜底。”领导点了点头,说:“好,就按你的想法推进。”那一刻,她意识到,向上管理不是给领导答案,而是让领导在安全的范围内,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的。
她也曾经和一个前领导成为朋友。私下聚会时,两人可以畅聊人生。但当那位朋友升职成为她的直接上司,一切都变了。她一度觉得别扭,后来才想明白:职场里,上下级关系永远不会因为私情而消失。正如一个老同事提醒她的那句话:“你以为叫他名字,他就不是你老板了吗?”她笑着喝了一口酒,那一刻算是彻底接受了这个规则。
向上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影响力。影响力不是职位赋予的,而是你能不能带着团队一次次做成事。她带过的一个项目,本来大家都不看好,但她拉着团队加班,自己先跑去说服合作方,最终项目超额完成。她没有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,而是让团队成员在复盘会上一个个讲自己贡献的部分。她记得很清楚,那天有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技术同事眼眶都红了,说:“第一次觉得自己被看见。”从那以后,团队死心塌地跟她。真正的影响力,就是能让别人愿意和你并肩,而不是被迫跟随。
也有人问她:这是不是一种算计?她摇头。在她看来,算计是掩藏目的,而向上管理是明确目标——我要成长,我要机会,我要空间。区别在于,前者靠消耗关系,后者靠创造价值。
为了让自己不过度依赖人际关系,她给自己设过一个小实验。每年,她都会主动承担一个高风险项目,把自己推到领导无法忽视的舞台。做成了,就证明能力;做砸了,她也会第一时间背锅。背锅并不好受,她至今还记得某次项目因为供应商出问题彻底失败,她主动在会上说:“责任在我。”当时空气安静到能听见呼吸声。可就是因为那次,她赢得了领导的信任。领导后来对她说:“我知道你不是万能的,但你敢担责任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她也不是没有低谷。二十八岁那年,她错判了一个投资方向,导致团队损失了半年业绩。外部有人质疑她只是靠着“哄老板开心”才上位。那段时间,她夜里常常失眠。直到她的老板在年终总结里说了一句话:“能力再强的人都会犯错,但敢于修正错误的人,才值得托付。”那一刻,她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。责任与信任之间,就是向上管理最坚实的纽带。
公开信息显示,哈佛商业评论曾在2021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,向上管理并不是权谋,而是现代组织必备的能力之一。文章里提到一句话:“你无法选择你的老板,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影响你的老板。”她在看到这句话时,忍不住想起自己八年的职场路。
很多人以为,升职靠的全是拼命干活。可她清楚,如果不能让领导在你身上看见价值,你的努力很容易被淹没。向上管理的本质,就是让你的领导愿意带你走得更远。
有人评价她:“她最大的本事,不是聪明,而是让领导觉得离不开她。”这话听起来冷,但她自己心里明白,这是最真实的褒奖。因为当一个人不再只是“工具人”,而是能和领导在关键时刻并肩作战的人,他的价值,才真正被看见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