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修道是如何正义、利他而轻松的搞钱
2025-09-18
那天早晨,我在菜市场看到一幕。一个卖菜的大姐,边收钱边笑着说:“你别急,我这秤很准,不坑人的。”话一出口,顾客立刻掏钱买了一大袋。她没讲大道理,也没打折促销,只是让人觉得买她的东西放心。走出市场,我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:真正的修道,或许就是这样,正义、利他,却能轻松地把钱赚到手。
人一说到“搞钱”,脑子里就容易浮现紧绷的画面:996的疲惫,投资的焦虑,甚至还有一些灰色的捷径。但问题在于,这样的钱,即使来了,也留不长。因为背后缺少一个更深的支点——那就是正义和利他。表面上看,钱是从客户或用户那里流出来的,实际上,钱永远来自于信任。当别人相信你在帮他,而不是利用他,你的钱就来得轻松。
我想起一个真实的例子。几年前,一位做编程课程的朋友,刚开始只想着把课程卖出去,天天发广告,效果极差。后来他改了个小动作:先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公开整理,写成免费的系列推文,附上案例和代码。没多久,就有上千人主动加他,甚至有人留言:“我愿意付钱跟你学。”他的课程再也不需要硬推销了,因为他先让别人得益,再让自己得益。这就是利他的力量。
但利他并不意味着牺牲自己。很多人误解,说“利他就是自己吃亏”。不对,真正的利他,是一种共赢。比如共享单车刚出来时,大家觉得方便,企业也通过流量和押金赚钱。表面上是公司让利,实际上他们赢得的是一个新市场。读到这里,你不妨试试一个小实验:今天就把自己手头的技能,免费帮助一个人解决一个小问题,不用多,只要十五分钟。然后观察他是否会因为这份帮助,在未来把机会反送给你。这就是利他回流的逻辑。
当然,也会有人质疑:是不是所有利他都会有回报?答案是否定的。有时候,你的付出会石沉大海。这就是一次“返工”。我认识一位写公众号的朋友,刚开始拼命免费分享干货,结果一年过去,读者寥寥,收入为零。他差点放弃。但他后来调整了方向,把干货整理成系统化课程,留下一部分免费,剩下的收费。读者觉得合理,收入也迅速增长。这说明,利他不是盲目给,而是有边界、有设计的给予。
资料显示,2022年中国公益慈善捐赠总额超过2000亿元,但同时,网络诈骗案件也在高发。这背后的对比说明,人们愿意花钱在“可信任的利他”上,却对“假利他”深恶痛绝。一个行业如果想长远,就必须有人为它背书。比如支付宝刚上线时,最大的阻力是用户不敢信任。马云站出来说:“钱放在我们这里,如果丢了一分,我赔你一百。”这就是正义的姿态,敢于为用户兜底。于是,信任一旦建立,钱也就自然涌进来了。
这并非个例,在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。无论是医生坚持用最安全的药,还是老师愿意花时间答疑,抑或是农民种地不用农药,这些看似“不计较”的举动,反而让他们更受欢迎。因为人们的心里都明白:真正值得花钱的人,是那些替别人多想一步的人。
但为什么很多人明知道如此,还是走不进这种轻松赚钱的状态?一个关键矛盾是,人太容易被短期利益诱惑。比如电商商家,用虚假折扣吸引流量,短期内赚快钱,长远来看,用户信任崩塌,再低价也没人买。反之,真正能轻松赚钱的,是敢于把规则摆明的人。正义,不是高喊口号,而是在交易的细节里坚持透明。
我曾和一位投资人聊过,他说:“我投项目,最看重的不是能不能一年内赚大钱,而是创始人愿不愿意站在用户的角度做事。”这句话,道破了本质。钱,是对正义和利他的一种奖赏。
所以,真正的修道,不是脱离俗世,而是在人间烟火里,把钱和道打通。钱,是工具,道,是原则。当你用道来驾驭钱,钱才会乖乖为你服务。
这里有另一个小动作,你今天也可以尝试:当你下次和客户沟通时,不要急着推销,把他真正的痛点写下来,然后帮他梳理出一个解决方案,就算他暂时没买,也会记住你的真诚。这种积累,迟早会变成机会。
正如《道德经》里的一句话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水从来不和石头硬碰硬,但它能润泽一切。利他也一样,看似退一步,实则走得更远。
或许,有一天你会发现,搞钱并不一定意味着疲惫和算计。真正的修道,是用正义换信任,用利他换机会,用轻松换长久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