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教授肖知兴:为什么做企业,海归往往做不过农民?
2025-09-18
夜里十一点,县城的路口,霓虹闪烁。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人,提着电脑包,脸色沉沉。他刚从海外读完博士回国,进了家乡一家国企的创新部门,本以为能大展拳脚。可半年过去,他发现自己的方案一次次被搁置,连一个小项目都没能真正落地。反倒是隔壁镇上的农民兄弟,靠着亲戚几亩地种出来的果子,配上短视频直播,销量早已突破百万。他忍不住问自己:为什么自己读了那么多书,反而干不过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?
这并非孤例。资料显示,中国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公布的数据中,农村电商交易额已超过1.7万亿元,活跃卖家数量超过1500万。许多卖家学历并不高,却能精准判断市场、迅速调整供货。而与此同时,不少高学历的海归创业者,却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屡屡碰壁,甚至在最基本的团队管理上都摇摇欲坠。表面上是知识差距,实际上是心性与实践的落差。
那天,一个朋友讲给我听他的亲身经历。他在硅谷工作多年,回国后开公司,一心想打造一款高科技产品。他招了一批海归,写了几十页商业计划书,市场调研、竞争分析全都备齐。可资金一烧,就是半年没结果。最后只得解散团队。临别时,有人安慰他:“至少思路很先进。”他苦笑:“先进不值钱,能跑通的才值钱。”同一时间,他的表弟在老家开了一家快餐小店,学别人打折促销,甚至照搬菜单,结果不到一年就开了三家分店。高低立判。
这并不是说知识无用,而是书本与市场之间,横着两片汪洋。第一个汪洋,是理论到经验的鸿沟。兵书里说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,在纸面上有道理,但落到实战,马谡守街亭就成了自取灭亡;而项羽破釜沉舟,却打出了声威。道理相同,结局迥异,差别在于攻守之别,在于火候与分寸。书本教给你的,是概念,是逻辑;但市场要的,是时机,是手感。这手感,只能靠亲身摸爬滚打。
第二个汪洋,更凶险。那是经验到行动的距离。很多人不是不知道怎么做,而是不愿意去做。就像一对一谈话,外企经理习以为常,可不少本土老板却避之不及。他们明明知道沟通能减少摩擦,却宁可把问题压在心底。为什么?因为尊重,才是最稀缺的能力。一个小学毕业的女老板,能把十几个职业经理人团结在身边,靠的不是术,而是心。她逢年过节第一个感谢的,不是财神庙,而是高管们。她的至诚,换来团队的死心塌地。
股权分享也是同理。很多人开口闭口学华为,却舍不得真分。嘴上喊“伙伴”,心里还是把员工当打工仔。可当工资卡上第一次出现非工资、非奖金的钱时,员工才会真切地觉得:这是我的公司。舍不得,就永远到不了那一刻。农民为什么往往更快迈出这一步?因为他们知道,靠一个人干不成,必须靠一群人。于是他们愿意分钱,愿意让别人一起长大。舍得,才有聚拢。
这也是“海归做不过农民”的深层逻辑。海归习惯在理论里找答案,农民却习惯在试错里摸路。詹姆斯·马奇把这叫做“浅层学习”:模仿、试错、天择。农民不会浪费时间证明理论,只会直接做,错了再改,不合适就换。而海归常常困在深层学习的执念里,非要先弄明白逻辑链,结果等他明白,机会已过去。市场不是课堂,没人等你写完论文。
但农民的优势不止在实践。更深的,是凝聚力。莆田、温州、潮汕,这些地方的生意人,最看重的是名声,是江湖地位。你可以欺负外人,但绝不欺负本地人。因为一旦坏了名声,整个圈子就会把你排斥。这种方言社区的紧密联系,本质上是一种地方自治,是组织合力的来源。而很多高学历的人,恰恰缺乏这种牵连感。读书越久,根越浅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反而越稀薄。
我曾见过一幕。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在会议室里激情澎湃,展示自己的PPT,上百页,图表漂亮。但他请来的投资人,眼神始终淡漠,直到一个本地小伙子走进来,说:“我已经有三十个线下代理,下周开始能铺货。”投资人立刻来了精神。最后签约的,不是会写报告的博士,而是能跑市场的农民后代。有人说不公平,其实很公平。商业是结果导向,不是文凭导向。
如果说农民赢在“行”,那海归常常输在“知”。他们习惯了复杂的流程、完备的制度,习惯了在有保障的环境里发挥聪明才智。一旦来到制度未必完备的环境,就会出现错位。他们想学乔布斯,想亲自做产品经理,却忘了乔布斯背后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,有库克这样的搭档。缺了土壤,学来的不过是姿势。没有命,却染了病。
那么,出路在哪?答案也许并不高深。那位博士朋友后来做了一个小实验。他放下大项目,转而每天只盯一个小目标:和三个潜在客户聊完天,不管成不成。三个月后,他拿下了第一单,虽然不大,但终于让公司活了下来。他说:“我终于明白,海归要学的不是新概念,而是农民的耐心。”另一个朋友则尝试给团队股权,但开始只象征性地给了一点。员工反应冷淡。他以为失败了,后来调整方案,分红与岗位挂钩,才慢慢见效。这一返工,让他意识到:公平,远比慷慨更重要。
这背后还有更深的责任问题。一个企业能不能长久,不在于模式炫不炫,而在于领导者愿不愿意成为团队的安全基地。农民往往比海归更能做到这一点,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互相依赖的关系网里,懂得什么叫共生。而不少海归,习惯了个人成就,习惯了自我展示,却缺乏让别人心安的能力。结果是,人才来了一波又一波,却留不住。
正如休谟所说:“真理若存在,一定藏在深而难的地方。”做企业也一样,容易得来的道理往往是假象。海归想赢过农民,不是靠更漂亮的履历,而是靠更坚韧的行走。读书的价值,不是让你脱离土地,而是让你看懂土地。农民靠直觉和试错走到今天,海归要做的,是把所学化为手感,把抽象落在泥土里。只有这样,知与行,才算真正合一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