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0岁做什么,可以在5年后受益匪浅?
2025-09-18

那天我遇到一个28岁的年轻人,他刚从一家大厂离职,手里攥着赔偿金,脸上写满迷茫。他问我:“如果我30岁了,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是不是已经晚了?”我看着他,心里闪过无数故事。30岁确实是个节点,不年轻到可以任性,不年长到彻底放弃。这个阶段你做的选择,往往会在五年后决定你的轨迹。问题是,你能不能在当下,做出让未来的自己感谢的决定。

很多人到了30岁,总以为自己缺的是机会,其实缺的往往是稀缺性。资料显示,2023年中国职场人平均35岁就面临晋升瓶颈,很多岗位替代性极强。表面上看,每天996很拼,实际上在公司眼里不过是一个可被轻易替换的螺丝钉。真正能撑过35岁危机的人,往往不是因为更努力,而是因为更稀缺。稀缺,才是定价权的来源。

我认识一个做地产中介的朋友,别人眼里中介满大街都是,可他钻进了上海老别墅的租赁市场。市中心老别墅永远不会再多一套,他手里却握着一百套资源,和房东签的是十年合同。租金加价一倍照样有人抢。这种稀缺,哪怕外行人觉得小众,却能让他在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。和他聊天时他说:“我就是这条链条上最稀缺的环节。”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因为它点破了本质:稀缺资源才决定财富分配。30岁时如果你还在盯着眼前的工资,不如去思考,自己在哪个维度能做到不可替代。

可稀缺只是开端,你还得选对方向。就像开车时,如果走错车道,哪怕你再用力踩油门,也只能眼睁睁看别人超车。一个朋友曾开车带我去佛山,他说战略就是选车道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为什么有人拼了命,结果还是一败涂地。因为选错了路。这个世界上,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,只有当下最合适的选择。人们纠结,是因为总想同时得到A和B的好处,而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。但现实残酷,选择A就必须承担A的后果,选择B也一样。很多人希望“完美选择”,结果只能停在原地。30岁如果还没学会承担,那五年后必然被淘汰。

说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朋友的失败尝试。他在30岁那年选择了副业,想着多一条路,结果三个月后放弃。因为他分散了精力,本职工作没做好,副业也没跑起来,反而陷入焦虑。返工的代价,就是被公司降薪。但这次失败,让他终于醒悟过来,把全部精力放回主业,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三年,反而成了行业小有名气的专家。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敢修正。30岁以后最宝贵的,不是试错,而是返工能力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极容易被忽视:管理。很多人以为管理是升职后的事,其实不是。即便你只是一个个体贡献者,你依然是自己人生的CEO。过去你只需要完成任务就行,现在你得学会通过别人达成目标。带一个人和自己做完全不同。你要把问题抽象成目标,传达清楚,看着别人完成。这种能力,才是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跃升。没学会,终究会被困在最底层。30岁时如果你还只盯着手头的一亩三分地,五年后你会发现身边的人早已通过系统性思维把你甩开。

我见过一个很实用的小动作。有人坚持每天睡前花十分钟,复盘今天自己是“执行者”还是“管理者”。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停留在执行,就要主动去找机会训练管理,比如带新人、主导一个小项目。这个习惯坚持下来,一年后,他从一个普通工程师变成团队负责人。很多人觉得这是命运安排,其实不过是日常训练的复利。

说到复利,就不得不提积累。30岁最大的财富不是工资,而是能力的复利。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,在知识经济时代,个人学习投入和未来收入高度相关。换句话说,你在30岁投入的学习,会在35岁变成收入。问题是,大多数人宁愿刷短视频,也不愿意系统学习。五年后差距,就这样拉开。你今天随手看的一个案例,明天可能就是你的竞争对手的武器。

有人问我,30岁到底该做什么?我给他的回答很简单:让自己变稀缺,选对赛道,学会管理,持续积累。听起来平淡,可里面藏着最扎实的逻辑。你掌握了稀缺资源,就有定价权;你选对了赛道,就有复利效应;你学会了管理,就能从个人跃升到系统;你持续积累,就能在35岁后依然拥有竞争力。这些不是空话,而是实实在在能落地的路径。

我知道,很多人依然会怀疑,会想找一条捷径。但真相是,没有任何捷径能替代时间和积累。机场的一碗面之所以能卖99块,是因为那里的人流稀缺;一个老别墅中介之所以能富足,是因为他掌握资源;一位普通人之所以能在35岁后不被淘汰,是因为他在30岁时做对了选择。稀缺、选择、管理、积累,看似普通,却是穿越时间的钥匙。

所以,当28岁的年轻人问我:“30岁做什么,五年后能受益匪浅?”我对他说:“别急着找答案,先问问自己——我在稀缺吗?我选对路了吗?我会带人吗?我在积累吗?”如果这四个问题你能逐一对照并坚持下去,五年后,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