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假期,最推荐给你的10部电影和9本好书
2025-09-18
国庆长假前夜,朋友圈被一句话刷屏:“假期要么堵在路上,要么躺在床上。”有人跟风订机票,结果航班延误;有人冲进景区,结果人山人海;也有人,干脆把手机一丢,选一部电影、一本文学,在家就过一个安静的假期。不同的选择,映照的其实是一个共同的问题:我们到底该怎样度过那几天不必为工作奔忙的时光?
我有一个朋友,上班时最爱喊忙,假期却忍不住刷短视频,等到五天一过,抱怨一句:“啊,假期怎么又没干成点什么。”他不是个例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,截至2023年底,中国网民人均每天在手机上花费超过5小时,其中大量时间都流向娱乐和社交。可讽刺的是,在这5小时里,真正能让人沉淀下来的,却少得可怜。于是,假期的意义往往被稀释成了一场漫无目的的消耗。
而另一种人,他们会在假期里列一份小小的清单,把时间交给书籍和电影。这并非矫情,而是因为电影和书,其实是最廉价、也最直接的“生活延伸”。一部电影,两小时里能浓缩几十年的人生;一本书,几万字能打开另一个完整的世界。它们让人暂时逃离日常的琐碎,却又悄悄提供另一种看待现实的角度。正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过:“真正的发现之旅,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,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。”
电影的魅力,在于它的即时冲击。比如姜文的《让子弹飞》,有人看热闹,有人看隐喻,有人看百姓的麻木和官场的荒诞。短短两小时,能让人笑过、骂过、思考过,再回到现实里,心里却多了一个“参照系”。同样的,《革命者》里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,临刑前那段慷慨陈词:“我愿意直面黑暗,因为我相信终有一天阳光惠普整片中国大地。”这句话足够一个观众在影院里泪流满面,也足够他走出影院时,心底留下久久不散的震动。电影是最直观的,它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压缩进影像里,带来的是一瞬间的强烈震撼。
书的力量,则在于它的慢火熬煮。比如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,一本心理咨询师的记录,写尽爱与孤独、遗憾与选择。读者在文字中看到别人的痛苦,却也在镜像中看见自己的困境。合上书的时候,可能不会立刻“被治愈”,但某个角落的坚硬,会慢慢松动。又比如张嘉佳的《天堂旅行团》,用看似丧气的故事告诉人,天总会亮的。那种“边哭边笑”的阅读体验,本身就是一次心理重建。书的价值,在于它给人留下的,不是一个瞬间的情绪,而是一个长久的陪伴。
有人可能会说,推荐清单太多,看不过来。其实重点从来不是数量,而是选择的心态。你可以挑一部电影,安安静静看完,再顺手写下三五句感受;你也可以选一本书,不求通宵达旦地啃完,而是每天花半小时读几页,再写下几句想法。哪怕只是一点点主动的动手,也比无休止的刷屏更有价值。因为关键不在于你看了多少,而在于你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,让自己动脑、动手、动心。
我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。那年假期,我给自己定了“看十本书”的目标,结果第一天就囤了一堆书摆在桌上。翻了几页,觉得枯燥;又打开手机,看视频到深夜。几天过去,书几乎没动过。假期结束时,我心里那股失落,比工作加班还要大。返工之后,我学聪明了:不再设过高的数字,只给自己一个任务,比如“读完一本书,写一段感受”。小目标完成时,那种成就感,比虚无的刷屏快感,更能撑起一个假期的记忆。
在与朋友的对话中,他说:“假期看电影、看书,不就是消遣吗?”我回答:“表面是消遣,实际上是你给自己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。”这一点,有数据为证。美国心理学协会在2019年的研究里指出,规律性的阅读和观影活动,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,提高人们的长期专注力。换句话说,看似轻松的举动,其实是一种深层的心理建设。这比单纯的放空,要更有效得多。
假期推荐清单,不是要让你追求“完成KPI”,而是给你一份可供挑选的可能。你可能在《真爱至上》里重拾爱情的信心;在《伴你高飞》里感受到勇气和环保的结合;在《外婆的道歉信》里看到人性的温柔;也可能在《毛泽东选集》里,体会到宏大历史的力量。每一部电影、每一本书,都是另一种生活的缩影。它们不会替你解决现实的问题,却能让你在面对问题时,心里多一点力量。
朋友评价我说:“你总喜欢假期里折腾,不去景区人挤人,就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做。”我笑着回答:“正是这些小小的折腾,让我记得每一个假期的味道。”比起盯着屏幕消耗时间,我更愿意在一段故事、一行文字里,找回自己。
或许,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。假期不是为了逃避生活,而是为了在另一个维度里,更好地理解生活。无论你选哪一部电影,哪一本书,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真正和它对话过。那一刻,屏幕之外的世界,才真正打开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