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0岁之前最重要的投资,为什么是投资自己?
2025-09-18

深夜的地铁口,一个刚下班的年轻人,手里攥着一杯快要凉掉的奶茶,眼神空空地盯着屏幕里的一串数字。基金跌了,房价涨了,工资没动,朋友圈却有人晒出新车钥匙。他喃喃自语:“是不是我也该早点投点钱?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大机会?”手机屏幕照亮了他的脸,也照亮了一个矛盾——在三十岁之前,到底该把有限的资源投向外部,还是投回自己?

很多人都听过王刚投滴滴的故事。2012年,程维第一次创业,啥都没有,王刚看准了,投了70万。2016年,滴滴估值160亿美金,那70万翻了5000倍。这故事一度让人热血沸腾,觉得只要自己也能押中一个风口,命运就能翻转。可现实是,大部分人既没有这70万的余钱,也没有辨别程维、张一鸣、王兴的眼力,更没有他们愿意接纳的资源。资本市场的游戏,本质是资源互换。即便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,你真能进去吗?

更残酷的事实是,大多数人二十五岁前的积蓄,不足以在市场上玩起什么投资。房产、股市、币圈,哪一个不是吞金兽?即便你知道北京的房子一定会涨,你也未必借得出几百万;即便你清楚股市平均每年7%的回报,你的本金只有两万块,一年也就1400元,还抵不过一顿朋友聚餐。

于是,很多人困在一个假象里:以为财富自由靠的是那几次“神来之笔”的投资。可真实情况是,30岁之前,真正能翻倍的,是你自己。

想想看,你的职业薪资曲线,往往在25到35岁之间拉开差距。有人在这十年翻了几倍,有人十年不动。决定差距的,不是那点存款,而是能力、眼界和选择。资料显示,中国职场人的平均薪资增速,在30岁之前可以达到两位数,而一旦过了35岁,增速明显放缓。换句话说,你在30岁之前对自己的投资,能决定你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水平。

那天,我和一个朋友聊天,他是做产品的,毕业五年,没买房没理财,每年把一部分钱拿去报课、请教练、学英语。别人笑他傻,说至少买点基金吧。可他只是笑笑:“我今年涨薪20%,比基金收益高多了。”这不是嘴硬,而是事实。另一位朋友,刚毕业就急着买房,贷款压得他不敢跳槽,明知道公司没前景,却不敢动。几年下来,工资几乎没涨。房子是涨了,可他住在里面,没卖掉,手里的现金流反而越来越紧。看似赚了,实际上被困住了。

这不是个例。在很多案例中都能看到:太早把自己套牢在房贷、股市里的年轻人,失去了最宝贵的试错权。而那些在二十五到三十岁敢于把钱和时间投向自己的年轻人,往往能在三十五岁时站上完全不同的台阶。

有人会问,那投资自己,具体怎么投?是不是很虚?其实一点也不虚。比如,你每天可以用半小时读一本专业书,或系统学习一门技能。王亚平在成为航天员之前,为了啃下专业书籍,每天五点起床,用四小时学英语,硬是把短板补成了长板。今天你也可以做一个小实验,把刷短视频的半小时换成学习,一周七天,坚持下来,你会惊讶三个月后的自己。

还有一种投资,是刻意练习。心理学家安德斯·艾利克森提出“刻意练习”理论,强调持续、重复、带反馈的训练能让普通人走向卓越。你可以试着把自己的一项技能拆解,比如演讲,先每天对镜子讲五分钟,再找朋友听,再去小场合讲,逐步增加难度。失败和返工是必经之路。就像王亚平第一次上离心机,五分钟就吐出来了,但她没有停,而是一次次坚持,最后能在八倍重压下保持清醒。

外部的证据同样有力。麦肯锡2019年的报告显示,个人能力提升带来的长期收入增长,远超同等规模的理财收益。换句话说,钱在市场上的增值有限,但人本身的增值,是没有上限的。

责任与背书,也在这里体现。一个人年轻时投资自己,不只是为了工资涨幅,还意味着你对未来负责,对家庭负责。就像曹德旺说过的:“国家给了你舞台,你要对国家负责,对企业负责。”这种背书,不靠别人,靠你自己。

当然,投资自己不是一条笔直的路。中途一定会有返工。有个女孩学编程,前半年觉得枯燥,几乎要放弃。她回头看,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。但咬牙坚持下来,一年后,她拿到了双倍薪资的offer。返工的时间,不是浪费,而是积累。

而最容易掉进的坑,就是天上掉馅饼的机会。无论是P2P,还是快速翻倍的币,最后被割韭菜的,总是那些最急着一夜暴富的人。常识告诉我们,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高回报。如果真有馅饼,凭什么落在你头上?与其追逐幻想,不如静下心来把自己打磨成一个更值钱的人。

三十岁之前,最重要的,是不抢跑于一时。不要羡慕别人朋友圈的车和房。别人赚在明处,你可以赚在暗处。暗处的,是能力,是眼界,是抗风险的底气。未来的某一天,你会发现,那些暗处的积累,撑起了你看似突然的跃升。

古人说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人就是最大的器。利好自己这件器,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