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乔布斯逝世十周年,遗失16年的采访视频:A级人才的自尊心,不需要你呵护
2025-09-18

午夜的光,落在旧金山的一条小街上。那是一九九五年的冬天,乔布斯坐在摄像机前,头发还未斑白,眼神却带着锋利。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。十六年后,这段采访在尘封的录像带里被找回,人们才重新看见,那些话像是为今天留下的注脚。

他讲起十二岁的自己,打电话给惠普创始人比尔·休利特的场景。一个孩子的声音,隔着线路传来,却因为勇气而被听见。二十分钟的通话换来一份夏季实习,那时的乔布斯第一次觉得,世界会因主动伸手而打开。很多人以为天才的故事从天赋开始,实际上,它往往从一次“不怕丢脸”的尝试开始。

他讲起车库里的故事。那间平凡的小车库,堆满了电路板和工具,也是苹果最初的摇篮。沃兹手工焊接线路,乔布斯不停推敲设计。白天他在雅达利打工,晚上回到车库继续折腾。没有钱买电脑,他们就自己做。有人说这是贫穷逼出来的,但乔布斯自己明白,这其实是信念逼出来的。你不相信能造出来,就永远不会开始。

乔布斯也讲起苹果上市的那一刻。他二十五岁,财富已经过亿。可他说,那不重要。他真正看重的,是产品、人才、团队。钱只是手段,能让一些短期无效的想法得以存活,而真正重要的,是那种能被人感知到的价值。这话听上去很冷,可在今天回望,更像是一种提醒。多少人热衷于短期的风口,却忘了,真正留下痕迹的,总是那些被用心打磨过的作品。

但乔布斯的人生并非一路顺风。三十岁,他被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驱逐。表面上是管理层的矛盾,实际上,是价值观的撕裂。他信奉极致,另一群人追求稳妥。矛盾之下,他选择了离开。那段时间,他说自己“痛苦到不愿多谈”。可也正是在那段低谷,他成立了NeXT,投资了皮克斯,为未来的复出埋下伏笔。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认知重新校准的过程。

在采访里,他最常提到的,不是市场,也不是利润,而是人。他说,普通人和A级人才之间的差距,可能超过一百倍。在出租车行业里,最优秀的司机和普通司机差距不过三成;在硬件和软件领域,这个差距却能被无限放大。正因如此,他宁愿费力寻找少数A级人才,再由他们去吸引更多同类。他相信真正的优秀会彼此吸引,而平庸只会互相消耗。

更重要的是,他讲到如何和这些人才共事。他说,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。A级人才要的不是安慰,而是清晰的标准和直接的反馈。你必须告诉他们哪里错了,为什么错,怎样改才对。很多人害怕直言,怕得罪人,可在乔布斯看来,这是最大的失职。因为真正顶尖的人要的不是好听的话,而是能让他们继续前进的指引。

这一点,让人想起今天无数管理者的困境。太多人沉迷于营造“和气”,结果团队效率低下,优秀的人被磨平了棱角,平庸的人反而越来越多。乔布斯的方式未必温和,却极其高效。他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世界:真正的高手,不需要被呵护,他们只需要被点燃。

这背后,折射出的其实是一种认知深度。大多数人看到的,是短期的情绪安抚;而乔布斯看到的,是长期的创造力释放。认知浅的人怕得罪,认知深的人敢承担。因为他知道,真正决定未来的,不是当下的一句好话,而是能不能做出那个震撼世界的产品。

采访里,他还用一个比喻讲团队。他说,小时候邻居的老人带他看过一台打磨石头的机器。普通的石头放进去,经过长时间的摩擦,最终变得光滑美丽。他说,这就是团队合作的意义。争论、碰撞、对抗,看似吵闹不堪,却正是这些摩擦,让想法被磨得闪闪发光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实验,你可以马上试一试。找三个人,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,不要怕争执。你会发现,原本模糊的想法,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下,会逐渐清晰起来。甚至你会得到一个比最初设想更好的答案。这就是“打磨”的力量。别怕吵,怕的是沉默。

但并不是所有尝试都会成功。乔布斯自己就有过返工的经历。他曾把Mac的研发交给一群从惠普请来的工程师,对方告诉他做一个鼠标至少需要五年,成本不低于三百美元。他很不耐烦,转而找了另一家公司,结果九十天就做出成品,成本只有十五美元。失败逼他转向,返工让他找到更优解。这也是认知深度的一部分:不沉迷于最初的答案,而是敢于推翻重来。

乔布斯对微软的评价,也充满了矛盾。他佩服他们的执着,却痛恨他们的“没品位”。他说微软的产品没有灵魂,像是快餐,能填饱肚子,却没有美感。他的失落,不是因为输给微软,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容易接受平庸。表面上是市场选择,实际上是大众认知的局限。乔布斯的愤怒,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类审美的焦虑。

这段采访的尾声,他提到一篇让他印象深刻的文章。《科学美国人》曾做过实验,测算不同动物的移动效率,结果秃鹫排名第一,而人类倒数。但当人类骑上自行车时,效率远超一切生物。他说,计算机就是思想的自行车。工具之所以伟大,不是因为它本身,而是因为它让人类的思考跨越极限。

这句话,十年后因iPhone的出现得到了印证。那台小小的设备,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。它不仅是一台机器,更是一种延展,让思想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。

回到开头的问题,A级人才的自尊心,要不要呵护?乔布斯给了答案:不需要。因为他们要的,不是呵护,而是挑战;不是认同,而是更高的标准。真正的尊重,不是顺着他们,而是敢于要求他们。

在信息过载、情绪至上的今天,这句话显得格外冷硬。但也许正是这种冷硬,才能让我们不被表象迷惑,看见本质。一个团队,一个公司,乃至一个人的成长,最终都取决于:你是选择呵护,还是选择要求?

遗憾的是,乔布斯没能等到今天。他没能亲眼看到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网如何把世界再次改写。但他留下的那些思考,依然锋利。

或许,这才是他最大的遗产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