跻身中国富豪榜前三名的黄峥,他身上这5点成功经验,值得每个人看看
2025-09-18
他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,父母每天早出晚归,为了生计几乎透支了体力。少年时的黄峥,在昏暗的灯下做着奥数题,窗外传来工厂下班的汽笛声。他心里清楚,如果不能凭借知识跳出这条路,命运可能就是复制父母的轨迹。于是,他用理科的天赋一路打进了杭州外国语学校,后被保送到浙江大学,又远赴美国进入微软和谷歌,眼界由此被彻底打开。很多人说他是天赋异禀,但他自己更愿意承认,那是因为他比别人早一步明白常识的力量。
常识看似简单,却常被忽略。巴菲特说过,投资要抓住最基本的逻辑。2006年,段永平带着黄峥去见巴菲特,这顿饭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。他后来回忆说:“巴菲特说的话连我母亲都能听懂,但我们往往被偏见和欲望蒙蔽。”拼多多的逻辑,就是从这个常识延伸出来的。很多人嘲笑拼多多靠“砍一刀”,靠“五环外贪便宜”,可他却反问:什么叫消费升级?难道非要让上海人活得像巴黎人?真正的升级,是让安庆的家庭能用得起厨纸,能买到甜美的芒果。黄峥深知,连母亲如今腰缠万贯,依然舍不得打车,却会买最好的iPhone。实惠是所有人心底的共识,这就是他立足的根本。
然而,常识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。他的第一家公司欧酷网做到年营收六千万,却因为京东的存在黯然退场。那时他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:退出。有人说这是失败,可他知道,田忌赛马不是逞强,而是错位竞争。在不能赢的战役里,撤退本身就是胜利。几年后,他在移动社交的裂缝里发现机会,推出拼好货,再到拼多多,迅速引爆市场。原本看似边缘的打法,最后硬生生撕开了一条路。局部优势,最终撬动了整个行业。
如果说常识是他的武器,那么“本分”就是他的护身甲。段永平常说,先做正确的事,再把事情做正确。黄峥把这句话记得很牢。第二次创业,他面对客户索要回扣,如果答应,公司就能保住六成收入;如果拒绝,可能直接崩盘。那一夜他彻夜未眠,第二天,他咬牙拒绝了。营业额雪崩,可公司反而赢得了口碑。几年后,乐其成了淘宝的金牌服务商。他说,那一仗打得值,因为一旦在那时选择行贿,就再也没有规模化的可能。
但“本分”在他手里,并不只是道德层面的标签,而是一种实用主义。他要求高管必须拿结果说话,做不到就走人;他对员工明确表态,即便上市也不会双休。很多人骂他冷血,可他理解得很透彻:给出远高于市场的薪酬,留下的就是认同这种节奏的人。制度或许苛刻,但清晰。代价是公司效率极高,却也常常缺乏人情味。这就是选择,每一个本分的背后,都伴随牺牲。
金钱在他心中,从来不是终点。谷歌上市时,他27岁就拿到千万美金。很多人财富自由后放弃奋斗,他却立刻辞职创业。他说过一句话:钱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拼多多上市,他甚至主动压低发行价,宁愿让投资人赚点便宜。等他辞去CEO和董事长,把千亿财富注入繁星基金时,外界惊叹他潇洒,但他只是淡淡一句:“我喜欢和一群人披荆斩棘,创造一些东西。”钱从来没绑住他,他把它当作筹码,而不是枷锁。
再往深里看,黄峥始终坚持错位竞争。别人都盯着城市中产,他却钻进下沉市场;别人依赖广告投放,他却借助社交裂变。拼多多崛起那几年,中国电商几乎硝烟弥漫,但他找到了一条看似“低端”的路。正因为这种错位,才让拼多多在三年内上市,五年内市值过千亿美金。有人讥讽他走的是“消费降级”,但现实却是,数亿人第一次因为拼多多而吃上了更好的水果、用上了更便宜的纸巾。这不是降级,而是升级,只是升级的对象被长期忽略。
如果要总结他身上的关键经验,我会说,有五点值得每个人记住。第一,他相信常识的力量,不被繁复的说辞和浮华的表象迷惑。第二,他坚守本分,哪怕损失眼前的利益,也要保住底线。第三,他看重模式和合伙人,深知方向比努力更重要,伙伴比独行更长远。第四,他把钱当作工具,用而不被困,才有资格去追求更大的事业。第五,他懂得错位竞争,在大象奔跑的赛道里,找到自己的缝隙,并在那里创造奇迹。
很多人看他,觉得神秘。他不爱接受采访,不爱聚会,不爱站在聚光灯下。他辞职时不过三十八岁,身价数百亿,却转身投入科研,继续追逐他喜欢的东西。有人说他冷酷,有人说他淡漠,但我看到的,是一个人对常识、本分、错位、金钱和模式的极致理解。外界喧嚣,他依旧安静,像一块石头,沉在水底,却在暗流中改写了整个河道。
或许你我都不可能复制黄峥的轨迹,但我们能学到的,是那份直指本质的眼光。看见常识,看见底线,看见机会,看见钱背后的真意,看见局部优势里隐藏的未来。人生路长,未必需要惊天动地,但若能守住这几条,就足够走得稳,走得远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